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树突
  • 4篇树突状
  • 4篇树突状细胞
  • 2篇杀伤
  • 2篇鼠骨
  • 2篇胃癌
  • 2篇腺癌
  • 2篇小鼠
  • 2篇小鼠骨髓
  • 2篇骨髓
  • 1篇预防乳腺癌
  • 1篇再手术
  • 1篇诊治
  • 1篇诊治分析
  • 1篇乳腺
  • 1篇乳腺癌
  • 1篇三叶因子
  • 1篇三叶因子3
  • 1篇杀伤细胞

机构

  • 7篇河北省沧州中...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沧州中西医结...

作者

  • 8篇刘晓玲
  • 4篇郭红月
  • 3篇徐燕春
  • 3篇董猛
  • 3篇宋振川
  • 2篇韩景智
  • 2篇马新杰
  • 2篇崔东晖
  • 1篇肖建伟
  • 1篇唐毅玲
  • 1篇郭宸君
  • 1篇李勇
  • 1篇于若卉
  • 1篇任重喜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肿瘤预防与治...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多点皮内缝合法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方法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选取107例乳腺癌根治术及改良根治术患者,术毕,创面冲洗后,将皮瓣与胸壁或胸肌行多点经皮内的缝合,关闭切口,观察术后3d每天的引流量及总引流量,平均拔管时间及有无皮下积液。结果应用本方法后创面渗液(引流量)明显减少,且拔管时间提前3~4d,皮下积液的发生明显减少。结论乳腺癌术后多点皮内缝合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
刘晓玲徐燕春郭红月马新杰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
创伤性膈疝手术配合中药诊治分析
2010年
徐燕春刘晓玲
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手术中的作用,进而指导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再次手术中行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操作方法。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率55.26%,甲状腺残癌率33.33%。患者恢复好,无上肢功能障碍,无复发。结论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癌再次手术中治疗作用确切,对侵及包膜,伴或不伴颈淋巴结肿大者应作多功能保留颈淋巴结清扫术,对复发者应再次手术。
刘晓玲徐燕春郭红月马新杰任重喜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胃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制备及其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添加细胞因子培养扩增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物CD11c、CD86的表达;MTT法测定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培养第7天出现扩增之骨髓源DC,加入TNF-α24 h后,成熟骨髓源DC形成。每只615小鼠平均能分离出3×107个骨髓细胞,一只小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DC的产量约为7×106个。加入TNF-α48 h后,DC表面标志物CD86阳性表达率较加入TNF-α前增高;CD11c阳性表达率加入TNF–α前后无差别。成熟DC与615小鼠胃癌细胞共孵育24 h、48 h,效靶比分别为10∶1、20∶1、30∶1时,DC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随效靶比的增大而增强。结论提取纯化小鼠骨髓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IL-4、TNF-α的刺激诱导可产生成熟DC,成熟DC对胃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其杀伤活性随效靶比的增大而增强,随共孵育时间的延长杀伤活性有增强的倾向。
刘晓玲宋振川李勇肖建伟郭宸君
关键词:615小鼠树突状细胞MTT法胃癌细胞
树突状细胞联合共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晚期胃癌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66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患者,观察组化疗4周期后予DC-CIK生物治疗,对照组常规化疗,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改变及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1个月后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比例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观察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在治疗后1个月为(11.36±2.62)ng/m L,而对照组为(22.16±13.45)ng/m L,观察组CE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客观缓解率15.2%,疾病控制率33.3%。结论:DC-CIK细胞联合化疗晚期胃癌,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晓玲董猛郭红月唐毅玲韩景智崔东晖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化疗进展期胃癌
三叶因子3、基质细胞诱导因子-1在PT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3、基质细胞诱导因子-1在PT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理组织,检测TFF3和SDF-1在PTC和癌旁组织中的的表达,并分析两者间检测的相关性。结果:TFF3、SDF-1在PTC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TFF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呈显著相关(P〈0.05);SDF-1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显著相关(P〈0.05)。63例PTC中,TFF3、SDF-1均为阳性者48例,均为阴性者4例,两者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F3、SDF-1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伴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
董猛于若卉刘晓玲崔东晖韩景智
关键词:TFF3SDF-1
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扩增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高效的体外扩增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BMDC)的方法,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工具。方法:联合应用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重组小鼠白介素(rmIL-4)诱导培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终末加入重组小鼠肿瘤坏死因子(rmTNF-α),从形态学表型及功能方面进行检测。结果:培养3天后可见大量贴壁细胞及细胞集落形成,第5天,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突起,光镜下动态观察树突状细胞DC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加入TNF-α前后表面标志物CD11c、CD86的表达,加入TNF-α后CD86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CD11c的阳性表达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方法能在体外诱导和扩增出大量骨髓源性DC,为抗肿瘤疫苗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刘晓玲郭红月董猛宋振川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小鼠骨髓细胞培养
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能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生成。大量研究表明,DC在机体免疫应答及抗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及DC疫苗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手段显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刘晓玲宋振川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肿瘤肿瘤免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