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茂林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骨溶解
  • 5篇唑来膦酸
  • 3篇酸钠
  • 3篇唑来膦酸钠
  • 2篇细胞
  • 1篇血清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实验
  • 1篇体外实验研究
  • 1篇破骨
  • 1篇破骨细胞
  • 1篇人工关节
  • 1篇人工关节假体
  • 1篇钛颗粒
  • 1篇维生素D缺乏
  • 1篇磨损颗粒诱导
  • 1篇巨噬细胞
  • 1篇假体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8篇丁悦
  • 8篇张茂林
  • 4篇沈慧勇
  • 4篇李长川
  • 4篇张驰
  • 2篇官志平
  • 1篇韦丽娅
  • 1篇陈庆瑜
  • 1篇黄健斌
  • 1篇梁九根
  • 1篇张彦
  • 1篇刘勇
  • 1篇邵艳
  • 1篇张驰

传媒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第十届中国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七届国际骨...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唑来膦酸在抑制颗粒诱导骨溶解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丁悦张茂林沈慧勇李长川张驰
骨质疏松对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对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影响。方法将42只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和C共3组,A组和B组各18只,C组6只。A组大鼠切除双侧卵巢;B组暂不处理;C组分离双侧卵巢,但不切除。饲养3个月后,从A组和B组中各随机选取6只及C组的全部大鼠,处死后行全身骨密度检查,并取右侧胫骨行显微CT(IxCT)和骨形态计量学检查。A组中剩余的12只大鼠随机分成A1和A2组,每组6只,A1组大鼠颅骨正中矢状缝骨外膜区域,注入5mg的金属钛颗粒悬浮液;在A2组植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同法将B组分为B1和B2组。14d后处死所有剩余大鼠,对大鼠颅骨行la,CT及病理切片以检测颅骨溶骨效应。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组的骨密度和胫骨骨形态计量学指标显著降低(P〈0.05),胫骨IxCT检查示骨小梁稀疏。A1组和A2组大鼠颅骨行la,CT检查溶骨不明显,病理切片检查示A1、A2、B1和B2组矢状缝骨外膜区域内溶骨面积分别为(0.262-I.-0.009)、(0.130±0.013)、(0.307±0.013)、(0.178±0.011)ra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物模型中,骨质疏松能减缓磨损颗粒诱导的骨溶解过程。
官志平丁悦梁九根邵艳张茂林黄健斌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人工关节假体骨溶解
唑来膦酸钠在抑制颗粒诱导骨溶解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无菌性松动是导致人工关节远期失效的主要原因.本实验旨在研究唑来膦酸钠在抑制颗粒诱导骨溶解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6-8周C57BL/6J小鼠长骨中的前体破骨细胞(Osteoclast pr...
丁悦张茂林沈慧勇李长川张驰
关键词:骨溶解唑来膦酸钠
17β雌二醇对磨损颗粒刺激巨噬细胞产生TNF 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磨损颗粒刺激巨噬细胞产生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单纯用浓度为10-8M的17β雌二醇或同时加入10-6M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 182,780的对巨噬细胞进行预处理,分别共培养24h、12h、...
丁悦官志平张茂林张驰
唑来膦酸钠在抑制颗粒诱导骨溶解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唑来膦酸钠(ZOL)对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的影响.方法 体外部分:分离6~8周小鼠长骨中的前体破骨细胞并按添加物不同分为6组,A组:细胞培养液,B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NF-κB...
丁悦张茂林张彦沈慧勇
广州地区人群中血清25(OH)VitD水平的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评价广州正常人血清25(OH)VitD水平,探讨影响血清25(OH)VitD分布的因素。方法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体检人群中检查250名正常人(男性组150例,女性组100例,23~79岁)的血清25(OH)VitD水平。结果 250名正常人血清25(OH)VitD水平为17.80±5.35ng/mL,其中男性:18.54±5.37ng/mL;女性:16.71±5.15ng/mL。男性和女性人群血清25(OH)Vit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中VitD缺乏的占67.3%,女性中VitD缺乏的占79.0%。年龄与血清25(OH)VitD水平无线性相关性。结论 72.0%的广州正常成年人25(OH)VitD处于缺乏状态。
刘勇陈庆瑜张茂林韦丽娅丁悦
关键词:维生素D缺乏
唑来膦酸在抑制颗粒诱导骨溶解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丁悦张茂林沈慧勇李长川张驰
唑来膦酸钠在抑制钛颗粒诱导骨溶解中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钠( ZOL)对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的影响。方法分离6~8周C57BL/6J小鼠长骨中的前体破骨细胞( OCP)并分为6组,A组:OCP+细胞培养液,B组:OCP+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NF-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细胞培养液,C组:OCP+钛颗粒+细胞培养液,D组:OCP+上清液(钛颗粒刺激巨噬细胞24 h后上清液)+细胞培养液,E组:OCP+M-CSF+RANKL+ZOL+细胞培养液,F组:OCP+上清液+ZOL+细胞培养液。每组细胞分别接种在玻璃盖玻片、皮质骨磨片和含骨检测表面的96孔板上,10 d后检测玻璃盖玻片上细胞抗酒石酸磷酸酶( TRAP)的表达及皮质骨磨片上骨吸收陷窝的形成,并以骨检测表面的骨吸收面积为指标比较各组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结果 B组、D组、E组和F组的OCP均能分化为能被TRAP染色成阳性的破骨细胞并形成骨吸收陷窝,其余组均未发现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和骨陷窝。加入ZOL的F组骨吸收面积(5.54%±1.25%)较D组(10.34%±1.69%)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1,P<0.01)。结论在体外实验中钛颗粒并不能直接刺激前体破骨细胞向破骨细胞转化;唑来膦酸钠可以抑制钛颗粒诱导的骨溶解作用。
张茂林丁悦张驰李长川傅光涛
关键词:唑来膦酸钠破骨细胞骨溶解钛颗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