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治宏

作品数:5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教学
  • 1篇地球模型
  • 1篇电场
  • 1篇电场强度
  • 1篇多解
  • 1篇演示仪
  • 1篇一题多解
  • 1篇失重
  • 1篇试题
  • 1篇平行板
  • 1篇平行板电容器
  • 1篇情景
  • 1篇万有引力
  • 1篇物理概念
  • 1篇物理教学
  • 1篇物理情景
  • 1篇物理问题
  • 1篇习题
  • 1篇向心力
  • 1篇小球

机构

  • 5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刘治宏
  • 4篇田胜安
  • 2篇宋京
  • 1篇王阳

传媒

  • 3篇技术物理教学
  • 2篇物理教学探讨...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小球向下运动吗?——对一类求平行板电容器中场强问题的刍议
2014年
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对与电源断开的平行板电容器插入介质板后电场强度变化进行了分析.
王阳田胜安刘治宏
关键词:平行板电容器电场强度
对一道模拟试题的几点思考
2012年
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发现,当学生对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情景认识不深刻时,往往会在无意间的从相近的其他概念或情景中挑选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进行调换,从而导致错解。而近年高考试题中很多都是“旧瓶装新酒”,从传统题上变出新意已是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所以我们老师很有必要在平日教学过程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及时帮助学生分析比较相近概念或情景的异同。
田胜安刘治宏
关键词:模拟试题高考试题物理情景物理概念教学过程
超重失重演示仪的制作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通过提供了一种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演示效果明显的的演示仪器,让学生切身的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克服教材演示实验的局限性。
刘治宏田胜安
关键词:超重失重演示仪
一道斜抛习题的多种解法比较
2012年
很多同行认为一题多解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反正考试时只要答对就能得分。其实不然,物理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复杂的、综合性强的物理问题,增加解题准确度、加快解题速度、优化解题方法,更为我们的社会培养了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一题多解恰好符合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现举一例加以分析,若有不妥,还望各位老师专家斧正。
刘治宏田胜安宋京
关键词:多种解法习题一题多解解题速度物理问题解题方法
有关地球模型问题的探讨
2012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关于万有引力、重力和向心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很多教师在运用地球模型讲解此问题时,由于教材涉及此内容过少,教辅的一些观点欠妥,加上本身对模型分析的不够,多采用回避的态度,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惑。本文就将对其中几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竖直向下与垂直于水平面的关系?很多人认为重力的方向只是竖直向下,和垂直于水平面方向不一样。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欠妥。由于地球有自转,“静止”在地球上的物体就受到一个指向地轴方向上的向心力,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提供向心力,另一个分力就是重力。万有引力与重力、向心力的关系就如图1所示。万有引力方向垂直于水平面指向球心,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重力与万有引力有一定夹角,这一点已经被证实是正确的,进而一些教师就得出结论竖直向下与垂直于水平面就不是一个方向,而是有一定夹角。
宋京田胜安刘治宏
关键词:地球模型万有引力高中物理教学向心力教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