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国芳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异位症
  • 3篇子宫
  • 3篇子宫内膜
  • 3篇子宫内膜异位
  • 3篇子宫内膜异位...
  • 3篇内膜
  • 3篇内膜异位症
  • 3篇宫内
  • 3篇宫内膜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异位病灶
  • 1篇深部浸润型子...
  • 1篇子宫内膜异位...
  • 1篇浸润型
  • 1篇类固醇
  • 1篇类固醇生成因...
  • 1篇激素
  • 1篇激素类
  • 1篇发病

机构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3篇付国芳
  • 3篇张信美
  • 2篇孙艳美
  • 2篇黄秀峰
  • 1篇许泓

传媒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国际妇产科学...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类固醇合成因子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局部雌激素的大量形成在EMs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芳香化酶是雌激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近年来研究已经证实,EMs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内膜均有芳香化酶的异常高表达,而正常子宫内膜却无该酶的表达,且已有不少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EMs成功的病例报道。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类固醇合成因子1(SF-1)在正常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不表达,而在异位内膜基质细胞中异常表达,SF-1是异位子宫内膜组织芳香化酶合成的主要调控者,EMs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中芳香化酶表达量直接受SF-1表达的影响,而SF-1表达的异常主要是由于表达该蛋白的基因启动子区的过甲基化。综述SF-1在EMs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付国芳张信美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雌激素类类固醇生成因子-1芳香酶
改良法建立大鼠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采用改良法通过自体移植在大鼠子宫膀胱间建立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模型并探讨其优缺点。方法移植大鼠自体子宫内膜于子宫膀胱间腹膜处,同时切除宫旁游离脂肪建立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并与常规直肠子宫陷凹处DIE模型及非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作对比。术后2周再次手术观察病灶生长情况,并对病灶粘连程度进行评分;同时对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病灶进行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3组均成功建立DIE模型,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子宫陷凹处DIE模型和非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的病灶粘连评分分别为2.38±0.74和2.75±0.46,改良子宫膀胱间DIE模型病灶粘连评分为1.00±0.50,较前两组明显减小(P<0.05),且具有与在位子宫内膜相似的形态和结构。结论采用改良法建立子宫膀胱间DIE模型操作简单、病灶粘连轻,适用于实验研究。
孙艳美付国芳许泓黄秀峰张信美
关键词: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SD大鼠模型不同部位异位病灶生长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SD大鼠模型不同种植部位异位病灶的生长特点,为后继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提供一个合适可选的实验动物模型平台。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分别将成熟SD大鼠的子宫内膜片段种植到肠系膜(n=24)和腹壁(n=21)。从造模后第1周开始,每周每组随机取3只大鼠手术观察病灶的生长情况,直至造模后第8周。结果:肠系膜病灶与周围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手术中极易出血,但其病灶的生长周期长,生长高峰期出现在第5周;而腹壁病灶与周围组织很少有粘连,手术视野清晰,病灶易分离测量,但其病灶的生长周期短,生长高峰出现在第2周,2~4周为一个生长稳定期。结论:腹壁种植的SD大鼠内异症实验模型由于其病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生长稳定,可能是研究药物对异位病灶早期抑制作用的合适动物模型;肠系膜模型因其生长周期长,生长高峰出现晚,可能是研究药物对内异症治疗疗效观察的合适模型。
付国芳孙艳美黄秀峰张信美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SD大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