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疫情
  • 2篇肾综合征
  • 2篇肾综合征出血...
  • 2篇炭疽
  • 2篇皮肤
  • 2篇皮肤炭疽
  • 2篇综合征
  • 2篇综合征出血热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出血热
  • 1篇性疾病
  • 1篇疫情分析
  • 1篇疫源
  • 1篇疫源性疾病
  • 1篇源性
  • 1篇源性疾病
  • 1篇诊病
  • 1篇食品
  • 1篇食源

机构

  • 5篇鞍山市疾病预...
  • 1篇辽宁省疾病预...
  • 1篇丹东市疾病预...

作者

  • 5篇刘大江
  • 2篇尹晔
  • 1篇徐姜
  • 1篇黄纪虹
  • 1篇秦怡
  • 1篇游弋
  • 1篇郭军巧
  • 1篇赵卓
  • 1篇崔荣敏
  • 1篇邹明文
  • 1篇张永刚
  • 1篇刘茹
  • 1篇赵丽君
  • 1篇高岩松

传媒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冶金工业...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鞍山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3
2004年
黄纪虹刘大江高岩松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
鞍山市一起皮肤炭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被引量:1
2014年
2011年8月6~11日鞍山海城市发生皮肤炭疽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确诊病例2例,临床病例27例。现将其流行病学调查处理与结果分析如下。
刘大江尹晔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皮肤炭疽流行病学调查确诊病例临床病例
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疫情的病源追溯和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通过对2011年发生在辽宁省的一起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炭疽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特点,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绘制传播链,分析致病因素。结果暴发疫情的流行期为23d,排查39 610人,医学观察158人,同源确诊病例33例,病例分布于12个自然村和2个管理区,男女发病比为5.6∶1,病例最小16岁,最大67岁,年龄分布集中在30~49岁之间,占78.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4.8%,病例感染过程中可见清晰的传播链。结论本次暴发是一起有关联的、不同地点暴露引发的人间皮肤炭疽疫情,发病动物是人炭疽的主要传染源,屠宰病死家畜或接触病死畜肉是感染的主要原因,农民是炭疽感染的高危人群。
秦怡赵卓刘大江张永刚张玉董德重张立田游弋刘茹崔荣敏郭军巧
关键词:皮肤炭疽
鞍山市1999~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
2005年
目的 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规律 ,评价防治效果 ,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从 1999~ 2 0 0 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各年度发病数据得出 ,有农村向城市蔓延的趋势 ,发病季节呈明显的双峰状态 ,且男性发病率远大于女性。结论 鞍山市近几来的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应大力开展灭鼠以及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徐姜刘大江邹明文赵丽君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
2012年鞍山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掌握2012年鞍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各类食品中检出致病菌67株,总体检出率为27.7%。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最多37株,其他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创伤弧菌3株、沙门菌1株、志贺氏菌1株。鞍山市食品中检出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食品中各类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154,P<0.05)。结论鞍山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刘大江尹晔
关键词:食品食源性致病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