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绮蛮
- 作品数:10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二氮嗪预处理对大鼠部分肝移植的保护作用
- 2012年
- 目的:探讨二氮嗪(diazoxide,DA)预处理对大鼠部分肝移植的保护作用,寻找减轻临床部分肝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途径。方法:将150只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配对成75对,分为3组:对照组(C组)、DA预处理组(DA组)和5-羟基癸酸盐(5-hydroxydecanoate sodium salt,5-HD)+DA预处理组(HD-DA组),每组25对。在进行60%比例部分肝移植术前,C组供体不进行药物预处理;DA组供体在术前30min腹腔注射DA(5mg/kg);HD-DA组供体在术前45min腹腔注射5-HD(5mg/kg),并在其后15min腹腔注射DA(5mg/kg)。各组分别在术后2h、1d、3d、5d和7d各处死5只受体大鼠,测定谷酸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并在光镜下进行病理检查,电镜下进行超微结构检查。结果:DA组与C组相比,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和空泡样变性以及肝小叶结构排列紊乱和汇管区炎症都较轻,而HD-DA组则跟与C组相近。DA组术后2h、1d、3d的ALT值和AST值均显著低于C组(P<0.05),而HD-DA组与C组相比,各时点ALT和AST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二氮嗪预处理对大鼠部分肝移植具有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可以被5-羟基癸酸盐特异性阻断。
- 宋康孙绮蛮周俭黄晓武史颖弘肖永胜谭长军高强何义舟成剑文杨柳晓樊嘉
- 关键词:部分肝移植二氮嗪预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
- 肝癌肝移植术后肾上腺转移患者诊疗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分析肝癌肝移植术后肾上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4年4月就诊于我院肝外科13例肝癌肝移植术后肾上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肾上腺切除疗效,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肝癌移植术后肾上腺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3.6个月,肾上腺转移后中位时间为13.7个月。PET/CT对肝细胞肝癌肾上腺转移的阳性诊断率较高,并且能够发现其他影像学难以发现的极小转移灶。以肾上腺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未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但可有效延长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单因素分析发现肾上腺转移时间、肝硬化程度、原发肝癌肿瘤个数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PET/CT对肝细胞肝癌肾上腺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早期发生肾上腺转移患者的预后可能相对较差。采用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 战昊於雷孙超胡博张欣胡志强黄晓武周俭樊嘉孙绮蛮
-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肝移植肾上腺转移肾上腺切除
- Ezrin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在门静脉癌栓形成和肿瘤粘附侵袭中的作用
- 背 景 和 目 的
肝癌的侵袭转移以及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其机制对于改善肝癌患者的总体预后有重要作用。肝癌的侵袭转移以及门静脉癌栓的形成是一个多步骤、多...
- 孙绮蛮
- 关键词:EZRIN肝细胞肝癌门静脉癌栓细胞骨架粘附
- 文献传递
- 卡培他滨抑制肝细胞癌肺转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卡培他滨对肝细胞癌 (HCC)肺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10例HCC及其肺转移灶组织中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D ECGF)的表达 ;3例肝癌切除术后复查发现肝癌肺转移的病人采用PD ECGF相关的卡培他滨化疗 (剂量为 12 5 0mg/m2 ,2次 /d ,口服持续 14d ,再停止 7d ,2 1d为一个化疗周期 ) ;每例病人 5~ 6个周期。结果 10例HCC组织中有 7例表达PD ECGF ,癌周正常肝组织中表达率仅 30 % (3/ 10 ) ,而其肺转移灶组织中有 8例表达。3例病人均能耐受卡培他滨治疗 ,未见严重的化疗并发症。 1例口服卡培他滨疗程结束后复查发现肿瘤完全缓解 ,肺转移灶消失 ;1例肺转移灶稳定无进展 ;1例肺转移灶进展并转移至脑部。 3例病人发现肝癌肺转移后生存分别已达 18、13和 5个月。结论 PD ECGF在HCC肺转移灶组织中高表达 。
- 周俭樊嘉吴志全汤钊猷邱双健肖永胜孙绮蛮史颖弘叶胜龙
- 关键词:卡培他滨肝细胞癌肺转移
- 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诊治
-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特点以及如何早期诊治减少移植物失功、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4月至2013年8月,由我中心施行的1204例次(1179例)肝移植中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发...
- 贺轶锋孙绮蛮樊嘉周俭邱双健黄晓武孙健王晓颖史颖弘王征宋康
- 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诊治:附16例次报告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特点以及如何早期诊治以减少移植物功能失缺。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4月—2013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1185例肝移植患者(共1210例次肝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分析移植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共发生16例次肝移植术后流出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3%,其中下腔静脉狭窄7例次,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狭窄6例次,肝静脉流出道梗阻3例次。7例次下腔静脉狭窄中有6例次通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与支架留置)治疗后完全治愈,随访至今除1例次因肝癌复发病死,其余患者未出现移植物功能失缺。6例次下腔静脉合并肝静脉狭窄患者中有5例次留置支架,其中1例次因生长发育造成下腔静脉内支架脱落及肝左静脉内腔再次狭窄,导致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而病死;其余4例次恢复良好。3例次肝静脉流出道梗阻患者中有2例次经肝右静脉内留置支架后恢复正常。结论:患者在肝移植术后如出现布加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需行彩色多普勒B超、增强CT及CT血管成像、介入下血管造影,以判断有无流出道并发症。在介入下置入金属支架是目前治疗肝移植术后流出道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 贺轶锋周俭邱双健黄晓武孙健王晓颖史颖弘肖永胜王征孙绮蛮樊嘉
- 关键词:肝移植下腔静脉肝静脉
- 干扰素α上调肝癌细胞胸苷磷酸化酶的表达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调控肝癌细胞SMMC-7721胸苷磷酸化酶(TP)表达的机制。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SMMC-7721细胞中TP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JAK-STAT信号通路阻断剂AG-490研究该通路的作用;应用基因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研究TP mRNA的半衰期。结果IFN-α上调TP mRNA表达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10000U/ml的IFN—α处理SMMC-7721细胞8h后,TP mRNA表达水平开始升高,至12h时峰值达0.7272±0.0582,此后维持在0.6573±0.1873水平至72h。5000U/ml和10000U/ml的IFN-α处理肝癌细胞24h,TP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5991±0.2179和0.6298±0.1786,与未用IFN—α处理的肝癌细胞(0.2231±0.059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AG-490阻断JAK—STAT通路,IFN—α上调TP mRNA表达的能力明显受到抑制(0.2545±0.1053),与未处理的肝癌细胞(0.2329±0.1032)相比,差异不明显,仅应用IFN-α而未应用AG-490处理的肝癌细胞,其TP mRNA表达水平则显著升高(0.7209±0.1168)。应用IFN-α处理SMMC-7721细胞24h后,利用放线菌素D阻断RNA聚合酶,TP mRNA半衰期为35.8h,而未用IFN-Ot处理的肝癌细胞为8.5h。结论一定剂量的IFN-α上调TP mRNA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有关;IFN—α具有转录后稳定TPmRNA的作用。
- 肖永胜周俭樊嘉孙绮蛮赵燕孙瑞霞刘银坤汤钊猷
- 关键词:胸苷磷酸化酶干扰素Α
- 干扰素对肝癌细胞胸苷磷酸化酶表达和凋亡的双重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进一步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人肝癌细胞胸苷磷酸化酶(TP)表达及凋亡的双重影响.方法:体外分别用0、10、100、1000、5000、10000kU/LIFN-α处理人肝癌细胞SMMC-7721,RT-PCR检测细胞TPmRNA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细胞TP蛋白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百分比.结果:IFN-α上调SMMC-7721细胞TPmRNA表达水平,呈现剂量依赖性.与未处理组相比,浓度为5000、10000kU/L的IFN-α处理的细胞TP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且细胞质内TP蛋白染色强度及阳性染色细胞数均较未处理组的细胞差别明显,但不同浓度的IFN-α对凋亡细胞百分比的影响不明显,对照组和浓度10000kU/LIFN-α组的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19%±2.76%和6.42%±3.6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定剂量的IFN-α既能上调肝癌细胞TP表达水平,又能抵消TP表达上调后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 肖永胜周俭樊嘉孙绮蛮赵燕薛琼沈早卓汤钊猷
- 关键词:胸苷磷酸化酶干扰素-Α肝细胞癌
- 肝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的诊治经验
- 2010年
- 目的总结诊治肝移植患者术后间质性肺炎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6月期间诊治的8例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肝移植术后间质性肺炎患者的发病时间为术后17~117 d,平均84 d,其中7例发生于术后2~4个月。8例均有发热,其中抗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抗体CMV-IgM阳性及CMV-DNA阳性4例,胸部CT均有明显间质性肺炎表现。经调整抗排斥药物用量、使用更昔洛韦及呼吸支持治疗后,4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胸部CT恢复正常;4例患者病情进展,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死于呼吸衰竭。结论肝移植后间质性肺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死率高,应及时予胸部CT检查,同时加强病原体的监测。确诊后予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早期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 孙绮蛮樊嘉周俭邱双建史颖弘贺轶锋
- 关键词:肝移植间质性肺炎巨细胞病毒
- 一种环状RNA及其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状RNA,其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基于该环状RNA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核酸,其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或者,具有在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的基础上经过取代、缺失或...
- 朱凯战昊胡捷杨柳晓孙绮蛮周俭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