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美兰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3篇心肌梗死
  • 3篇急性心肌梗死
  • 3篇梗死
  • 2篇溶栓
  • 2篇静脉溶栓
  • 1篇动脉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栓
  • 1篇动脉血栓栓塞
  • 1篇短暂意识丧失
  • 1篇心肌梗死预后
  • 1篇血管
  • 1篇血栓
  • 1篇血栓栓塞
  • 1篇血栓栓塞症
  • 1篇医院应用
  • 1篇预后
  • 1篇预适应
  • 1篇晕厥

机构

  • 5篇北京市怀柔区...

作者

  • 5篇张美兰
  • 3篇王金枝
  • 3篇张丽英
  • 1篇吕春兰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国病案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率的时间因素及对策
2007年
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是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保护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目前,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有效方法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治疗,但急诊PCI对于施治者技术力量要求较高,大多数医院目前尚不能开展,而静脉溶栓治疗简便易行.适宜大多数医院应用。然而,由于静脉溶栓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较急诊PCI低而不尽人意,因而,
王金枝张美兰张丽英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率梗死相关血管急诊PCI医院应用
家族性排尿性晕厥1例
2006年
张美兰张丽英
关键词:排尿性晕厥家族性短暂意识丧失脑供血不足肌张力后遗症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所入选的≥70岁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溶栓组(28例)和常规组(50例),对比溶栓治疗再通组和未同组、溶栓组与常规组的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及病死率的差异性。结果实施溶栓治疗的患者,再通率为67.86%,再通组的病死率为5.26%,未通组为55.5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心衰、严重心律失常无显著差异(P>0.05);溶栓组与常规组比较,病死率、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7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增加不利影响,溶栓再通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溶栓治疗同样适用于高龄患者。
张美兰王金枝张丽英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高龄
肺栓塞16例临床资料分析
2006年
王金枝张美兰吕春兰
关键词:肺栓塞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常见疾病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梗患者临床指标的观察,评价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96例急性心梗患者依发病前24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观察两组间ST段抬高程度、心肌酶峰值、心电图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室壁瘤、右束支阻滞、休克、心衰的差异。结果IP组ST段抬高的程度(P<0.05)、心肌酶峰值(P<0.05)、心电图积分(P=001)、室壁瘤(P<0.05)、右束支阻滞(P<0.05)、休克(P<0.05)、心衰(P=0.01)的发生机会均低于NIP组。EF(P=0.02)则高于NIP组。结论IP现象可明显改善急性心梗患者的预后。
张美兰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