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培强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时期
  • 2篇榴辉岩
  • 2篇辉岩
  • 2篇高压-超高压...
  • 2篇高压变质
  • 2篇高压变质带
  • 2篇变质
  • 2篇变质带
  • 2篇超高压变质
  • 2篇超高压变质带
  • 1篇地震
  • 1篇山东蓝宝石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年龄
  • 1篇年代学
  • 1篇盆地
  • 1篇碰撞带
  • 1篇煤盆地
  • 1篇金刚石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5篇张培强
  • 4篇马宇
  • 2篇万志博

传媒

  • 3篇地质找矿论丛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4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苏鲁—大别榴辉岩研究: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被引量:1
2006年
含柯石英的苏鲁-大别榴辉岩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产物.依据榴辉岩的总体展布方向、岩石特征、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退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可划分为NEE向胶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NNE向郯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和SEE向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同位素年龄值指示这3个带是主压应力方向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发展和终止时期也各不相同的3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NEE向胶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形成于700~900 Ma的晋宁期,终止于200 Ma左右的印支期;SEE向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形成于400~500 Ma的加里东期,终止于250 Ma左右的印支期;NNE向郯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初期曾经与胶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一个带,最早形成于900 Ma左右的晋宁期,但其最重要的形成期是200 Ma左右的印支期,55 Ma左右的喜马拉雅期该带进入推覆造山阶段.胶东、大别和早期的郯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主压应力方向都是近SN向,印支期之后的郯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主压应力方向转变为近EW向.
张培强万志博马宇
关键词:榴辉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同位素年龄
亚洲东部碰撞构造:郯庐—尚塔尔碰撞带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沿郯城—庐江断裂带两侧各约500 km内发育的中生代以来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五大连池、科洛和二克山火山岩带的强碱性富钾火山岩,高87Sr/86Sr值、低εNd值的中新生代玄武岩,沿郯庐断裂带两侧盆地广泛发育的磨拉石建造,稀土元素∑REE,∑LREE,∑LREE/∑HREE从老到新均逐渐增高;郯庐断裂带莫霍面深度明显大于两侧盆地;郯庐断裂带两侧地块的不连续与差异;沿郯城—庐江断裂带展布的华北地台北缘及东缘的高压麻粒岩、NNE向展布的日照、莒南、东海榴辉岩超高压带和安徽张八岭高压蓝片岩带;郯庐断裂带内表现的强烈挤压构造;郯庐断裂带东侧胶辽—苏北黄海负磁异常区不同于周围地质体(正磁异常区)等,所有证据都指示着南起安徽庐江,经山东郯城、黑龙江佳木斯,北至俄罗斯尚塔尔群岛的断裂带及其两侧构造带为一构造碰撞带:郯庐—尚塔尔碰撞带,郯庐—尚塔尔断裂带为碰撞带的缝合线。松辽盆地、华北盆地、苏北盆地等成煤、成油气等矿产的盆地是碰撞的结果。碰撞带的(突出)应力集中区鲁西—胶东超高压带碰撞区、燕山—辽东碰撞区是中国东部地震的高发区。碰撞的主要动力机制为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张开及菲律宾板块的俯冲。
张培强马宇
关键词:地震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成因
金伯利岩岩管的成因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作者综合分析了大量山东金伯利岩勘探资料及世界各地金伯利岩研究资料,实地调研了已经开采的山东蒙阴胜利I号岩管及西峪岩管群,并对金伯利岩岩管以及岩管内的金伯利岩、捕虏体和金刚石进...
张培强
关键词:金刚石
文献传递
苏鲁—大别高压-超高压带:不同地质时期的三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2005年
张培强万志博马宇
关键词:地质时期构造年代学榴辉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山东蓝宝石的主要致色因素被引量:12
2006年
山东蓝宝石颜色深暗,与其主要致色元素有着直接关系。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认为:Cr2O3是红色、橙黄色、黄色的主要致色因素。而w(TiO2)低,w(TFeO)高,尤其是Fe3+大于全铁的90%,TFeO/TiO2比值大是山东蓝宝石颜色深暗的主要原因。对其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进一步得出Cr3+离子的d-d电子跃迁、成对Fe3+离子、单Fe3+离子的d-d电子跃迁、Fe2+-Ti4+之间的电荷转移、Fe2+-Fe3+之间的电荷转移等是山东蓝宝石致色的本质。代表绝大多数山东蓝宝石颜色的深蓝色蓝宝石,缺失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光谱的575~711 nm吸收带,即缺少Fe2+-Ti4+之间的电荷转移。因此,针对性地选择w(TiO2)高的蓝宝石进行改善,或是设法加入TiO2、减少Fe3+含量、在还原条件下改变其TFeO/TiO2的比值,应是目前山东蓝宝石改色的关键。
张培强马宇
关键词:蓝宝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