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C臂
  • 7篇C臂CT
  • 6篇动脉
  • 5篇射频
  • 5篇射频消融
  • 5篇消融
  • 5篇结节
  • 4篇血管
  • 4篇造影
  • 3篇动脉瘤
  • 3篇血管造影
  • 3篇射频消融术
  • 3篇射频消融治疗
  • 3篇消融术
  • 3篇消融治疗
  • 3篇肺结节
  • 3篇肝癌
  • 2篇胸腔
  • 2篇胸腔镜
  • 2篇修复术

机构

  • 12篇中山市人民医...
  • 7篇广东省中山市...
  • 4篇中山大学
  • 1篇珠海市人民医...

作者

  • 20篇刘辉来
  • 16篇文自祥
  • 12篇李晓群
  • 11篇黄大钡
  • 11篇张健
  • 9篇张高尚
  • 8篇李记华
  • 8篇张勇
  • 2篇黄炫生
  • 2篇刘卫其
  • 2篇吴惠玉
  • 2篇韩志安
  • 2篇张励庭
  • 2篇郭纪慈
  • 1篇袁勇
  • 1篇陈源
  • 1篇彭国文
  • 1篇李芳云
  • 1篇李晓群
  • 1篇张健

传媒

  • 4篇介入放射学杂...
  • 3篇第十届中国介...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8篇2012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介入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估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接受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因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分析患者术后止血率、术后1年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生存率。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其中8例患者接受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治疗,15例患者接受颈内动脉弹簧圈闭塞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年再出血率4.3%(1/23),为覆膜支架植入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7.4%(4/23),4例均为弹簧圈闭塞治疗患者,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神经系统症状;术后1年生存率为91.3%。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罕见,但危险性高,介入治疗能有效止血及闭塞假性动脉瘤,且复发率低,能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林志鹏邹旭公胡小龙陈都刘辉来黄大钡陈源李晓群张健
关键词:鼻咽癌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
C臂CT在肺小结节胸腔镜切除术前定位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C臂CT在肺小结节胸腔镜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51例患者51个孤立性肺结节(SPN)于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VATS)术前行C臂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技术,并统计该技术的成功率、定位时间、并发症、VATS转开胸手术率,以及SPN平均大小,距脏层胸膜距离、病理学结果。结果 C臂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成功率100%,平均定位时间16 min,无症状气胸发生率7.8%,无症状出血率21.6%,1例(2.0%)发生脱落,SPN平均大小10.7 mm,距脏层平均距离25.3 mm,穿刺距离(皮肤至肺结节的距离)66.7 mm,恶性SPN占60.8%。结论 C臂CT引导下Hook-wire肺小结节定位准确、安全、快速,是一种高效的引导方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黄大钡李晓群张健文自祥刘辉来
关键词:C臂CT肺结节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直径≤3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自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47个病人,63个特殊部位(指距离大血管、大胆管或肝外脏器5mm以内)病灶在CT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术...
郭纪慈黄大钡李晓群彭国文张高尚文自祥刘辉来
关键词:肝癌射频消融CT引导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特殊部位肝癌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治疗特殊部位肝癌(直径≤3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47例肝癌患者,共消融63个特殊部位(指距离大血管、大胆管或肝外脏器5mm以内)病灶。所有患者术后均行增强CT复查及随访,统计肿瘤完全坏死率、肿瘤局部进展率、肿瘤肝内新生率、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经皮穿刺RFA治疗。RFA术后1个月特殊部位肝癌完全坏死率为88.89%(56/63);RFA术后3、6、12个月及1年以上的肿瘤局部进展率分别为4.77%(3/63)、3.17%(2/63)、3.17%(2/63)、1.59%(1/63),肿瘤肝内新生率分别为15.87%(10/63)、4.76%(3/63)、12.70%(8/63)、3.17%(2/63)。至随访截止时间,47例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98%(39/47)、63.83%(30/47)、36.17%(17/47)。RFA术后,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6例(12.77%)出现肝包膜下少量血肿,10例(21.28%)术后发热,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特殊部位肝癌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郭纪慈黄大钡李晓群彭国文张高尚文自祥刘辉来
关键词:肝癌射频消融CT引导
C臂CT在肺结节活检术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张勇李晓群黄大钡张健张高尚文自祥李记华刘辉来
CTA与DSA融合图像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 探究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融合图像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1年5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疑似AAA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行CTA及新型DSA三维技术(DYNA-CT)检查。比较CTA及DSA测量结果,并分析CTA与DSA融合图像检查结果。结果 经介入手术最终明确AAA患者82例,CTA测量瘤体最大直径大于DSA,瘤颈与瘤体夹角大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在肾下腹主动脉直径A、瘤体入口腹主动脉直径B、(A-B)差值、瘤颈长度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在AAA诊断中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83.33%、准确度为91.00%、阳性预测值为96.20%、阴性预测值为71.43%,DSA融合图像在AAA诊断中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94.44%、准确度为97.00%、阳性预测值为98.77%、阴性预测值为89.47%,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CTA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0.714,P<0.001);DSA融合图像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901,P<0.001)。结论 CTA与DYNA-CT联合在AAA腔内修复术中应用价值较高,可多角度观察导丝及支架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联合使用可作为大血管DSA三维血管路径图,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保证手术安全性。
刘辉来文自祥张健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
一种CT室便于穿戴的铅防护服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CT室便于穿戴的铅防护服,包括包括上装及下装,所述上装由前衣片与后衣片组成,所述后衣片内层设有两根肩带,所述肩带的上下端均与所述后衣片内层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CT室便于穿戴的铅防护服使得穿...
刘辉来文自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三维重建放大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三维重建放大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58例,利用三维重建及重建放大技术,使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显示更清晰,使瘤颈、瘤体的生长方向显示更理想。结果 158例患者共发现194个动脉瘤,其中发现长径在3 mm以下的微小动脉瘤68个,分别采取了栓塞、手术夹闭、定期观察等治疗方案。结论 DSA血管三维重建放大技术能够清楚显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和瘤颈、瘤体等结构,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文自祥张健韩志安李晓群刘辉来张勇李记华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三维CTA和DSA图像融合技术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术的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融合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术(EVA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2例行EVAR手术的患者,均行3D-CTA及DSA检查,并将3D-CTA检查图像与DSA数据进行图像融合,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各个征象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检出率。结果3D-CTA与DSA图像融合技术对FL直径缩小、TL直径占比增加、支架近端FL血栓化、支架远端FL血栓化的检出率均高于3D-CTA及DSA检查(P<0.05)。三种检查方法对夹层破裂、内漏、支架近端逆行撕裂、新发夹层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和DSA图像融合技术在EVAR术后效果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发现并发症,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刘辉来文自祥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三维CT血管造影图像融合技术
应用256层CT冠脉成像评价冠脉斑块的稳定性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256层CT冠脉成像(CTA)评判冠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40例及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40例,分别依次完成256层CT冠脉及冠脉造影(CAG),对比分析"罪犯"血管内"罪犯"斑块处的CT值及CAG的表现。结果以临床诊断以及CAG影像表现为标准,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稳定心绞痛病人的"罪犯"血管及"罪犯"斑块,其检出率为100%,均能完成CT值的测量及CAG测量。CT测量病变狭窄程度:U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77.17±12.86)%,SAP组"罪犯"斑块处血管狭窄率为(82.30±6.16)%。病变的狭窄程度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方面:U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78.70±36.79)Hu,SAP组"罪犯"斑块CT值为(180.63±86.14)Hu。UAP组"罪犯"病变斑块的CT值较低,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56层CT冠脉成像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对检出冠脉斑块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且能较准确地对斑块密度做出定量的诊断,间接反映CHD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及稳定性。
黄炫生张励庭刘卫其李芳云刘辉来吴惠玉
关键词:256层CT体层摄影术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