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元轶

作品数:26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政治法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刑事
  • 7篇司法
  • 4篇裁判
  • 3篇刑事司法
  • 3篇刑事诉讼
  • 3篇诉讼
  • 3篇庭审
  • 3篇辩护
  • 2篇审判
  • 2篇司法精神
  • 2篇司法精神病
  • 2篇司法精神病鉴...
  • 2篇死刑
  • 2篇起诉
  • 2篇强制医疗程序
  • 2篇权利
  • 2篇协商
  • 2篇精神病
  • 2篇精神病鉴定
  • 2篇公民

机构

  • 23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

  • 23篇元轶
  • 3篇王森亮
  • 1篇王冰清

传媒

  • 3篇政法论坛
  • 3篇比较法研究
  • 2篇国家检察官学...
  • 2篇证据科学
  • 1篇人民司法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人权
  • 1篇理论探索
  • 1篇北京警察学院...
  • 1篇北京政法职业...
  • 1篇晋中学院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法治研究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西安外事学院...
  • 1篇网络法律评论
  • 1篇法大研究生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辩护制度基本问题的反思——以苏俄、中国、俄联邦的相关刑事法修改为视角被引量:8
2012年
包括辩护制度在内的中国刑诉程序一直受到苏联法学的严重影响,两者在犯罪控制理念上的同质性使这种影响的深刻性是英美、德日法学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对苏俄1960年刑诉法、苏俄1980年律师法、中国1996年和2012年刑诉法、俄联邦2001年刑诉法中辩护制度的演进进行动态的全面考察,具体分析辩护人独立地位、介入时间、诉讼权利等基本问题,有可能窥测到我国辩护制度发展的一些规律。
元轶
关键词:辩护制度会见权阅卷权调查权
日本刑事程序分流制度研究
2013年
日本刑事诉讼程序在构建正当法律程序的同时,为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在诉讼的不同阶段都有特殊的分流程序,对侦查、起诉、审判进行不同程度的简化,其中关于审前程序的分流经验对我国目前的分流程序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元轶王森亮
关键词:不起诉
被告人人权保障的里程碑——以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为视角
2011年
被告人的人权保障一直是现代人权保障问题的核心内容,被称之为社会人权状况的晴雨表,而其中有关被告人生命权保障的死刑问题,则无疑是被告人人权保障中的关键。因为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是每个人固有的自然权利,属于所谓第一代人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写道:“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美国《独立宣言》指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证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
元轶
关键词:人权保障死刑核准权被告人最高人民法院《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独立宣言》
法官心证与精神病鉴定及强制医疗关系论被引量:10
2016年
纵向构造意义上的强制医疗程序应当分为"前置的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和"强制医疗决定程序"两个阶段,后者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中得以全新创设,鉴定启动权重新配置的改革则停滞不前。从"制度层面、理论演进层面、人身危险性司法判断和程序法角度"四个维度对新创设的强制医疗决定程序进行实证分析,学界将其作为保安处分定位的性质属于误判,该程序尚不具备程序法意义上保安处分的功能和价值,而是一个专门针对精神病人、以安置和保障为目的的医疗确认程序。法官心证能力在客观上型构了整个强制医疗纵向构造,可以将其概括为"法官心证——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模式"和"法官心证——强制医疗决定程序类型"因果关系律。根据该归纳,可以进一步演绎推理出三种代表不同心证水平的鉴定启动模式亚型。
元轶
关键词:强制医疗程序法官心证
程序分流视角下的庭审实质化改革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由于受社会历史、法律文化以及司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庭审实质化改革正在着力解决庭审程序的正当性、证据裁判的实质性、审判主体的亲历性等问题。因检控方可投入之司法资源总体有限,故随着上述一系列改革的完善,如所有案件均实行实质化的庭审,则被告人定罪与否的不确定性将明显增加,检控方的胜诉率将因此受到影响。在这一压力下,检控方会倾向于主动寻找辩方进行协商,即通过各种分流程序并借由协商性司法来完成追诉。由此,以庭审实质化改革促进协商分流,由程序分流为庭审实质化提供司法资源保障的辩证关系便逐渐明晰,最终,我国刑事庭审制度的改革进程,也将得以自发推进。
元轶
关键词:协商性司法司法资源庭审程序刑事庭审证据裁判亲历性
速裁程序中控辩审三方动力体系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正式纳入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速裁程序在适用比例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这表明其内生性的速裁动力系统尚未得到建构。具体而言,量刑协商范围狭小、从宽处遇确定性不足、值班律师效用不彰导致辩方无意于选择速裁程序;程序简化不足且错案风险增加导致裁判方无力适用速裁程序;而形式化的证明标准和畸低的控方败诉风险又消解了速裁程序本应具备的正向激励机制,导致控诉方怠于推动速裁。因此,为从辩、审、控三方激活速裁动力,有必要加强辩护权保障、扩大辩护方协商空间,推行法定证明标准实现方法实质化并落实证据不足案件的无罪比例,使速裁程序真正成为具有自发生命力的制度设计。
元轶
关键词:内生动力
庭审实质化压力下的制度异化及裁判者认知偏差被引量:24
2019年
随着庭审实质化改革推进,愈来愈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即一边是庭审实质化相关制度不断构建的热潮,一边是制度的不断被异化。解释这一现象,首先需要明确案件事实对裁判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发现证据信息增量是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进而观察到随着改革沿着这一导向推进,裁判者案件事实认知面临的不确定性压力将大幅增加,而我们裁判者的认知力并不满足这种压力的要求。于是,一方面是庭审实质化制度改革对裁判者认知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是裁判者的心证能力仍然停留在法定证明水平,这样就会出现由认知力矛盾加剧而反向导致的制度系统性异化,并波及整个刑事诉讼程序,其中以庭前阶段的证据移送制度、庭审阶段的证人出庭制度和重新鉴定制度、以及裁判阶段的当庭宣判制度为典型代表,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制度的异化结果、原因、类型及发生规律等问题展开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些异化制度下的认知偏差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等跨学科视角,借助不确定状况下进行判断的经济学决策理论,归纳出锚定效应、频率冗余、具身抑制、权威暗示、曲解效应等多重分析维度,系统分析异化后的制度是如何通过裁判者认知心理造成案件最终裁判结果偏差的。
元轶
关键词:制度异化
谎言、脚镣、照片——女权主义法学方法论视角下的凯西案和吴英案成因分析
2018年
本文以凯西案和吴英案无罪判决和有罪结论的比较为背景,交替采用父权和女权方法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复调式的分析。首先,通过庭审语言、判决书、刑事实体法、程序法的叙事学分析,分析了凯西案和吴英案中塑造撒谎者形象背后的父权因素及后续表现出来的父权特征,如自我强化、自我宣传、意图控制、有罪立场、判决书的程式化、漠视个案、法律价值的教义学僵化等;接着试图解释'以脚镣为标志的程序束缚'对实体判决强化导致被告人放弃死刑判决上诉这样异化的司法现象;最后阐明以'照片'为代表的媒体运作导致的个案结果的逆转。论文将局部性、特殊性、偶然性的个案因素重新纳入刑事法学的研究谱系,从法学、语言学、新闻学等跨学科视角,阐释出父权制及男性对女性的统治乃是当代法律关系的关键之一。最终,完整诠释了上述个案在女权主义法学方法论视角下的成因。
元轶
关键词:女权主义法学集资诈骗陪审团无罪辩护微观权力
大数据时代跨境电子取证的治理困境与应对被引量:1
2024年
跨境犯罪屡见不鲜,进行跨境电子数据取证是打击跨境犯罪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单边跨境取证与网络服务提供者协助三种方式在实践中的优劣势,并列举美、欧、俄三国不同的跨境取证模式,发现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内容,提出解决我国跨境取证存在的问题的方式,有助于丰富我国跨境电子数据取证方式,更好地应对跨境网络犯罪相关问题。
元轶纪钊洋
关键词:电子数据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网络服务提供者
取保候审制度与保释制度的比较法考察及其改良被引量:12
2008年
元轶
关键词:取保候审制度保释制度公民宪法权利比较法刑事司法程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