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逸
- 作品数:15 被引量:226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社会互动、地域认同与人际信任——以上海为例被引量:24
- 2013年
- 社会互动、地域认同以及道德规范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三个重要因素,并且对不同类型的人际信任有不同的影响。对上海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社会互动与邻里信任、地域认同与地方群体信任、规范与陌生人之间的普遍信任之间存在较为明确的关系。此外,参与社团与地方群体信任、普遍信任之间具有显著的关系。信任研究需要厘清信任的性质如何随信任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来源与作用机制。
- 黄荣贵孙小逸
- 关键词:人际信任社会互动社会资本
- 不同类型环保参与对政府环保工作评价的差异化影响——基于CGSS(2013)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的积极评价是重建公众对地方政府信任、预防各类环境冲突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研究和现实意义.本文指出,环保参与行为有助于增进公众对环保工作的了解,加强公众与其他环保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的评价.此外,环保参与行为具有不同类型,且不同类型的环保参与对政府环保工作评价具有差异化影响.对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个人生活型参与、环境公民型参与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的评价,而政策支持型参与对政府环保工作的评价则没有显著影响.本文进一步探讨公众参与和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其政策意涵.
- 孙小逸黄荣贵
- 关键词:环境行为环境治理
- 空间的生产与城市的权利:理论、应用及其中国意义被引量:74
- 2015年
- 列斐伏尔将空间的视角引入城市研究,致力于探索空间、权力、表征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空间生产的视角赋予社区权力研究以一个载体,能够清晰直观地窥视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和权力关系。基于对空间的生产的内在矛盾的分析,列斐伏尔进一步提出城市的权利的主张,即空间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城市居民追求城市权利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把握列斐伏尔理论的最新进展,本文系统地回顾了空间生产的理论内涵以及该理论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应用。论文认为空间生产的理论对中国城市研究提供重要启示,特别是为考察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土地开发、城市规划、动拆迁和业主维权等研究课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和分析框架。
- 孙小逸
- 关键词:社区权力
- 互联网使用与环境关心——基于CGSS(2010)的多层次分析
- 2023年
- 将互联网技术相关变量引入环境关心研究,指出个人层面的互联网使用和作为社会情境的互联网普及率通过不同的机制对环境价值观带来型塑效应,从而为现有环境关心研究补充了新的分析视角。对CGSS(2010)的统计分析发现,在个人层面,使用互联网的频率有助于提高环境关心水平。在城市层面,互联网普及率对环境关心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率与环境关心水平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另一方面,互联网普及率作为一种社会情境,对教育程度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教育对环境关心水平的影响随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而降低。最后讨论环境关心和互联网研究的理论启示和含义。
- 孙小逸黄荣贵
- 关键词:环境关心互联网使用
- 微博空间组织间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以环保NGO为例被引量:26
- 2014年
- 本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探索微博空间中环保非政府组织间关注/认同关系网的结构,并结合组织间网络、社会运动联盟、互联网研究文献以及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来探究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非政府组织间存在紧密的虚拟联系。统计分析显示,组织间虚拟关系受网络自组织机制、组织资源、合适性原则(注册状态)、同质性原则(离线关系、地理位置、关注领域)和微博使用活跃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中,资源发挥"信号"功能,是组织可信赖性的基础,资源未知者不容易被关注/认同。对于资源已知者而言,资源匮乏者更积极利用微博平台。未注册组织主动与其他组织建立关系,注册组织则避免与未注册组织建立关系。具有线下合作关系或处于同一省份的组织之间更可能建立关注和认同关系,但活动领域仅对认同关系具有影响。微博使用活跃程度也对组织间关系具有正向的影响。
- 黄荣贵桂勇孙小逸
- 关键词:组织间网络
- 不同类型环保参与对政府环保工作评价的差异化影响--基于CGSS(2013)的实证分析
- 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的积极评价是重建公众对地方政府信任、预防各类环境冲突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研究和现实意义。本文指出,环保参与行为有助于增进公众对环保工作的了解,加强公众与其他环保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公众对政府环保工...
- 孙小逸黄荣贵
- 关键词:环境行为环境治理
- 从单一结果导向到“过程—结果”导向:政府回应公众诉求的特征分析与路径优化被引量:1
- 2024年
- 目前政府回应公众诉求具有明显的单一结果导向特征,具体表现为将平息突发事件及其舆情作为回应的首要目标,且倾向于采取权宜式的回应手段。然而,这种政府回应方式容易带来回应目标的错位,消解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增加社会稳定的长期风险。因此,政府回应公众诉求亟需实现从单一结果导向向“过程—结果”导向的转型。“过程—结果”导向式政府回应并不以快速平息特定突发事件为目标,而是致力于归纳与提炼突发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及其根源,并根据问题的合理性与优先度对其进行符合程序正义的回应与解决。公众参与和民主协商是“过程—结果”导向式政府回应的核心,这不仅能提升公众对决策过程的认同度和对决策结果的接受度,还有助于推动多元主体的参与与合作,实现长效的社会治理。
- 孙小逸
- 关键词:政府回应程序正义协商治理
- 维权情境中的自发性认知解放 以业主积极分子的权利意识的演进为例被引量:12
- 2016年
- 本文旨在考察业主维权情景中行动者的认知过程。作者提出了理解主观认知的分析框架,并根据权利内容即财产权抑或自治权、权利性质即反应性抑或进取性两个维度,对业主权利意识进行类型学划分。对微博的分析呈现了近年来业主积极分子权利意识的分布和演变状况;访谈结果则显示积极分子对权利意识的认知解放是一个自发、互动的过程,而且抗争面临的阻力促进相似抗争的连结,社会化媒体为类似抗争的串联提供了平台,推动了认知解放过程。本文阐明了在中国情境下框架化和认知解放过程的自发性和互动性,同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从以事件为中心的案例分析转向以议题为核心的抗议事件族的分析。
- 孙小逸黄荣贵
- 关键词:集体行动权利意识
- 再造可治理的邻里空间——基于空间生产视角的分析被引量:53
- 2014年
- 住房商品化重构了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和社区权力格局,而业主维权行动集中体现了基层城市社会变迁给社区治理带来的挑战。本文试图解读业主维权行动对地方政府的城市基层治理策略的影响。现有文献将社区治理制度和业主维权行动看作两个独立的研究议题,未能很好解释社区治理规则(变化)与业主维权行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列夫菲尔的空间生产视角引入社区治理研究,尝试为社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研究认为,社区治理规则的变化是政府建立可治理的邻里空间与业主追求权益与自治两者角逐的后果;在国家应对治理挑战的过程中,话语和表征塑造了人们对社区的理解和想象,合法化了国家对私有化空间的介入,因此在重塑可治理的邻里空间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空间的生产的视角要求研究者思考社区治理规则与业主维权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对现有社区治理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
- 孙小逸黄荣贵
- 制度能力与治理绩效——以上海社区为例被引量:29
- 2012年
- 本文考察了社区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上海45个小区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文章发现居委会的制度能力与社区治理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居委会动员社区外资源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服务效率、居委会直选投票率,居委会与物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有助于提高直选投票率。该研究发现意味着,随着住房市场化和封闭式小区的出现,传统的基于楼组长动员网络的社区治理技术面临挑战,居委会有必要采取新的社区治理实践和技术来强化其制度能力的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管理社区。本文将制度能力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引入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丰富了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视角。同时,本文认为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居委会制度能力的测量指标,并进一步阐明制度能力影响治理绩效的作用机制。
- 孙小逸黄荣贵
- 关键词: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