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7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2篇磁共振
  • 29篇成像
  • 18篇磁共振成像
  • 8篇心肌
  • 8篇病变
  • 6篇血管
  • 6篇弥散
  • 6篇加权成像
  • 6篇超声
  • 5篇心动图
  • 5篇心室
  • 5篇心室功能
  • 5篇影像
  • 5篇造影
  • 5篇肿瘤
  • 5篇腺癌
  • 4篇心肌病
  • 4篇型心
  • 4篇性病
  • 4篇血管造影

机构

  • 31篇太原钢铁(集...
  • 19篇山西医科大学
  • 9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太原钢铁(集...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省人民医...
  • 1篇太原钢铁(集...

作者

  • 47篇彭琨
  • 24篇冯艳林
  • 21篇李剑英
  • 20篇沈伟
  • 10篇刘起旺
  • 9篇韩巧云
  • 8篇崔亚琼
  • 6篇郭向东
  • 5篇邬冬梅
  • 5篇杨晓棠
  • 5篇汤嘉宁
  • 5篇王慧峰
  • 4篇张全斌
  • 4篇郭晓芳
  • 3篇宋建波
  • 3篇李思进
  • 2篇张宁
  • 2篇肖爱莲
  • 2篇韩艳萍
  • 1篇李泽红

传媒

  • 6篇实用医技杂志
  • 6篇实用医学影像...
  • 4篇中国药物与临...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3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D CE MRA对诊断下肢血管病变的应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对下肢血管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5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行3DCEMRA检查,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5例中22例诊断为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可见不同程度的狭窄及闭塞,其中11例经手术或DSA证实,另有静脉曲张1例,正常表现为2例。结论3DCEMRA对下肢血管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创伤性、安全的、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甚至是首选的方法。
李剑英彭琨冯艳林沈伟许鹏义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造影下肢血管疾病
心肌磁共振显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功能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评价心肌磁共振显像(MRI)、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和超声心动图(Echo)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AMI患者23例,分别于一周内行MRI、SPECT及Echo三项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射血分数(EF),将MRI检测结果作为标准,并与SPECT及Echo结果比较,行相关分析及一致性检验。结果MRI采用多层Simpson法,图像空间分辨率高,可以准确划分血池和心肌的界限。SPECT较MRI低估左室容积EDV15.9ml,ESV8.3ml,EF值两者大致相等。Echo较MRI低估左室容积EDV53.2ml,ESV33.0ml,高估EF5.3%。经相关分析,SPECT与MRI所测EDV、ESV、EF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4、0.84(P均<0.001),Echo与MRI所测EDV、ESV、EF相关系数分别为0.54(P<0.01)、0.43(P<0.05)、0.63(P<0.01)。经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SPECT与MRI所测左室容积及射血分数有等价性。结论MRI检测心功能准确、可靠。SPECT与MRI具有等价性。Echo左心功能测值较MRI有明显偏倚,需进一步改进检测方法以提高准确性。
邬冬梅汤嘉宁王慧峰彭琨冯艳林张全斌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超声心动描记术心室功能
MRI、SPECT和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的比较影像学研究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应用MRI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99Tcm-MIBISPECT对原发扩张型心肌病(IDCM)定量评价左室功能和容积;比较三种影像学方法评价心功能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方法使用MRI与2DE、SPECT对42例IDCM患者分别进行左室容积和功能测量。NYHAⅠ~Ⅱ级11例,Ⅲ级16例,Ⅳ级15例。MRI采用Argus软件MassAnalysis功能进行测量和计算,2DE采用Simspon法测算,SPECT采用QGS软件处理。结果三种检查方法对EDV、ESV、EF的测值相关性好,MRI与SPECT所测指标的r值大于0.9;MRI与2DE所测指标r值为0.699~0.878。MRI与2DE、SPECT比较左室容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然而2DE和SPECT均低估左室容积;与MRI比较,2DE低估EF值,而SPECT没有低估。MRI与NYHA心功分级比较:心功能Ⅲ、Ⅳ级与心功能Ⅰ~Ⅱ级比较,ESV、SV、EF、PER、PFR、EDD、E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DE与NYHA心功分级比较:心功能Ⅲ、Ⅳ级与心功能Ⅰ~Ⅱ级比较,ESV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Ⅳ级与心功能Ⅰ~Ⅱ级比较,EDD、E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CT与NYHA心功分级比较:心功能Ⅲ、Ⅳ级与心功能Ⅰ~Ⅱ级比较,ESV和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与SPECT比较心功能指标之间相关性良好,MRI较2DE提供更多的左室功能和容积参数,而2DE低估左室容积;三种方法与NYHA心功能分级均有良好的相关性。
杨晓棠李思进彭琨刘起旺冯艳林李剑英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诊断优势
彭琨王峻景辉牛金亮
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波谱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09年
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疾病,如何用无创检查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对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和多平面成像能力,能较好地显示前列腺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磁共振波谱(MRS)分析,是检测前列腺代谢信息的无创性方法.提高了前列腺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研究对23例前列腺疾病患者进行了MRI及MRS,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彭琨李剑英冯艳林沈伟韩巧云许鹏义
关键词:良恶性疾病磁共振波谱磁共振成像前列腺良恶性病变老年男性
MRI、MRS对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波谱(MRS),从形态学和组织代谢方面对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病变进行诊断与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随访证实的25例前列腺病变患者,其中前列腺癌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7例,对其MRI和MRS表现进行了分析。MRI平扫观察前列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信号特点,MRS观察良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的枸橼酸盐(Cit)和胆碱复合物(Cho)、肌酸(Cre)的波峰及化学位移,并测定(Cho+Cre)/Cit值。结果 8例前列腺癌在T2wI图像上表现为外周带的信号减低,其中3例为单侧局灶性,5例为双侧弥漫性,其中3例有精囊受侵,2例膀胱受侵和骨转移;1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在T2WI上均显示前列腺移行带和中央带的增大,其中7例表现为局灶性结节状高、低信号,10例表现为弥漫性体积增大,呈均匀低、等信号。MRS显示前列腺癌的Cit峰明显下降,Cho峰升高,(Cho+Cre)/Cit的均值为2.81±1.03,而良性前列腺增生表现为Cit峰高耸,(Cho+Cre)/Cit的均值为0.59±0.16。结论常规MRI联合MRS有利于对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的准确性。
李剑英彭琨冯艳林沈伟韩巧云许鹏义
关键词: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
急性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1
2012年
急性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acute 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otomas,ASSEH),又称非外伤性脊髓硬膜外血肿(NSEH),是指急性起病、无外伤病史患者的椎管内硬膜外腔血液非特异性地聚集,占硬膜外腔病变的0.3%~0.9%。ASSEH临床上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多引起脊髓功能的严重损害,如不及时诊断,预后较差。
冯艳林彭琨李剑英沈伟许鹏义韩巧云刘起旺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诊断硬膜外腔非特异性脊髓功能
肥厚型心肌病的磁共振影像诊断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l)对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0 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行心脏MRI 电影检查,观察心室壁厚度和心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心脏短轴位于舒张末期测量心室肥厚心肌厚度,在心脏长轴位...
冯艳林彭琨李剑英崔亚琼郭晓敏许鹏义眭剑锋韩巧云
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腰椎骨密度CT定量分析
路志凯王冠民彭琨
MRI评价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右心室功能的对照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价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左、右心室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个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磁共振检查,平均年龄(54.81±13.99)岁;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分级Ⅰ~Ⅱ级者11例,Ⅲ级者16例,Ⅳ级者15例。同时选择44例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GESign1.5T超导MR机,应用心脏专用8通道阵列线圈,采用快速稳态进动成像序列(FIESTA)行左、右室短轴电影成像,用argus软件massanalysis分别描记左、右室心内、外膜界面,自动画出左、右室容积-时间变化曲线,测得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参数和功能参数,并对正常志愿者组与患者组临床资料及左、右两侧心室功能数据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结果比较性别和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心功能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患者组EF、LVPER和LVPFR比正常对照组比较减小,患者组EDV、ESV、LVEDD、LVLAD和M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扩大;IDCM组室壁增厚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组临床心功能分级与左室相关良好,与右室心功能部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电影成像可准确测定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左、右室心功能参数,重复性好,与NYHA心功能分级有良好的相关性。
杨晓棠李思进彭琨刘起旺冯艳林李剑英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心功能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