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焰
- 作品数:234 被引量:1,826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左心房神经节丛消融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左心房神经节丛(GP)去神经化消融术后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倾斜试验阳性VVS患者45例,年龄(41.3±14.2)岁,女24例,接受左心房GP消融治疗,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DC、昼间DC(DDC)和夜间DC(NDC),并记录晕厥复发事件,并将患者分为复发晕厥组和未复发晕厥组。分析术中各个GP诱发迷走反应同术前和术后DC、DDC和NDC的相关性,并分析复发晕厥组和未复发晕厥组患者在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的DC、DDC和NDC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GP消融中诱发进而消除迷走反应,其中左上GP 38例,左侧GP 12例,左下GP 19例,右下GP 12例,右前GP 22例。7例患者未诱发迷走反应,术后也有晕厥发作。相关性分析提示各个GP的迷走反应诱发性和基线DC、DDC和NDC无相关性;左上GP同术后随访节点的DC、DDC和NDC呈负相关(P<0.05),右前GP与术后1 d的DC和DDC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提示,与复发晕厥组相比,未复发晕厥组患者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的DC、DDC和NDC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左心房GP消融可以预防大部分VVS患者晕厥复发,其中左上GP和右前GP的消融对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最为明显。
- 郑黎晖孙巍胡锋刘尚雨沈利水涂斌李甲坤张震昊吴灵敏姚焰
-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血管迷走性晕厥左心房
-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被引量:141
- 2020年
-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 无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心律转复除颤器导管消融
- 心脏神经消融术对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价值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神经消融术在治疗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的39例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术前22例诊断为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诊断为窦性停搏,6例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3例患者同时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1例患者同时有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术前通过直立倾斜试验及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证实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升高。经左心房心内膜途径完成左上神经节丛、左下神经节丛、右下神经节丛和右前神经节丛的消融。术后常规临床随访,每6个月复查1次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经过(30.6±23.5)个月的随访,8例患者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术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例数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例对39例,P<0.0001)。术后12个月最低心率由(39.9±9.0)次/min升至(48.2±12.6)次/min(P=0.008),平均心率由(66.3±10.3)次/min升至(74.6±12.1)次/min(P=0.001);术后24个月最低心率由(40.4±9.0)次/min升至(50.8±10.0)次/min(P=0.001),平均心率由(64.3±8.6)次/min升至(70.8±12.0)次/min(P=0.047)。除2例患者存在局部穿刺点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心脏神经消融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抑制自主神经失衡导致的间歇性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 胡锋郑黎晖刘尚雨沈利水吴灵敏丁立刚姚焰
- 关键词:自主神经系统缓慢性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
- 压力感知导管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中的价值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非透壁性损伤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应用压力感知导管观察左心房不同部位的导管贴靠情况并了解其对消融效果的潜在影响.方法共纳入2014年3月至5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23例,男21例,平均年龄(53.6±10.6)岁,其中15例阵发性房颤,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在关闭压力显示窗口下由同一名熟练消融术者在左心房15个部位(左心耳-左肺静脉嵴部上、中、下段;顶部-左上肺静脉口、正中、顶部-右上肺静脉口;左上-下肺静脉间后壁、右上-下肺静脉间前、后壁;二尖瓣峡部游离壁上、中、下段、间隔峡部上、中、下段)进行贴靠,操作者采用传统方法根据局部电位大小、阻抗、透视及三维导航判断贴靠满意时记录导管-心房接触力(contactforce,CF).CF<10g为贴靠不佳,10g~<40g为贴靠良好,≥40g为过度贴靠.结果在23例房颤患者中共记录345个点,CF中位数为25g(Q3:10~23g),其中,贴靠不佳、贴靠良好、过度贴靠的点分别为85个(24.6%)、241个(69.9%)、19个(5.5%).贴靠不佳的位置最常见于嵴部上、中、下段,其CF分别为7g(Q1-Q3:3~12g)、8g(Q1-Q3:4~12g)及10g(Q1-Q3:4~22g),贴靠不佳的点分别占56.5%(13/23)、52.2%(12/23)及47.8%(11/23).过度贴靠的位置最常见于顶部-右上肺静脉口、间隔峡部上、中段,其CF分别为27g(Q1-Q3:17~32g)、26g(Q1-Q3:13~37g)及23g(Q1-Q3:20~30g),过度贴靠的点分别占17.4%(4/23)、21.7%(5/23)及17.4%(4/23).结论在传统消融方法下,左心耳-左肺静脉嵴部是导管贴靠最困难的位点,可能为房颤复发的重要原因,而右侧肺静脉口周围则易压力过高,导致心脏压塞的风险相对较高.
- 乔宇姚焰吴灵敏侯炳波陈刚丁立刚张澍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接触力
- 心房颤动的7字线消融术式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2
- 2008年
- 根据Moe的多子波理论和Jalife的母环学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维持很可能需要整个心房的参与,仅仅着眼于对肺静脉进行电学隔离做为终点,显然失之偏颇。因此,笔者采用心内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技术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进行研究,发现左房肺静脉外的其他部位在房颤的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维持机制符合母环理论,提出了房颤的7字线消融术(左房顶部右上肺静脉至左上肺静脉之间并向下经过左上肺静脉与心耳之间的嵴部一直延伸到二尖瓣环形成完整的消融线)。临床观察显示该术式术后3个月空白期后87.8%的患者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 姚焰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 我国心原性猝死的防治水平亟待提高被引量:13
- 2018年
- 心原性猝死因其发病急、后果严重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降低心原性猝死的发生率取决于对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和正确的干预。必须指出,目前我国心原性猝死的防治现状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体制与政策方面来看,医疗卫生领域长期忽视公共卫生预防工作以及三级分诊制度失败无疑是重要的原因。其结果是,迄今我们对国人各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 姚焰
- 关键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原性猝死心动过速离子通道病心室颤动植入率
-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方法进展
- 2020年
-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是室速基质复杂、部位深在或靠近心外膜和血管、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上述因素导致药物治疗和消融治疗成功率较低,复发率高,远期预后差。本文就近年来室速的非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丁立刚姚焰
- 关键词:结构性心脏病心动过速
- Marshall韧带在心房颤动及导管消融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2年
- 肺静脉起源的异位兴奋是触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机制,除此之外,左心耳、左心房、冠状静脉窦、Marshall韧带(1igamentofMarshall,LOM)、右心房等非肺静脉结构也在房颤的产生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Haissaguerre采用肺静脉隔离术成功治疗房颤以来,房颤消融导管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单纯肺静脉隔离治疗房颤的疗效并不满意,这与非肺静脉起源病灶、传导功能恢复,心房重构以及折返环路存在等有关。采用线性消融、碎裂电位(CAFE)和/或冠状静脉窦内消融等策略能够提高房颤消融的成功率。
- 师睿姚焰
- 关键词:MARSHALL韧带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冠状静脉窦肺静脉隔离术消融导管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致病基因筛查
- 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以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为主要病因的遗传性心脏病.既往针对中国人群ARVC患者的遗传学分析局限于小样本、单基因.本研究旨在对较大样本中国ARVC人群进行9个已报道的ARV...
- 包镜汝吴灵敏侯炳波王继征惠汝太姚焰宋雷张澍
- 综合超声心动图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综合超声心动图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封堵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方法 对6例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均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68.7±5.6)岁.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评分CHADS2(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中风/短暂性脑缺血病史)为(3.2±1.0)分.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排除风湿性心脏病等瓣膜器质性病变.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全程监测,引导房间隔穿刺,测量左心耳入口直径,帮助选择左心耳封堵器型号,监测引导封堵器封堵过程,并及时评价疗效,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术后采用TTE进行复查及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即时、术后24 h、7d或出院时、3个月、6个月、1年.结果 6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其中3例采用LAmbre封堵器,3例采用Watchman封堵器,左心耳入口处直径(22.4±3.3)mm,封堵器型号(28.0±2.8) mm,1例术后封堵器下缘2 mm残余漏.无明显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后即刻、24 h、7 d TTE复查显示封堵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非瓣膜病房颤有抗凝禁忌证的高龄患者,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可行的预防血栓栓塞的替代治疗方法,综合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可以使左心耳封堵术更加安全有效,具有重要作用.
- 朱振辉王建德王浩姚焰方丕华
- 关键词:心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