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昌云

作品数:55 被引量:218H指数:9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科研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4篇缺血
  • 13篇动脉
  • 12篇梗死
  • 11篇脑梗
  • 11篇脑梗死
  • 9篇脑缺血
  • 8篇凋亡
  • 8篇灌注
  • 7篇再灌注
  • 7篇神经元
  • 7篇急性
  • 6篇动脉狭窄
  • 6篇神经元凋亡
  • 5篇皮质
  • 5篇缺血再灌注
  • 4篇蛋白
  • 4篇血性
  • 4篇诱发电位
  • 4篇帕金森
  • 4篇帕金森病

机构

  • 54篇福建医科大学
  • 7篇福建省立医院
  • 2篇福建中医学院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55篇刘昌云
  • 32篇黄华品
  • 22篇车春晖
  • 18篇陈枝挺
  • 10篇陈圣根
  • 10篇林汉斌
  • 9篇江芳
  • 7篇李元霄
  • 6篇林婉挥
  • 6篇郑安
  • 5篇庄晓芸
  • 5篇陈晓春
  • 4篇许国英
  • 4篇邹漳钰
  • 4篇陈龙飞
  • 4篇林际岚
  • 4篇曾育琦
  • 4篇赵振华
  • 3篇方芳
  • 3篇李永坤

传媒

  • 12篇中国老年学杂...
  • 7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2篇中国现代神经...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药学学报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第十二届华东...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7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没食子酸丙酯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元SAPK/JNK及p38MAPK激活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探讨没食子酸丙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区周边组织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Nissl和TUNEL染色法检测阳性神经元数量,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法观察活化型Caspase-3,SAPK/JNK,p38MAPK及其磷酸化组分的表达。结果没食子酸丙酯干预后,SAPK/JNK,p-SAPK/JNK(1h),p38MAPK,p-p38MAPK(6h)及活化型Caspase-3(12h)表达均减弱,TUNEL阳性神经元减少(24h),Nissl阳性神经元增多(24h),神经元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没食子酸丙酯保护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可能与抑制SAPK/JNK及p38MAPK的激活有关。
郑关毅陈晓春杜建刘昌云方芳张静黄天文曾育琦
关键词:没食子酸丙酯脑缺血再灌注P38MAP激酶神经元凋亡
早期帕金森病的诱发电位系列研究
黄华品车春晖刘昌云郑安江芳庄晓芸
本研究对诊断明确的早期帕金森病例进行SLSEP、BAEP、PR-VEP研究,比较三种诱发电位在早期帕金森病中的异常率,重点观察中央前成份的异常率和异常特征,研究F/P指数在早期帕金森病中的诊断意义。研究结果发现,早期帕金...
关键词:
关键词:帕金森病诱发电位
一个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家系的临床、电生理特点和基因检测
邹漳钰林际岚刘昌云黄华品
结合珠蛋白和血红蛋白对氧葡萄糖剥夺-再恢复小鼠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结合珠蛋白(Hp)和血红蛋白(Hb)影响氧葡萄糖剥夺-再恢复(OGDR)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的细胞存活率、极化及炎症反应。方法采用BV2细胞构建OGDR细胞模型。OGDR同时加入Hb和(或)Hp进行干预,分为OGDR组(OGDR损伤)、5、10、15、20μmol/L Hb组(OGDR损伤+5、10、15μmol/L Hb)、HP组(OGDR损伤+4μmol/L HP)、Hb+HP组(OGDR损伤+15μmol/L Hb+4μmol/L Hp)和对照组(细胞常规培养)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极化特异性标记几丁质酶样蛋白(CHIL)3、CD206、精氨酸酶(Arg)-1、一氧化氮合酶(iNOS)、CD163、CD11b和CD32的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4蛋白表达。结果常规培养条件下,BV2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Hb、Hp及Hb+Hp进行干预,各组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GDR干预BV2细胞的同时加入不同浓度Hb和(或)4μmol/L Hp进行干预,与OGDR组相比,15、20μmol/L Hb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与15μmol/L Hb组相比,Hb+Hp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OGDR组和15μmol/L Hb组相比,Hb+Hp组IL-6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4组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OGDR组、15μmol/L Hb组和Hb+Hp组蛋白CHIL3、Arg-1、CD163和CD11b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206、iNOS和CD32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OGDR组15μmol/L Hb组对比,Hb+Hp组GPX4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Hp和Hb加重了OGDR的BV2细胞的细胞损伤,并促进其向促炎方向激活。
陈枝挺赵振华蔡国恩李元霄李元霄李元霄林汉斌
关键词:小神经胶质细胞
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观察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银杏内酯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09在福建医科大学解剖学研究所完成。将月龄3个月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缺血模型。实验组在缺血即刻腹腔注射银杏内酯20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又随机分为再灌注6,24和48h组,每组16只,运用Zea-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在再灌注6,24,48h时间点每组随机取8只采用2,3,5-三苯四氮唑染色法观察梗死灶范围,并计算梗死灶体积占半球体积的百分率。另每组8只大鼠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计数神经元凋亡数目。结果:实验过程中有4只大鼠因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体征予以剔除,补充4只造模成功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大鼠保持为96只。①再灌注6,24h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69±0.6,1.25±0.45,2.56±0.51,2.06±0.77,U=37,41,P<0.001),再灌注48h实验组评分与对照组基本一致(0.62±0.50,0.69±0.48,U=120,P=0.714)。②再灌注6,24,48h实验组脑梗死体积占半球体积的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犤(12.27±0.55)%,(15.28±0.45)%,(16.30±0.36)%,(19.06±0.80)%,(24.19±0.57)%,(29.27±1.09)%
杨斌刘昌云车春晖黄华品
关键词:脑缺血银杏内酯
自发性颈动脉夹层的药物及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自发性颈动脉夹层(CAD)的药物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汇总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福建省立医院、解放军第三○六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诊治的C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2例.其中29例采用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5000 U 皮下注射,1次/12 h,治疗5~7 d,后改为口服华法林,出院后继续服用3个月).3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3个月;1例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个月;1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6个月,仍有卒中发作,再联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个月].7例给予支架置入术.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1)29例行抗凝治疗的患者中,20例有效,9例无效.无效者中6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共治疗了6支血管、置入12枚支架),手术均成功,术后CAD病变完全消失.3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中,2例有效(其中1例为夹层动脉瘤,置入1枚覆膜支架,动脉瘤消失),1例无效.(2)32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0分的有7例(21.9%,均为TIA患者),1~3分的有15例(46.9%),≥4分的有10例(31.2%).出院时0分的有12例(37.5%),与入院时比较,评分无变化的有13例(40.6%);7例评分呈不同程度下降.32例无一例发生颅内及外周出血.(3)6个月时行CTA或DSA检查,4例病变的颈动脉闭塞;27例CAD消失,管腔通畅;1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完全消失.结论抗凝治疗是CAD的首选治疗措施,抗凝治疗无效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孙钦建刘昌云蔡艺灵焦力群屈传强郑兴月陈枝挺崔永强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夹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支架置入术
生长激素瘤卒中致脑梗死一例报道
<正>目的垂体瘤卒中是罕见的青年卒中类型,本文旨在报道1例垂体瘤卒中引起脑梗死。方法对1例生长激素瘤卒中导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23岁男性,既往体健,入院3天前头痛,呕吐胃内容物,伴发热;2天前出现...
邹漳钰刘昌云熊文婷黄华品
文献传递
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合并内分水岭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MCAS)合并内分水岭梗死( IBZ)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福建省立临床学院的粥样硬化性MCAS患者167例,收集人口学、粥样硬化危险因素、MCA狭窄程度、前向血流评分和侧支循环评分等临床和影像资料,并将患者分为“IBZ组”(55例)和“无IBZ组”(112例);单变量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将P<0.1变量纳入多变量分析,分别建立包含前向血流评分或MCAS狭窄程度的两个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MCAS患者共167例( IBZ组55例,无IBZ组112例),平均年龄(54±12)岁。单变量分析显示血压偏低(P=0.006)、MCA狭窄程度(P=0.012)和前向血流评分(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P<0.1的变量有高血压病史(P=0.055)和侧支循环评分(P=0.067)。 Logistic回归模型Ⅰ包含前向血流评分( OR 4.310,95%CI 1.698~10.869),高血压病史(OR 0.458,95%CI 0.224~0.936)和血压偏低( OR 3.848,95%CI 1.345~7.983);模型Ⅱ包含MCA狭窄程度(P=0.006;重度比中度狭窄: OR 4.796,95%CI 1.676~13.729;闭塞比中度狭窄: OR 5.537,95%CI 1.846~16.603),高血压病史( OR 0.444,95%CI 0.215~0.914)和血压偏低(OR 5.747,95%CI 1.500~9.425)。结论 MCA重度狭窄或闭塞、前向血流受损以及血压偏低是MCAS发生IBZ的独立危险因素,MCAS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则为IBZ的保护性因素。
曾育琦李永坤刘昌云张健黄华品陈晓春
关键词:颅内动脉硬化大脑中动脉侧支循环
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测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特征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研究颅内动脉管壁及斑块特点与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收集51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并进行高分辨磁共振扫描。根据脑梗死发病后72 h内患者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和non-END组,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管壁及斑块的差别。结果 END组患者的斑块长度较non-END组更短[6.35(9.54)vs 10.75(9.73),P<0.05],END组血管重构指数低于non-END组[(0.917 3±0.146 8)vs(1.010 9±0.125 1),P<0.05],END组负性重构的比例高于non-END组[56.52%vs 28.57%,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END与血管重构及斑块长度密切相关。
薛萍妮陈枝挺孙斌李元霄林汉斌赵振华刘昌云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不同溶栓时间窗内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轻型缺血性脑卒中(Mild ischemic stroke,MIS)通常表现为症状轻微、预后相对较好。目前对于MIS从症状发作或最后已知正常时间到静脉溶栓治疗(Onset to needle time,ONT)在0...
郑清柳刘昌云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