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君
- 作品数:13 被引量:93H指数:7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大豆根瘤菌HD001的分离鉴定及结瘤能力检测被引量:7
- 2014年
- 通过对绥农14根瘤菌的分离鉴定,最终得到可以在绥农14上高效结瘤的寒地大豆根瘤菌,命名为HD001。III型效应因子诱导分析表明HD001具有较特异的分泌谱带,与HH103相比较至少具有4条带型差异。对根瘤菌的基因组和抗生素抗性进行了初步分析,证明HD001具有羧苄青霉素(Cb)抗性。并在东北218份大豆种质资源上对其进行结瘤实验鉴定,其中高效结瘤资源10份,低效结瘤资源11份。这些资源对大豆与根瘤菌共生结瘤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王宏光孙殿君马忠强辛大伟王锦辉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大豆种质
- 植物天冬氨酸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08年
- 谷类作物和豆类作物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天冬氨酸为前体的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上。植物中这些氨基酸的含量受天冬氨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这些酶基因的克隆、在大肠杆菌和不同植物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 于妍宋万坤刘春燕高运来李文福孙殿君陈庆山胡国华
- 关键词:天冬氨酸代谢途径必需氨基酸酶基因克隆
- 大豆种质资源对东北SMV1号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被引量:10
- 2009年
- 采用556份大豆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在2006和2007年连续两年分别接种SMV1号和3号株系,对其成株抗性和种粒斑驳抗性均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接种1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446份,占80.2%;抗种粒斑驳资源107份,占19.2%;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抗性的资源103份,占18.5%。接种3号株系的成株抗病资源151份,占27.2%;抗种粒斑驳资源87份,占15.7%;对成株和种粒斑驳均表现为抗性的资源76份,占13.7%。对1号和3号株系,在成株和种粒抗性上均表现抗病的资源69份,占12.4%。以上资源特别是兼抗资源在大豆生产和抗病育种中应予以重视。研究还显示,来自辽宁和吉林的供试资源对1号和3号株系的成株和种粒抗性均较好;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和黑龙江的供试资源对1号株系的成株抗性较好,但对1号和3号株系的种粒抗性相对较差。
- 李文福刘春燕于妍蒋洪蔚李灿东宋万坤孙佳莹孙殿君陈庆山胡国华
- 关键词:大豆种质资源大豆花叶病毒抗性鉴定种粒斑驳
- 大豆饱和脂肪酸组分改良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8年
- 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遗传改良豆油中脂肪酸含量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并有3个油分改良的大豆品种已经商品化,其油分中亚麻酸的含量已经从原来的8%降到了1%,油酸含量也已从25%增加到80%,棕榈酸从11%降到小于4%。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都是遗传改良大豆油的手段。阐述了遗传改良、基因型和表现型的选择等多方法对脂肪酸的影响,总结了大豆饱和脂肪酸组翻改良的主要进展。
- 宋万坤于妍高运来姜威刘春燕孙殿君陈庆山胡国华
- 关键词:大豆棕榈酸硬脂酸基因修饰
- 多种环境下大豆单株粒重QTL的定位与互作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定位大豆单株粒重QTL、分析QTL间的上位效应及QTL与环境互作效应,有利于大豆单株粒重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利用147个F2:14-F2:18RIL群体,在5年2点多环境下以CIM和MIM方法同时定位大豆单株粒重QTL。检测到17个控制单株粒重的QTL,分别位于Dla、B1、B2、C2、F、G和A1连锁群上,贡献率为6.0%~47.9%:用2种方法同时检测到3个QTL,即qSWPP-DIa-3、qSWPP-F-1和qSWPP-Dla-5,贡献率为6.3%~38.3%;2年以上同时检测到4个QTL,即qSWPP-DIa-1、qSWPP-Dla-2、qSWPP-B1-1和qSWPP-G-1,贡献率为8.1%~47.9%;利用QTLMapper分析QE互作效应和QTL间上位效应,7种环境下的数据联合分析得到1个QE互作QTL和4对上位效应QTL,贡献率和加性效应都较小。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该同时考虑主效QTL及各微效QTL之间的互作。
- 范冬梅孙殿君马占洲刘春燕杨振曾庆力辛大伟蒋洪蔚邱鹏程陈庆山胡国华
- 关键词:大豆单株粒重QTL分析
-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被引量:4
- 2014年
- 综述了关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发生和防治的相关内容,旨在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预防及防治提供科学的指导。
- 孙殿君刘春燕李涛胡国华
- 关键词: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发病原因防治办法
- 野生大豆回交导入系蛋白质含量性状的QTL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以野生型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与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绥农14(轮回亲本)所构建的回交导入系(1 204株)为研究材料,利用WinQTL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在9个连锁群定位了16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14个正效应,2个负效应);导入系群体经过严格的蛋白质含量筛选鉴定,得到10个蛋白质含量性状明显大于轮回亲本的导入系株行。利用这10个高蛋白含量株行(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通过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分析,检测到分布于10个连锁群上的17个与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标记位点,对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正效应。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7个QTL。这些材料和位点将为高蛋白含量相关基因克隆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和标记信息。
- 马占洲孙殿君蒋洪蔚范冬梅王久镇曾庆力刘春燕李涛胡国华陈庆山
- 关键词:野生大豆导入系蛋白质含量复合区间作图法
- 黑龙江省自育早熟玉米品种栽培密度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对黑龙江省4份自育早熟玉米品种在4种密度下的产量进行分析,探索不同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4个品种中,垦鉴北玉2号产量最高,与其他3个品种的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4种密度,以82 500株/hm2产量最高,但与密度75 000株/hm2产量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均在60 000株/hm2下产量最低。北种玉1号适宜密度为75 000株/hm2,而其他3个品种在试验密度设置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产量不断提高。垦鉴北玉2号在生产中产量潜力最大。
- 栾怀海孙殿君闵丽许崇香
- 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分的累积动态被引量:18
- 2006年
- 在大豆籽粒形成过程中,随着棕榈酸、亚麻酸的含量下降,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上升。在棕榈酸累积的中、后期,高蛋白品种与其他品质类型品种有一定差异。油酸的累积主要在大豆籽粒形成的早期,但高油品种红丰9号与其他5个品种有较大差异。亚油酸的累积则主要在中后期。开花后51 d是这5种脂肪酸累积的共同转折点。
- 徐杰胡国华张大勇孙殿君刘春燕裴宇峰
- 关键词:大豆脂肪酸
- 利用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百粒重QTL被引量:10
- 2014年
- 利用野生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与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绥农14(轮回亲本)所构建的高世代(BC3)染色体片段代换系130个株行进行QTL定位。采用基于单标记的方差分析方法检测到25个百粒重相关的SSR位点,为避免由于标记位点共分离而产生的假阳性结果,对方差分析得到的相邻位点进行代换作图分析,最终获得分布于大豆10条连锁群上的19个百粒重相关位点。其中有7个位点与已有研究结果完全一致;2个位点与已有研究结果位置相距0.9和4.6 cM;其余10个位点首次发现,推测是本套材料的特有位点;其中位点QSW-D1a-2加性效应3.6,QSW-H-2加性效应-2.1,片段长度均小于10 cM,可作为继续研究的首选位点。
- 陈庆山蒋洪蔚孙殿君刘春燕辛大伟曾庆力马占洲胡国华
- 关键词: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百粒重QTL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