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丽娟
- 作品数:14 被引量:62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机械工程更多>>
- 微型探头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血管多普勒超声(MVD)这一无创性监测技术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探头频率20MHz、直径1.5mm,对32例颈内动脉瘤患者(共计36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血流动力学监测,观察...
- 惠品晶周岱张世明王中刘曼孔丽娟李向东崔岗周幽心虞正权
- 关键词:颈内动脉瘤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
- 微血管多普勒超声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VD)在颈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探头频率20MHz、直径1.5 mm,对32例颈内动脉瘤患者(共计36个动脉瘤)进行动脉瘤夹闭前后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血管造影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在动脉瘤顶或瘤体部监测到涡流样或毛刺样血流信号、闻及杂音.动脉瘤夹闭术后即刻监测,发现载瘤动脉狭窄8例,闭塞1例 动脉瘤夹闭不全2例,均经调整瘤夹位置,显示载瘤动脉远段的血流频谱形态和音频信号正常,术后经DSA/CTA证实.以上情况的发生与动脉瘤大小及载瘤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结论 MVD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常规检测方法,尤其对瘤颈粗、甚至无明显瘤颈的巨大型动脉瘤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 惠品晶张世明王中刘曼孔丽娟李向东崔岗周幽心虞正权周岱
- 关键词:颈内动脉瘤微血管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
- 基于血管超声的多模式影像评估椎动脉夹层
-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CDU)评估椎动脉夹层(VAD)的临床价值.方法:经CDU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出并由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证实的VAD患者19例,回顾性分析...
- 颜燕红惠品晶张白刘曼孔丽娟陈剑华李勇刚胡春洪
- 关键词:颈部血管超声椎动脉夹层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其与粥样斑块特征的关系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疗效及其与粥样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CEA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1例,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均行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术后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的变化,将患者分为症状改善组(42例)和未改善组(19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差异,分析其对患者术后30 d NIHSS改善的影响;随访再狭窄和卒中的再发情况。结果与症状未改善组比较,症状改善组从出现症状至手术的时间短[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45(25,168)d、14(10,96)d],低回声斑块[分别为12/19、28.6%(12/42)]和溃疡型斑块[分别为9/19、11.9%(5/42)]所占的比例低、术中开放颈动脉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快[分别为(41.2±15.2)、(51.1±14.7)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回声斑块(OR=3.963,95%CI:1.037~15.149,P=0.044)和溃疡型斑块(OR=5.657,95%CI:1.258~25.448,P=0.024)是影响患者CEA术后30 d临床症状改善的危险因素。61例患者术后超声随访12~15(13.1±1.2)个月,至末次随访,3例(4.9%)发生术侧颈动脉再狭窄,其中症状改善组1例(中度狭窄),症状未改善组2例(中、重度狭窄各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卒中。结论CEA既能部分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又可预防卒中再发;以低回声为主的斑块和溃疡型斑块是影响卒中患者CEA术后30 d神经系统症状改善的危险因素。
- 潘香君惠品晶颜燕红丁亚芳张白刘曼孔丽娟黄亚波胡春洪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颈动脉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健侧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评估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患者健侧椎动脉(VA)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颈动脉超声诊断并经CT血管成像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性SSS者152例为研究组,将152例SSS患者分为Ⅰ型即隐匿型盗血者47例,Ⅱ型即部分型盗血者60例和Ⅲ型即完全型盗血者45例,同期健康体检中心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者46例为对照组,分析不同盗血类型患者健侧VA的管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中3种类型SSS健侧VA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与对照组比较,Ⅰ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Ⅲ型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盗血类型的健侧VA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随盗血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SSS患者健侧VA血流动力学参数可用于初步评估锁骨下动脉病变及其VA-VA盗血通路。
- 孔丽娟惠品晶丁亚芳刘曼张白胡春洪
-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椎动脉
- 基于血管超声的多模式影像评估椎动脉夹层
- 目的 研究颈部血管超声(CDU)评估椎动脉夹层(VAD)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CDU 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出并由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证实的VAD 患者19 例,回顾...
- 颜燕红惠品晶张白刘曼孔丽娟陈剑华李勇刚胡春洪
- 关键词:颈部血管超声椎动脉夹层
- 基于血管超声的多模式影像评估椎动脉夹层
- 目的研究颈部血管超声(CDU)评估椎动脉夹层(VAD)的临床价值。方法经CDU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出并由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证实的VAD患者19例,回顾性分析超声...
- 颜燕红惠品晶张白刘曼孔丽娟陈剑华李勇刚胡春洪
- 关键词:颈部血管超声椎动脉夹层
- 文献传递
- 壁内血肿型颈动脉夹层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壁内血肿型颈动脉夹层(CAD)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由基于颈部血管超声(CDU)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壁内血肿型CAD患者56例(61支CAD),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发病至就诊时间以14 d为界。于发病后3、6、12个月行CDU随访,根据随访12个月的结果分为完全再通组和不全再通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超声表现及药物治疗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影响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结果血管再通情况:完全再通组36支,3、6、12个月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42.6%(26/61)、55.7%(34/61)及59.0%(36/61);不全再通组25支:残余狭窄26.2%(16/61)、持续闭塞14.8%(9/61)。完全再通组与不全再通组比较: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的比例、壁内血肿的回声类型、血管闭塞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14 d(OR=5.625,95%CI:1.302~24.293,P=0.021)、低回声壁内血肿(OR=4.888,95%CI:1.304~18.320,P=0.019)与完全再通呈正相关,夹层血管闭塞(OR=0.234,95%CI:0.059~0.932,P=0.039)与完全再通呈负相关。结论CDU显示对于低回声壁内血肿型CAD,急性期药物治疗完全再通率较高,夹层血管闭塞者完全再通率降低,及早评估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黄莹惠品晶丁亚芳颜燕红刘曼孔丽娟胡春洪方琪
- 关键词:超声检查随访
- 基于血管超声的多模式影像学评估双侧椎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一例被引量:6
- 2020年
- 双侧椎动脉夹层(VAD)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其病因不易被发现。报道1例曾有颈部过度后仰史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发现双侧VAD,并经头部MRI、高分辨率MRI确诊,给予规范性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6个月后,双侧椎动脉血流再通,提示VAD早期诊断、规范化内科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 颜燕红惠品晶刘曼孔丽娟胡春洪
- 关键词:椎动脉夹层
- 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与后循环缺血的评估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时,颈动脉多普勒超声(CDU)对患侧椎动脉窃血类型与后循环缺血关系的评估。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卒中中心,经CDU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锁骨下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共163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CDU检查的患侧椎动脉窃血类型,将163例患者分为Ⅰ型(隐匿型窃血)51例,Ⅱ型(部分型窃血)70例和Ⅲ型(完全型窃血)42例。CDU评估窃血类型并与DSA对照;分析锁骨下动脉不同程度狭窄与椎动脉窃血类型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椎动脉窃血类型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结果CDU与DSA评估椎动脉窃血类型比较:Ⅰ型(51例vs 0例);Ⅱ型(70例vs 53例);Ⅲ型(42例vs 42例)。锁骨下动脉不同程度狭窄与椎动脉窃血类型的关系:46例锁骨下动脉中度狭窄患者中,CDU评估Ⅰ型窃血36例(78.3%,36/46);Ⅱ型窃血10例(21.7%,10/46);Ⅲ型窃血0例。83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CDU评估Ⅰ型窃血15例(18.1%,15/83);Ⅱ型窃血60例(72.3%,60/83);Ⅲ型窃血8例(9.6%,8/83)。34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中,CDU评估均为Ⅲ型窃血。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与椎动脉窃血类型呈正相关(rs=0.802,P<0.001)。CDU评估的不同窃血类型与后循环缺血的关系:Ⅰ型患者均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发生率为0(0/51),NIHSS评分均<10分;Ⅱ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为28.6%(20/70),NIHSS评分≥10分者占4.3%(3/70);Ⅲ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为52.4%(22/42),NIHSS评分≥10分者占16.7%(7/42)。Ⅰ~Ⅲ型患者脑梗死发生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3.337,P<0.001)。结论随着患侧椎动脉窃血类型进展,其脑梗死发生率逐渐升高,CDU能够早期、无创、实时动态、准确评估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 孔丽娟惠品晶丁亚芳胡春洪刘一之
- 关键词:颈动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