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强海峰

作品数:13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文化科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艺术
  • 2篇电视
  • 2篇语文
  • 2篇媒介
  • 2篇媒体
  • 2篇节目
  • 1篇大众
  • 1篇大众传播
  • 1篇电视访谈类节...
  • 1篇电视专业
  • 1篇电子通信
  • 1篇电子通信技术
  • 1篇杜牧
  • 1篇新媒介
  • 1篇新媒介环境
  • 1篇新媒体
  • 1篇新媒体环境
  • 1篇新闻
  • 1篇新闻写作
  • 1篇信息传播

机构

  • 13篇河南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3篇强海峰
  • 2篇张超

传媒

  • 3篇语文建设
  • 3篇新闻爱好者
  • 1篇西部广播电视
  • 1篇河南大学学报...
  • 1篇出版广角
  • 1篇协商论坛
  • 1篇新闻前哨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传播与版权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05
  • 5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闻写作的意象
2004年
强海峰
关键词:新闻写作美学意象诗歌艺术文学手法
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风格特点与节目定位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
2023年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于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发挥的对谈话内容导向引领的主体功能作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通过个人风格的影响力与思想表达的独特样态发挥引领作用,使节目的风格得以凸显。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自身的风格特点与节目定位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只有这种关系实现了内在统一,才能呈现出节目自身预期的形态。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具体形式,并提出电视访谈类节目主持人优化个人风格的策略。
杨悦璐强海峰
关键词:访谈节目主持人艺术风格
《鸿门宴》中的“谢”字被引量:1
2004年
强海峰
关键词:《鸿门宴》语文释义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的传播实践
2024年
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最流行的影像载体之一,短视频正以多元主体、多样景观、多重互动的特性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各城市顺应短视频发展趋势进行形象构建和宣传,借助数字技术赋能影像实践,进而加强了与人的纵横关联。本文通过分析总结短视频影像传播主体更迭、影像场景加持、空间界限消融、情感认同建构的城市形象传播机制,为城市形象优化建构提出建议。
强海峰赵晴
关键词:城市形象方言情感认同
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细化”教学被引量:1
2005年
强海峰
关键词:《归园田居》教学陶渊明
论节目主持人语言的俗与雅被引量:3
2004年
主持人语言既是通俗的 ,具有信息交际功能 ,又是审美的 ,具有愉悦和教化功能。主持语言是口语 ,但它不同于原发状态的完全生活化的口语 ,它是规范化了的文雅的口语。俗与雅相辅相成 ,互为依存 ,二者完美结合 ,和谐统一 ,才能形成一种雅俗共赏 。
强海峰
关键词:节目主持语言通俗雅致雅俗共赏
网络传播不是吞噬传统大众传播的黑洞
2004年
科技的发展使网络成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一个新的传播媒体。这种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新闻传播的行为和过程称为网络传播。网络传播的出现带来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和传播行为的大变革。这一变革对整个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网络传播自身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使受众感受到一种更加民主化,更加个性化,更加自由和开放的传播交流方式。其次,它还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面对这样的冲击,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将何去何从。最后,
强海峰
关键词:网络传播大众传播网络媒体传播媒体民主化
回溯、镜像与本真:数字化时代口语传播的时空择取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口语传播的“本体”媒介实现前所未有的延伸。以身体为主的媒介载体通过技术延伸实现时空跨域,数字化环境下私人空间、公共空间、虚拟空间等差异性的口语传播规训已在受众心中存在映射,受众根据情感需求、事件性质、时空领域与沟通价值择取交流场域,网络空间下的人际沟通经历解放、泛化与规范的行为过程,虚拟空间代替部分实体公共空间形成口语传播新场域。身体在场、情感磁场及同等社交条件下,实体空间中的人际沟通依旧是口语传播择取的主场。
强海峰张超
关键词:口语传播
也说“路上行人欲断魂”
2004年
强海峰
关键词:杜牧古诗语文
中美高校广播电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从河南大学与密苏里大学课程设置对比的视角出发被引量:2
2016年
增强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构筑强大的民族文化产业,是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重要标志。影视作品、媒介信息、传媒人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经济、意识的重要体现,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与竞争力的广播电视专业传媒人才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对比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专业(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意识灌输、国际化程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化竞争能力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强海峰张超
关键词:广播电视国际竞争力中美高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