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奎

作品数:3 被引量:30H指数:2
供职机构:淮阴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丁酯
  • 3篇乙烯
  • 3篇吸油
  • 3篇聚甲基丙烯酸
  • 3篇聚甲基丙烯酸...
  • 3篇甲基
  • 3篇甲基丙烯
  • 3篇甲基丙烯酸
  • 3篇甲基丙烯酸丁...
  • 3篇苯乙烯
  • 3篇丙烯
  • 3篇丙烯酸
  • 3篇丙烯酸丁酯
  • 2篇凹凸棒
  • 2篇凹凸棒土
  • 1篇动力学
  • 1篇性能研究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试验
  • 1篇树脂

机构

  • 3篇南京工业大学
  • 3篇淮阴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褚效中
  • 3篇吴奎
  • 3篇周守勇
  • 2篇赵宜江
  • 2篇薛爱莲
  • 2篇邢卫红

传媒

  • 2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2013甘肃...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凹凸棒土复合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研究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为单体,改性凹凸棒土(OATP)为无机添加物,制备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凹凸棒土复合吸油材料(P(BMA-St)/OATP)。考察了改性凹土添加量、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
褚效中吴奎周守勇薛爱莲赵宜江邢卫红
关键词:合成技术
文献传递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其吸油性能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水为分散介质,运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自溶胀型高吸油树脂。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BMA):m(St)=5:5、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分别为单体总质量0.5%、2%和2%时,吸油树脂吸油倍率达到14.12 g g 1,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此时吸油速率最大;通过热重表征和重复吸油试验,合成的高吸油树脂能够重复吸油多次,第五次的吸油倍率能够达到第一次的93%。
吴奎褚效中周守勇赵宜江邢卫红
关键词:高吸油树脂正交试验吸附动力学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凹凸棒土复合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吸油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为单体,改性凹凸棒土(OATP)为无机添加物,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凹凸棒土复合吸油材料(P(BMA-St)/OATP)。考察了改性凹土添加量、分散剂聚乙烯醇(PVA)用量、单体配比m(BMA):m(St)、交联剂二乙烯基苯(DVB)用量和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用量对复合吸油材料吸油倍率的影响,确定了实验条件范围内吸油倍率的最佳工艺参数。当单体质量比为7:5、OATP添加量、PVA用量、DVB用量与AIBN用量分别为单体总质量的3%、3%、0.5%与1%时,对模拟油甲苯的吸油倍率达到17.8 g?g-1。相同实验条件下,P(BMA-St)/OATP的吸油倍率、保油率与再生性能都优于纯树脂P(BMA-St)。
褚效中周守勇薛爱莲吴奎赵宜江邢卫红
关键词:凹凸棒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