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如意

作品数:21 被引量:223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雷达
  • 4篇台风
  • 4篇天气学
  • 4篇暴雨
  • 3篇多普勒
  • 3篇气象
  • 3篇强对流
  • 3篇路径突变
  • 3篇近海加强
  • 3篇降水
  • 2篇动力条件
  • 2篇多普勒雷达
  • 2篇应用气象
  • 2篇雨燕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强对流天气
  • 2篇热带
  • 2篇热力
  • 2篇热力条件
  • 2篇决策气象

机构

  • 14篇广州市气象局
  • 5篇广东省气象台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广东省气象局
  • 1篇广州气象卫星...

作者

  • 21篇何如意
  • 6篇胡胜
  • 3篇李霞
  • 3篇李怀宇
  • 3篇汪瑛
  • 2篇庞古乾
  • 2篇王刚
  • 2篇段朝霞
  • 2篇张东
  • 2篇王凤
  • 1篇王捷纯
  • 1篇吴乃庚
  • 1篇杨才文
  • 1篇吴晓芳
  • 1篇叶爱芬
  • 1篇罗聪
  • 1篇顾松山
  • 1篇伍志方
  • 1篇沈桐立
  • 1篇颜文胜

传媒

  • 5篇广东气象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第30届中国...
  • 1篇第四届全国灾...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风“韦森特”路径突变和近海加强的成因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FY2D卫星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韦森特"路径突变和近海加强的成因。结果表明,"韦森特"快速偏西行后突然停滞原地长时间打转的奇异路径主要归结于三大因素:西太平洋副高减退导致引导气流明显减弱,使台风路径多变;"韦森特"风场强风速区呈逆时针转移造成台风移向改变;中心重组过程导致中心位置停滞少动。高空强辐散、弱的风垂直切变和中低层强盛的西南气流输送是"韦森特"近海加强的重要原因。较好的湿热条件促进了"韦森特"显著加强。
李霞何如意段朝霞吴乃庚
关键词:天气学路径突变近海加强
“雨燕”中风暴算法与新一代雷达SCIT产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2008年广州地区强对流资料,在构建风暴预报位置客观评分模块的基础上,统计分析了三种风暴算法(分别简称为SCIT、雨燕2006、雨燕2008)的预报误差。SCIT在30和60分钟预报时效,分别识别出5 124和2 203个风暴,预报位置绝对平均距离误差为12.9和23.7 km。雨燕2006识别为4 975和2 122个,绝对平均误差为12.2和22.2 km。两者预报误差相当。雨燕2008识别为5 474和2 516个,绝对平均距离误差为8.3和15.6 km,与前两者相比误差减小明显。分析上述三种风暴算法的误差原因:SCIT采用了历史运动矢量预报风暴位置,对于孤立的、分散的单体表现较好,但无法给出大范围回波区域中每个单体随着系统的运动信息。雨燕2006预报方法采用了COTREC矢量,能适用于大范围回波区域,但对于孤立的单体,误差较大。雨燕2008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包括:利用风暴历史运动矢量对COTREC矢量做一致性检验、设计风暴预报位置超出回波范围或COTREC运动矢量接近零时的处理方案等。改进后,无论对于孤立的单体还是大范围回波区域中的风暴系统,都能选择合适的外推方案,因而整体误差较小。
庄旭东胡胜陈荣何如意汪瑛
关键词:雷达统计分析
台风“韦森特”路径突变和近海加强的成因分析
本文利用FY2D卫星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韦森特”路径突变和近海加强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韦森特”快速偏西行后突然停滞原地长时间打转的奇异路径主要归结于三大因素:西太平...
李霞何如意段朝霞吴乃庚
关键词:台风活动路径突变强度分析
文献传递
近10年广东冰雹的统计特征及天气形势被引量:25
2015年
对2004—2013年广东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物理量进行了分析。广东的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3—5月并且集中在粤北山区和西江流域河网地带。可将广东出现冰雹时的天气形势分成锋面低槽型、暖区型、高架雷暴型3种典型的类型。锋面低槽型,大冰雹多出现在这类天气形势下,地面冷锋、低层切变线(低涡)、高空槽(温度槽)互相配合,地面冷空气和中层温度槽的侵入,使得大气层结变的不稳定;锋面、切变线、高空槽的动力作用触发对流;冰雹出现在锋面、切变线附近,高空槽前。暖区型,地面在长江流域以南没有冷空气活动,低层存在西南风与东南风的辐合,高空槽带来干冷空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之上,形成不稳定层结;冰雹出现在高空槽前、低层辐合区内。高架雷暴型,地面为冷高压控制,低空存在逆温层,暖湿气流沿着低层冷垫爬升,对流在逆温层之上发展;冰雹出现在切变线附近,多为小冰雹。在广东,适宜大冰雹生长的物理量平均值是:0℃层高度4505m,-20℃层高度7632m,K指数35℃,SI指数-0.99℃;垂直风切变2.67×10-3 s-1;最大上升速度-28×10-2 Pa/s,400hPa与700hPa之间的差动温度平流-23.9×10-5℃/s。大冰雹要求更大的K指数、更小的SI、更大的垂直风切变、更加充足的水汽、更加强烈的垂直上升速度、更大的差动温度平流。
李怀宇何如意胡胜张羽罗聪
关键词:冰雹环流分型物理量特征
一次春季冷空气引发海上大风天气过程的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广东省遥测站资料及MICAPS资料,通过合成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一次春季冷空气伴随的海上大风天气过程分析,研究了冷空气过程中地面变压和低层温度平流的变化特征以及与地面风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本次海上大风天气过程具有春季强风的2个明显特点:1、"风头(起风时)大、风尾(结束时)小";2、起风突然、阵风大。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比白天大。影响系统主要是:200 hPa西风槽、500 hPa南支西风槽、850 hPa切变线、地面冷空气和冷锋系统。温度平流通过变压场作用于地面风场,冷空气伴随的冷平流增强了地面变压场以及变压梯度,进而等压线密集,地面风速加大。
李霞王捷纯何如意
关键词:天气学冷空气温度平流
AMSU资料在MM5伴随模式中应用于暴雨模拟的研究
当前卫星资料被广泛用于各种数值模式中,给数值预报提供了时间、空间上都比测站观测更为密集的资料,改善了数值预报的预报效果,促进了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本文采用了NOAA-16极轨卫星探测得到的AMSU资料,利用国家气象中心G...
何如意
关键词:AMSU资料数值模拟暴雨
文献传递
台风“韦森特”路径突变和近海加强的成因分析
本文利用FY2D卫星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韦森特'路径突变和近海加强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韦森特'快速偏西行后突然停滞原地长时间打转的奇异路径主要归结于三大因素:西太平...
李霞何如意段朝霞吴乃庚
关键词:天气学路径突变近海加强
文献传递
“雨燕”中风暴算法在北京奥运天气预报示范项目中的应用及改进被引量:16
2009年
介绍了临近预报系统"雨燕"中的风暴系列算法,包括风暴识别、风暴追踪、基于TREC技术的风暴位置预报,以及预报位置实时评分算法等。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出现的多个强对流天气,统计出该风暴产品在30 min和60 min预报时效的绝对距离误差分别约为13 km和23 km。分析了北京奥运天气预报示范项目期间该风暴产品误差较大的原因,主要集中于TREC技术本身及其适用范围,以及风暴预报方案中处理细节的不足,具体为TREC技术不适用于孤立的回波单体,雷达探测边界对TREC技术的影响,TREC矢量有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不连续性,以及对孤立少动单体的不当处理等。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案,包括对用于风暴位置预报的TREC矢量增加一致性检验,利用风暴的历史轨迹校正不恰当的TREC矢量;对TREC技术中象素阵列大小进行统计分析,选择最适合北京地区的阵列大小;风暴预报位置超出回波范围时新的处理技巧等。利用北京奥运期间的强对流资料,对改进后的风暴算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一方面,改进后的算法能较好地控制风暴预报位置的绝对误差,在30 min和60 min预报时效,绝对误差分别减小了25%和26%。另一方面,由于预报位置精度的提高,能够提升相邻时刻风暴匹配的效率,使得与以前算法相比有更多的风暴样本参与了各个预报时效的评分。
胡胜汪瑛陈荣何如意
关键词:评分平均绝对误差
广东省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平台介绍被引量:6
2019年
介绍了广东省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平台的开发思路、技术方法、系统功能,该平台利用气象探测数据和精细网格预报数据,实现了高度可定制的图形、表格以及文字等决策产品生成,其中降水、大风、气温以及台风等产品在重大天气过程决策服务中得到充分应用,提高了决策气象服务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
何如意王凤陈训来
关键词:应用气象决策气象
基于雷达外推和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定量降水预报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2
2012年
应用广东2010年出现的4次暴雨过程的气象资料,检验分析了临近预报系统(SWAN)和华南中尺度数值模式(GZMM)中的定量降水产品对晴雨及不同类型降水的预报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临近预报系统和数值模式在0~6 h范围内的预报能力的交叉点。结果表明:首先,对于晴雨预报,SWAN系统中降水产品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预报效果呈现出减弱的趋势,且高分辨(0.02°)产品的下降速度要快于低分辨率(0.12°);GZMM降水产品(0.12°)在1~3 h预报能力逐步提升,在4~6 h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对于分辨率同为0.12°的SWAN系统和GZMM模式产品,在第1和第2 h,SWAN产品的CSI评分分别为0.504和0.442,高于GZMM的0.306和0.375,但从第3小时开始GZMM产品CSI评分略高于SWAN产品,表明此后华南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晴雨的预报能力优于SWAN系统,交叉点介于2~3 h。其次,进一步检验了上述产品对弱降水(1小时雨量为0.1~2 mm)、一般性降水(2~10 mm)和较强降水(超过10 mm)的预报能力。对于弱降水,GZMM产品CSI评分在0~6 h维持在0.23,高于SWAN产品,表明GZMM模式对于弱降水的预报能力在整体上要强于SWAN系统。对于一般性降水,在0~3 h,分辨率为0.12°的SWAN产品CSI评分高于GZMM产品;两者的CSI评分曲线的交叉点介于3~4 h,即从第4小时开始,GZMM降水产品预报效果更好。对于较强降水,无论是SWAN系统还是GZMM模式,预报能力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弱;但SWAN系统在整体上对强降水的预报能力要优于GZMM模式。
胡胜罗聪黄晓梅李怀宇何如意
关键词:降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