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海燕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镜检
  • 2篇皮病
  • 2篇皮肤
  • 2篇皮肤镜
  • 2篇显微镜
  • 2篇显微镜检
  • 2篇显微镜检查
  • 2篇共焦
  • 1篇导尿
  • 1篇导尿管
  • 1篇异常性
  • 1篇婴幼
  • 1篇婴幼儿
  • 1篇婴幼儿肾结石
  • 1篇色素沉着
  • 1篇色素沉着异常
  • 1篇色素异常
  • 1篇色素异常性
  • 1篇肾结石
  • 1篇肾镜

机构

  • 5篇杭州市第三人...

作者

  • 5篇任海燕
  • 2篇支杭娟
  • 2篇宋秀祖
  • 1篇杨关根
  • 1篇饶晓珍
  • 1篇汪长健
  • 1篇陈惠娟
  • 1篇赵丽

传媒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护理与康复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新型便携式导尿管在自我间歇清洁导尿中的应用
2017年
目的探讨新型便携式导尿管在患者自我间歇清洁导尿(CI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需要CIC的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1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新型便携式导尿管,对照组患者使用一次性导尿管,自我间歇清洁导尿间隔约3-4h,夜间1-2次,随访3个月,记录每次使用时的一次成功率和舒适度,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插管成功率、尿路感染发生率和舒适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成功率(87.10±4.30)%优于对照纽(73.40±6.20)%(P〈0.05),舒适度提高0.5%(P〈0.05),使用3个月时尿路感染发生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尿路黏膜损伤率降低(P〈0.05)。结论采用新型便携式导尿管进行自我间歇清洁导尿,简单易掌握,消毒简便、有效,患者自我导尿成功率高、舒适度好。
任海燕支杭娟
关键词:排尿障碍
大肠水疗联合聚乙二醇对便秘患者肠道准备效果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我国成人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10%,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1])。结肠镜检查是排除因器质性疾病导致便秘的重要方法,指南推荐年龄≥40岁的初诊便秘患者,建议行结肠镜检查^([1])。良好的肠道准备是高质量结肠镜检查的基础,充分的肠道准备有助于提高肠道清洁度,从而增加息肉检出率^([2])。聚乙二醇是临床广泛用于结肠镜检查和外科手术前的肠道准备用药^([3])。但是,便秘患者因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等原因,难以通过常规剂量聚乙二醇达到理想的肠道准备效果^([4])。
汪长健何俊任海燕杨关根
关键词:肠道准备大肠水疗聚乙二醇结肠镜检查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5例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EDP)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的特征,探讨皮肤镜和RCM对EDP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12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5例EDP患者资料。每例选择3处典型皮损,分析这15处皮损的皮肤镜及RCM检查结果,其中2例在观察部位取材行常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5例EDP患者年龄24~62岁,平均40.8岁;男3例,女2例;病程3~48个月,平均15.7个月。3例皮损呈灰青色斑片并泛发于躯干,1例皮损位于双上肢,1例颈部皮损单发。皮肤镜检查显示,15处皮损均表现为黑胡椒粉样结构。RCM检查显示,15处皮损均可见局灶性基底细胞液化变性。2例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基底细胞灶状液化变性,真皮乳头散在噬色素细胞。结论EDP在皮肤镜及RCM下有典型特征,可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华优任海燕宋秀祖
关键词:色素沉着异常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
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治疗婴幼儿肾结石的护理
2012年
总结22例婴幼儿肾结石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护理。重点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相关准备,术后做好一般护理,加强导尿管、肾造瘘管、双J管护理,重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同时做好出院指导。22例手术均成功,碎石成功率及排石率100%。
赵丽饶晓珍支杭娟陈惠娟任海燕
关键词:肾结石婴幼儿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护理
黑棘皮病皮肤镜与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黑棘皮病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特征,探讨皮肤镜和RCM对黑棘皮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黑棘皮病患者63例,选取5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采用皮肤镜及RCM检查每例患者的颈部和腋下2处皮损。对3例患者在观察部位取材并进行常规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皮肤镜显示,126处(100%)皮损可见乳头瘤样增生,119处(94.4%)可见胖手指结构,120处(95.2%)可见沟壑结构。RCM检查显示,126处(100%)皮损可见基底层色素增加、乳头环下延扭曲及沟壑结构,87处(69.0%)皮损在乳头环内可见中高折光颗粒结构。结论黑棘皮病有典型的皮肤镜及RCM特征,可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华优任海燕宋秀祖
关键词:黑棘皮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