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雷 作品数:68 被引量:314 H指数:12 供职机构: 佛山市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 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佛山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Endobutton袢钢板与Rigidfix横穿钉股骨端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转归 被引量:17 2020年 背景:固定方式的选择是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预后的重要因素,Endobutton袢钢板和Rigidfix横穿钉作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2种股骨端悬挂固定装置,它们的优点是固定强度大,肌腱与骨隧道接触面积大,有利于腱-骨愈合等。但这2种固定方法本身在临床疗效、骨隧道扩大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还有争议。目的:探讨Endobutton袢钢板与Rigidfix横穿钉股骨端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开展前交叉韧带重建并进行了第2次关节镜探查的270例病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股骨端固定方式将患者分成2组,Endobutton组150例采用Endobutton袢钢板行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端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Rigidfix组120例采用Rigidfix横穿钉行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端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2组胫骨端均采用Bioabsorbable Interference Screw+AO空心钉固定。采用MRI测量2组骨隧道扩大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Tenger评分表及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关节测量仪评价膝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稳定性;术后1年二次关节镜探查时观察移植物连续性、移植物滑膜覆盖情况以及关节内是否有异常结构。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4个月;②术后1年Endobutton组股骨端和胫骨端骨隧道扩大均较Rigidfix组明显(P <0.05);③术后1年2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 <0.05),2组间术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④术后1年2组膝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二次探查前2组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情况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Endobutton组KT-1000侧-侧差值为(1.12±1.20) mm,Rigidfix组KT-1000侧-侧差值为(1.23±0.91)mm,2� 赵立连 卢明峰 邢基斯 何利雷 许挺 王昌兵关键词:前交叉韧带 运动疗法为主治疗颈椎失稳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寻运动疗法为主配合枕颌牵引治疗颈椎失稳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就诊颈椎失稳症患者400例,男220例,女180例;年龄34~72岁,平均48.4岁;采用运动疗法为主配合枕颌牵引治疗,即拮抗和修正肌肉训练,每日8次,每次2 min,同时枕颌牵引。治疗随访3个疗程(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临床体征积分的变化及影像学改变等。结果:全部完成3个疗程(6个月)后得出最终结果,痊愈210例,显效126例,有效5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7.3%。治疗前平均积分为(22.42±3.25)分,治疗后平均为(9.03±1.92)分。椎体间水平位移治疗前为(3.70±0.12)mm,治疗后为(2.96±0.09)mm;旋转角度治疗前为(12.64±0.21)°,治疗后为(8.90±0.17)°。结论:运动疗法可以明显改善颈椎失稳症状,有方法简单、作用明显,效果持久、不易反复等优点。 朱永展 郭剑 何利雷关键词:颈椎 关节不稳定性 牵引术 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复发性肩关节脱位伴严重骨缺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佛山市中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严重骨缺损行全镜下自体髂骨移植重建肩关节盂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资料完整的共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左侧11例、右侧19例;平均年龄49.45岁(17~77岁)。术前脱位次数7~104次。所有病例均取自体髂骨移植行肩关节镜下肩盂重建术,术后通过三维CT扫描和重建评估移植骨块的位置。随访时肩关节功能和稳定性采用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Rowe评分和关节主动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随访(17.67±10.17)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关节腔积血及再脱位等临床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髂骨取骨侧髂棘撕脱骨折。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平均前屈上举(146.13±43.43)°和(163.23±13.21)°,平均内旋至T7和T8,平均体侧外旋为(53.91±8.60)°和(58.91±3.63)°,平均外展90°外旋(87.32±5.54)°和(88.12±6.12)°,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内旋和外展90°外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平均ASES评分为(71.32±18.12)分和(93.45±7.87)分(P<0.05),Constant-Murley评分为(82.54±15.31)分和(92.52±7.67)分(P<0.05),Rowe评分为(39.56±6.75)分和(94.23±7.23)分(P<0.05)。最后随访时三维CT上按4:30为骨块中心评估:良好26例、过高2例、过低2例;CT横断位按与关节盂相平评估:良好28例、偏内1例、偏外1例,所有患者均能返回运动,无脱位和不稳感。结论关节镜下自体髂骨移植重建肩关节盂是治疗合并严重骨缺损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有效方法,镜下髂骨移植操作简便� 赵立连 卢明峰 何利雷 许挺 邢基斯关键词:关节镜检查 关节脱位 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钮扣钢板内固定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钮扣钢板内固定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5月-2018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32例RockwoodⅢ型或Ⅴ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22~56岁[(37.7±1.6)岁]。Rockwood分型:Ⅲ型22例,Ⅴ型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5d。均采用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钮扣钢板内固定行喙锁韧带重建术。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肩关节制动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M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及肩关节简明测试(SST)评分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有无感染、松动、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48个月[(27.8±11.6)个月]。手术时间为48~93min[(65.0±24.6)min],住院时间为3.2~10d[(6.5±2.6)d],术后制动时间为21~35.3d[(28.2±7.1)d]。患者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VAS由术前(5.7±2.5)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2±0.8)分(P<0.01),CMS由术前(29.3±3.4)分上升至末次随访时(93.2±2.1)分(P<0.05),ASES评分由术前(28.9±10.1)分上升至末次随访时(95.7±5.6)分(P<0.05),UCLA评分由术前(11.6±2.8)分上升至末次随访时(34.2±1.5)分(P<0.05),SST评分由术前(3.5±1.2)分上升至末次随访时(9.7±1.4)分(P<0.01)。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5/32),其中2例术中喙突隧道向一侧豁出,术中改为"U"形环绕喙突法固定;1例术后发现复位不足,二次手术肩锁关节成形后复位;1例锁骨端钮扣钢板下陷导致复位丢失;1例过度复位。结论对于RockwoodⅢ型或Ⅴ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关节镜下双Endobutton钮扣钢板内固定重建喙锁韧带,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减轻、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势。但该方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赵立连 卢明峰 许挺 邢基斯 何利雷关键词:肩锁关节 脱位 关节镜 ENDOBUTTON钢板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2025年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PH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PHF患者79例。年龄18~80岁,中位数54岁。男48例,女31例。惯用手臂44例,非惯用手臂35例。按照PHF的Neer分型,Ⅰ型29例、Ⅱ型40例、Ⅲ型8例、Ⅳ型2例。分别于手法复位前、手法复位时、手法复位后1 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患者肩关节疼痛程度。记录手法复位次数,并计算一次性复位成功率。治疗结束后1 d,采用满意度问卷评价患者对整个治疗过程的满意度。分别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6个月,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复位固定;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手法复位前(7.30±0.54)分、手法复位时(2.01±0.78)分、手法复位后1 d(2.05±0.77)分;手法复位次数1~3次,中位数2次;58例患者一次性复位成功,一次性复位成功率约为73.42%;复位固定后1 d,23例患者非常满意,36例患者基本满意,20例患者不太满意,满意度约为74.68%。2例患者因骨折复位不理想选择手术治疗,10例患者因路途遥远未完成随访。6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7个月;均未出现并发症;治疗结束后1个月Neer肩关节评分(41.84±9.67)分,治疗结束后6个月Neer肩关节评分(87.88±5.13)分(优49例、良18例)。结论: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正骨十四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PHF,一次性复位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高,可缓解肩关节疼痛和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袁伟丹 林梅 陈科 黄金凤 王尚冲 何利雷 谢学文关键词:肩骨折 小夹板固定术 正骨手法 臂丛神经阻滞 外固定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效果分析 2017年 目的观察不同外固定方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集的佛山市中医院40例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接受超踝杉树皮小夹板固定和U形石膏托固定,同时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采用Kofoe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对患者受伤踝关节初诊、伤后2周、伤后2个月、伤后6个月的功能进行评价,复查X线片评价下胫腓联合是否分离。结果两组Kofoe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下胫腓联合分离,但杉树皮小夹板舒适性较好且利于早期消肿。结论两种外固定方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但中医杉树皮小夹板具有较好的舒适性和有利于早期消肿及关节微动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何利雷 陈逊文 赵立连 张朝鸣 邹运旋 范伟锋 李灿杨 谭国昭关键词:下胫腓联合损伤 外固定 石膏托 健脾益气法治疗严重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2007年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法对严重创伤大鼠软组织修复过程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脾主四肢、肌肉理论在治疗严重创伤中软组织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股动脉放血结合刀割法制备严重创伤大鼠模型,然后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健脾组、活血化瘀组。并在治疗后第5天、第10天、第15天于创面中心区取材,采用组织固定切片后行CD31和PCNA染色,运用多功能显微镜(ZEISS Axioskop2)观察肉芽组织中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肉芽组织中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进行定量分析。结果:5d、10d、15d健脾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同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的速度和胶原化的速度都比模型组和活血化瘀组快。结论:健脾益气法能有效地促进严重创伤后肉芽组织的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且比传统的创伤早期单纯应用活血化瘀法疗效更好。 陈逊文 朱永展 陈志维 吴征杰 何利雷关键词:健脾益气法 创伤 软组织修复 关节镜下治疗PalmerⅠB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技术在治疗PalmerⅠB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收集采用腕关节镜技术镜下治疗17例PalmerⅠB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在镜下进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部分切除、缝合术等治疗。术后记录关节活动范围、并发症等。采用改良Mayo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术后17例患者腕关节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握力改善。术后腕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1例术后出现神经症状,拆线后症状逐渐消失;1例TFCC成形术后原有疼痛消失,但手术瘢痕处压痛。结论腕关节镜下治疗PalmerⅠB型TFCC损伤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势,术后短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许挺 赵立连 张朝鸣 邢基斯 何利雷关键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关节镜 短期疗效 陈渭良骨伤科外治学术思想和临床运用 <正>~~ 江湧 陈逊文 何利雷关键词:骨伤科 学术思想 中西医结合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terrible triad of the elbow)是指肘关节后脱位伴尺骨冠状突、桡骨头骨折,最早由Hotchkiss于1996年提出。其多由高能量损伤,创伤机制复杂,治疗困难,预后较差。2008年... 何利雷 陈逊文 吴征杰 邹运璇关键词:肘关节 恐怖三联征 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