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沂
- 作品数:30 被引量:134H指数:6
- 供职机构:惠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F<sub>1</sub>代法监测田间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
- 一、棉铃虫抗性品系的筛选及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鉴定继续采用转Bt基因棉叶喂饲法对棉铃虫室内抗性品系YCR进行筛选,从第73代至88代,该品系对Bt毒素的抗性从2523倍上升到7311倍,继续筛选到104代,保持着极高水平抗...
- 刘凤沂
- 关键词:棉铃虫转BT基因棉抗性监测
- 惠州地区褐飞虱对几种药剂的抗药性监测被引量:26
- 2010年
- 2009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广东省惠州地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种群对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丁烯氟虫腈、烯定虫胺和毒死蜱等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当地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产生了极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422.2倍),对噻嗪酮、异丙威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1.0和14.0倍),对丁烯氟虫腈仍处于敏感性降低(抗性倍数为3.7倍),对烯定虫胺和毒死蜱敏感(抗性倍数<3倍)。基于褐飞虱对这6种药剂抗性的明显差异,对田间治理褐飞虱合理使用药剂进行了讨论。
- 刘凤沂李惠陵邱建友张燕雄黄丽聪李华王国忠沈晋良
- 关键词:褐飞虱杀虫剂抗性
- 田间多次交配棉铃虫种群对Bt棉的抗性监测被引量:1
- 2010年
- 2008年采用改进的F2代法和含毒饲料法监测河北省邱县和山东省无棣县田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对Bt棉的抗性,结果表明:邱县和无棣县田间棉铃虫雌蛾普遍存在多次交配现象(1次交配率仅占30.0%-38.2%),改进的F2代法估测得这2个多次交配种群对Bt棉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0826(0.0311-0.1340)和0.0764(0.0265—0.1263);含毒饲料法测定这2个地区棉铃虫对CrylAc毒蛋白的抗性分别为20.9倍和12.5倍,达到中等水平抗性。说明2个地区棉铃虫的抗性已处于上升阶段,需尽快采取有效的抗性治理对策。
- 常菊花高聪芬陈进荆建超刘凤沂须志平张秀安沈晋良
- 关键词:棉铃虫BT棉
- F_1代法监测田间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
- 一、棉铃虫抗性品系的筛选及抗性等位基因频率的鉴定 继续采用转Bt基因棉叶喂饲法对棉铃虫室内抗性品系YCR进行筛选,从第73代至88代,该品系对Bt毒素的抗性从2523倍上升到7311倍,继续筛选到104代,保持着极高水平...
- 刘凤沂
- 关键词:棉铃虫转BT基因棉抗性监测
- 文献传递
-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研究进展
- 1998年
- 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sojinaHara)又叫褐斑病或斑点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黑龙江省是大豆灰斑病重发地区,受害面积最高达100多万hm2,病粒率一般在20%以上,严重的达50%~70%,减产大豆2.5亿kg。受害豆株早...
- 刘凤沂任士军刘锡滨
- 关键词:大豆灰斑病抗源
- 黄板及昆虫信息素诱捕黄曲条跳甲的防效评价被引量:11
- 2014年
- 在惠阳区菜场对上海青(青梗菜)开展了黄板和昆虫信息素复合技术诱虫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黄板或与信息素结合对黄曲条跳甲成虫均有诱捕效果,每块黄板诱捕成虫分别为1 643.1、2 036.1头,黄板加信息素诱虫量比单独使用黄板增加23.6%,同时还诱捕到相当数量的小菜蛾、蚜虫、烟粉虱、潜叶蝇等;使用黄板加信息素可减少农药使用4次,降低生产成本92.44元,蔬菜种植利润增加288.28元。利用黄板及黄板加信息素对叶菜类黄曲条跳甲的生态控制,可减少农药污染,提高蔬菜品质,提高经济价值。
- 于鑫刘凤沂张燕雄李伟军刘新红李华
- 关键词:黄板信息素黄曲条跳甲防效评价
- 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被引量:8
- 2002年
- 李首昌刘凤沂马建华
- 关键词: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放线菌病毒发酵技术基因工程技术
- 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被引量:4
- 2001年
- 分析了全面升级黑龙江垦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必要性 ,综述了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
- 崔玉玲孙明友刘正茂刘凤沂
- 关键词:绿色食品生产黑龙江垦区可持续发展
- 惠州市稻纵卷叶螟对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被引量:4
- 2010年
- 为了解稻纵卷叶螟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指导科学用药,2009年采用点滴法测定了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等7种杀虫剂对惠州市田间采集的稻纵卷叶螟5龄幼虫的触杀毒力。结果表明:在所测药剂中,稻纵卷叶螟对甲维盐的敏感性最高(LD50值为0.00010μg/头),对杀虫单的敏感性最低(LD50值为9.3703μg/头);各药剂按相对毒力从高到低依次为甲维盐(6044,括号内数字为相对毒力指数,以下相同)、阿维菌素(335.8)、氯虫苯甲酰胺(177.8)、丁烯氟虫腈(29.8)、丙溴磷(1.3)、毒死蜱(1)、杀虫单(0.06)。根据试验结果,对这7种药剂在稻纵卷叶螟上的敏感性状况和田间合理使用进行了讨论。
- 曹明章刘凤沂邱建友文伯健李惠陵张燕雄孔建李华黄丽聪王国忠
-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杀虫剂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杀虫单
- 害虫对转Bt作物抗药性的检测与监测技术
- 2008年
- Bt作物自1996年开始进入生产种植,到2004年已有9个国家种植转Bt玉米和棉花,面积超过2200万hm^2。其中美国的种植面积约占全世界的57%。最近几年利用Bt作物防治玉米和棉花害虫的国家数量不断上升,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较快。另外,转Bt水稻被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中国商业化种植。中国批准种植Bt水稻将深刻影响其在亚洲的接受程度。故多数人认为利用转Bt作物进行害虫治理今后还会继续发展。
- 须志平刘凤沂沈晋良
- 关键词:棉花害虫监测技术抗药性BT玉米BT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