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轶文

作品数:38 被引量:90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细胞
  • 14篇血管
  • 13篇心肌
  • 11篇外周
  • 11篇外周血
  • 10篇祖细胞
  • 10篇内皮
  • 9篇内皮祖细胞
  • 8篇血管内皮
  • 8篇血管内皮祖细...
  • 8篇缺血
  • 7篇心肌梗死
  • 7篇体外
  • 6篇单个核细胞
  • 6篇心房
  • 6篇心房颤动
  • 6篇外周血单个核
  • 6篇外周血单个核...
  • 6篇消融
  • 6篇核细胞

机构

  • 36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通州市人民医...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8篇严轶文
  • 25篇孙宝贵
  • 21篇戴秋艳
  • 14篇张治
  • 10篇诸葛萦
  • 9篇陈岗
  • 8篇孟伟栋
  • 7篇朱彦琪
  • 6篇刘少稳
  • 6篇张锋
  • 5篇李为真
  • 5篇汪芳
  • 3篇汪玮
  • 3篇陈松文
  • 3篇吴莹
  • 2篇姜衡
  • 2篇安英华
  • 2篇储光
  • 2篇杨文艺
  • 2篇金炜

传媒

  • 6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国外医学(心...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药学服务与研...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脉压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内皮祖细胞内皮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
2007年
目的观察脉压(PP)对急性心肌梗死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7 d内皮祖细胞(EPCs)内皮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高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及低PP(≤40 mm Hg)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发生6 h内和急诊PCI后7 d的外周血。以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MNCs),在包被明胶的培养瓶内以M-199培养液培养并在刺激因子作用下,14 d后收集贴壁细胞,经鉴定为EPCs。抽提RNA,进行24个内皮相关基因在心肌梗死6 h和PCI后7 d表达差异的芯片检测,并以RT-PCR法进行验证。24个内皮相关基因分别为调节血管收缩舒张功能、血管新生和内皮细胞活性的相关基因:ACE、AGTR-1、AGTR-2、eNOS、COX-2、ET-1、ETA、ETB、SOD-1、CDH5、VEGF、VEGFR1、VEGFR2、ICAM1、ICAM2、ICAM3、PECAM-1、E-Selectin、L+Selection、VCAM1、tPA、uPA、PAI和VWF。芯片图像通过Agilent Scanner获取,扫描像素值为10 m,PMT(%)数值为100。采用Zipf's law标准化统计方法实现高PP与低PP基因表达差异的比较。结果心肌梗死6 h及急诊PCI后7 d,高PP与低PP对基因表达的差异为: ETB(ETNRB)、ACE是共同下调基因, SOD-1、ETA、AGTR-1为共同上调基因。对上调差异表达基因AGTR-1、ETA及SOD-1进行RT-PCR验证也显示了相同结果。结论在心肌梗死导致内皮相关基因改变的基础上,PP作为独立因素可影响EPCs相关内皮基因的表达,即高PP较低PP使ETB(ETNRB)、ACE基因下调,SOD-1、ETA、AGTR1基因上调。
戴秋艳孙宝贵严轶文张治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密度梯度离心FICOLLVEGFR下调基因
冷冻直导管行肺静脉节段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短期效果
2008年
目的探讨使用冷冻直导管节段消融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短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临床确诊阵发性房颤患者11例,采用6mm冷冻直导管、Lasso导管标测肺静脉电位,节段消融电隔离肺静脉,肺静脉电位消失30min为消融隔离成功。结果平均消融术时间(252.55±51.99)min,曝光时间(35.65±9.88)min。共隔离36根肺静脉,平均每根静脉冷冻(7.9±4.1)次。消融即刻成功率100%。平均随访(8.73±4.15)个月,短期成功率81.8%。结论冷冻直导管节段消融肺静脉治疗房颤的短期效果较好。
陈岗汪芳孟伟栋张锋严轶文诸葛萦张彩凤庄文燕薛吉祥
关键词:心房颤动冷冻消融肺静脉电隔离
索他洛尔有效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者,女,61岁。因"反复发作性心悸、胸闷1年半"入院。结合心脏超声、MRI诊断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2003年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后口服胺碘酮及倍他乐克,但仍反复放电。2011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ICD。术后改用索他洛尔每日2次,每次80 mg。1月后及以后程控随访未发现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严轶文陈岗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索他洛尔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祖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该实验从简化方法、提高得率的角度出发,试图建立直接培养单个核细胞(MNC)而得到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的方法。方法抽取人外周抗凝血,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MNC,体外对MNC进行诱导分化培养,然后选择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流式细胞记数和RT-PCR方法鉴定培养所得的细胞是否具有EPCs的特征。结果MNC在培养的第2天开始出现成簇现象;第4天细胞由圆形转变为梭形贴壁细胞,呈条索状或管状分布;第7天85%的贴壁细胞摄取Ac-LDL;第14天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检测CD31、CD34、vWF、Flk-1均阳性;同时流式细胞记数检测结果显示CD31和CD34均为阳性;另外RT-PCR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基因Flt-1,Flk-1、ecNOS、tie-2等。结论用此方法培养的MNC细胞具备了内皮细胞以及干细胞双重特征,故初步认定,人外周血MNC在体外经适当条件的培养,完全可以分化成EPCs。
严轶文孙宝贵戴秋艳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
rs2200733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颤动的关联性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人基因组rs2200733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并发房颤发生的关联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中国汉族中青年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208例(房颤组)和不伴房颤的高血压患者405例(对照组)。采集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rs220073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结果:rs2200733位点存在多态性,分别为TT、TC和CC型,其基因型频率在房颤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8.1%、33.7%、8.2%和72.9%、25.9%、1.2%。基因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房颤组TC和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s2200733位点多态性与房颤显著相关(OR=3.143,95%CI:1.442-6.581)。结论:rs2200733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房颤发生存在相关性,TC和CC基因型可能是房颤发生的一个遗传易感因素。
姜衡刘兵王芹严轶文吴宗贵
关键词:心房颤动高血压单核苷酸多态性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裸鼠缺血心肌中的分化被引量:1
2008年
我们旨在探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uman peripheral derived mononuclear cells,hMNCs)能否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分化。分离出hMNCs,将其经尾静脉回输到裸鼠心肌梗死模型中,2-12w后获取裸鼠心脏制备冰冻切片。用免疫双染判断移植细胞是否分别向以上三种细胞分化。免疫荧光分析的结果显示回输hMNCs后,在其心肌缺血区发现有部分细胞能同时表达人类特异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和心肌特异的TNT(troponin T)抗原、HLA和平滑肌细胞特异的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抗原、HLA和血管内皮细胞特异的Ⅷ因子v WF(Von Willebrand factor)抗原。从而推断hMNCs通过分化参与梗死后心脏组织的再生修复过程。
张治严轶文朱彦琪诸葛萦戴秋艳孙宝贵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心肌梗死裸鼠分化
三级医院心力衰竭门诊管理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1
2010年
目的 探索结合心力衰竭(心衰)门诊、心衰教育和电话随访的心衰疾病管理方案的可行性,观察该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住院的心衰患者145例,男91例,女54例,平均年龄(69.6±11.3)岁,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或LVEF〉45%时N末端B型利钠肽原〉1500 ns/L.根据个人意愿分为非疾病管理组和疾病管理组,疾病管理组进行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包括开展心衰教育、电话随访、定期心衰门诊就诊.于分组后10~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结果.结果 基线时两组患者临床特征、LVEF及药物使用率、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疾病管理组NYHA分级为(1.4±0.5)级,LVEF为40%±8%;非疾病管理组NYHA分级为(3.2±0.5)级,LVEF为31%±6%.疾病管理组自行监测体重、血压和脉搏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疾病管理组(P〈0.05).在收缩性心衰患者中,疾病管理组40%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达标剂量显著高于非疾病管理组的11%(P〈0.05);疾病管理组66%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达标剂量高于非疾病管理组的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非疾病管理组心血管病事件率为91.5%,疾病管理组心血管事件率为2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心衰门诊、心衰教育和电话随访的心衰疾病管理方案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有效药物的治疗剂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率.
范惠华史浩颖金炜朱亚娟黄代昵严轶文朱峰李红莉刘健刘少稳
关键词:疾病管理预后生活质量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祖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目的:该实验从简化方法的角度出发,试图证明直接培养MNC而得到EPCs的假设,为人外周血EPCs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建立方法学.方法:抽取人股动脉抗凝血10-15ml,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MNC)...
严轶文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缺血性疾病
文献传递
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长期疗效。方法本中心共有17例房颤患者接受并完成了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的终点是肺静脉电位消失。随访成功的定义为经3个月洗脱期后无症状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对有效为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房颤或其它房性心律失常发作频率较术前明显减少,以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s)后房颤不发作。结果 13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5.1±0.5年,其中4例术后未再发作房颤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未服AADs;6例症状改善,其中3例患者服用AADs后房颤未发;3例经AADs治疗后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进行了第2次射频消融治疗。冷冻消融治疗房颤的长期治愈率30.8%,相对有效率46.2%,合计有效率为76.9%。结论环状冷冻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治疗房颤长期有一定的疗效,但进一步的提高还需更多研究。
严轶文陈岗汪芳孟伟栋张锋诸葛萦孙宝贵刘少稳
关键词:心房颤动冷冻消融肺静脉隔离房性心律失常
CARTO指导下三尖瓣环峡部解剖特征对线性消融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CARTO系统指导下三尖瓣环峡部(CTI)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对线性消融的影响。方法接受CTI线性消融的患者,其中典型心房扑动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10例及持续性房颤40例。利用CARTO系统对三尖瓣峡部长度、跨度及最深深度进行测量并根据深度分为囊袋型、凹陷型和平坦型。根据CTI长度将患者分为两组,长组≥35 mm,短组<35 mm。记录CTI消融成功所需时间,同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不同类型峡部的长度、跨度、深度及消融所需时间分别为:囊袋型23例(45.5±7.5 mm,38.0±7.4 mm,-9.5±2.8 mm,1707±615 s),凹陷型10例(42.7±9.0 mm,37.2±6.7 mm,-4.2±0.8 mm,1 327±832 s),平坦型22例(36.1±8.9 mm,34.3±8.0 mm,-1.0±3.1 mm,927±404 s)。囊袋型CTI长度、消融时间长于平坦型,囊袋型CTI深度均较平坦型和囊袋型为深(P<0.05)。消融时间与深度正相关(r=0.505,P<0.001)。长组较短组所需消融时间长(1485±681 s vs 803±305 s,P<0.001)。长组以囊袋型为主(48.8%),短组以平坦型为主(78.6%)。结论 CTI线性消融时间与其最深深度相关,峡部越深则消融越费时,囊袋型消融所需时间最多。若CTI长度≥35 mm(更常见于囊袋型CTI),其消融时间则显著延长。
卢晓峰陈松文陈岗张锋严轶文孟伟栋诸葛萦刘少稳
关键词:射频电流三维标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