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洁璇

作品数:23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建筑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文化科学
  • 4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德育
  • 6篇图书
  • 6篇图书馆
  • 4篇道德
  • 4篇品德
  • 4篇教育
  • 4篇成人
  • 3篇英语
  • 3篇社会
  • 3篇社会学
  • 3篇课程
  • 3篇成人英语
  • 2篇德育价值
  • 2篇学习策略研究
  • 2篇学校道德
  • 2篇语言
  • 2篇语言学
  • 2篇语用学
  • 2篇社会学视角
  • 2篇小学品德

机构

  • 23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23篇刘洁璇
  • 1篇赵志毅
  • 1篇何春建
  • 1篇赵艺

传媒

  • 2篇成人教育
  • 2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情报科学
  • 1篇教育探索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图书馆建设
  • 1篇图书情报工作
  • 1篇图书馆理论与...
  • 1篇河南图书馆学...
  • 1篇中国德育
  • 1篇图书馆界
  • 1篇教育导刊(上...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现代教育管理
  • 1篇贵图学苑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5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学校道德教育研究的瓶颈--遭遇“失真”的声音
2009年
声音使心体与自我分离,"失真"的声音使学校道德教育研究遭遇瓶颈。听,是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中主要的信息渠道,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对听到什么产生重要影响。视听,能使研究者的听觉感知与视觉感知相结合,通过眼睛与耳朵同步获得的信息来揣摩被研究者。语言的德育意蕴不仅仅行走于字里行间,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不应拘泥于从句法、语义的角度将逻辑-语义的真值作为研究理解的中心,还应从语用的角度挖掘"声音"的行为意义。跳出语言非真即假的思维局限,学校道德教育研究将更加生动,更凸显实效性。
刘洁璇
关键词:德育声音
品德评价晕轮效应的社会学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道德与品德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品德即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内化和表现。品德评价是衡量德育教学的关键,是学校德育评价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刘洁璇
关键词:品德评价社会学分析晕轮效应道德品质社会意识社会道德
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一种语用学的视域
课程内容影响课程价值的生成,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有大量以“留白”形式呈现的课程内容,需要师生通过对话补白、拓展课程内容。对话空间的拉伸客观上要求师生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视角审视课程,通过对话达成价值...
刘洁璇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课程内容课程价值语用策略
高校图书馆有声读物引进问题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被引量:16
2015年
进入数字时代,学生群体阅读方式逐渐发生转变。有声读物的引进,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与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关问题。市场经济下,有声读物的引进需兼顾读者、供应商与图书馆三方的利益。高校图书馆进行有声资源建设,首先需要加大有声读物的宣传,其次可尝试整合可共享的网络有声读物资源,再次可建立高校有声资源共享组织通过集团采购或定制方式拓宽资源引入渠道,最后应对所引进有声读物做好加工与维护,鼓励读者参与点评。
刘洁璇
关键词:有声读物
“互联网+”文献传递服务升级问题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意义]理清"互联网+"文献传递服务转型思路,构建"互联网+"文献传递服务升级新业态,应对网络资源建设商迅速拓张的文献服务的挑战,提升图书馆行业竞争力。[方法/过程]利用互联网简约价值观、物联网RFID技术、云计算技术、资源信息共享规则、网络电子结算平台等带来的启发,对文献传递中亟待解决的文献配送、馆藏地确定、灰色文献共享、费用结算等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结果/结论]提出并论证文献物流智慧化、服务引导数据化、版权管理弹性化、费用结算自助化是"互联网+"文献传递服务升级的可行性构想。
刘洁璇
关键词:图书馆
修辞的德育价值被引量:1
2009年
教育学视域下的修辞是基于特定教育意图的动态性的言辞调控行为,通过字斟句酌在"蕴"的层面建构师生可理解的意义重叠区,以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达到"育"的目的。修辞一方面通过影响话语结构与表述方式来生成道德的意义,帮助个体构成人际交往的同时不停地巩固(或颠覆)现有社会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勾勒出愤悱之境,从"悟"的角度激发主体性人格,使用"仿真"的手法来实施"真"的教育。行走于修辞之上的学校道德教育无法解除与修辞的关系,而修辞对教师的德育实践又具有双重性的影响。教师在德育实践中应该对多方汇入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以诚为本,适时、适度地灵活使用修辞策略。
刘洁璇
关键词:修辞德育
解读课程德育价值的生成——一种语言学的视角
2010年
在语言学视角下,课程德育价值的生成离不开主体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语境假设能力及推理能力,语言只能负载传递部分的字面信息,深层的超载意义有赖于认知推理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隐喻的意义往往不可穷尽,这种语义的转移多数情况下将受个体思维中早期对课程德育价值预设的牵制。
刘洁璇
关键词:课程德育语言学
学校视觉文化的德育意蕴与管理策略被引量:4
2009年
视觉文化是影像和图画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校园里的主流视觉文化具有教育意蕴,携带着多元价值的视觉商品不时地冲击学校教育。在学校,学生的反思性活动被惯例性地创造和连续性地维系于主流视觉文化建构的既定性图像世界中,真、善、美的标准催生主体对视觉作品内蕴价值的塑形。对人性的剖析是确立管理理念的逻辑起点,"文化人"的人性假设为学校视觉文化管理实践的能为及何为提供理论依据,视觉文化是培养"文化人"的"软力量"。学校视觉文化管理在理念上追求管理性与教育性的共融,内容上应促进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人员上应提高管理者的视觉文化素养,组织上应整合国家、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力量。
刘洁璇
关键词:视觉文化教育管理学校德育
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
课程内容影响课程价值的生成,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有大量以“留白”形式呈现的课程内容,需要师生通过对话补白、拓展课程内容。对话空间的拉伸客观上要求师生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视角审视课程,通过对话达成价值...
刘洁璇
关键词:品德课程语用学
文献传递
成人英语学习策略的负效应和优化途径被引量:1
2005年
成人英语学习注重语言学习策略的运用,这一方面促成了学习的优化,另一方面其负效应也无形地阻碍了学习的成功。针对成人英语学习策略负效应进行分析,帮助成人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有助于实现英语学习的最优化。
刘洁璇
关键词:成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