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史系更多>>
- 发文基金:昆明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被引量:2
- 2002年
- 就整体意义而言 ,184 0年以来中国向现代社会的真正转型 ,乃是由辛亥革命而正式发端的。政治上 ,它构建了现代国家的雏型 ,初步确立了民主、法制等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 ;经济上 ,它以政权力量对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予以有力的推动 ,并提出了国家建设的第一个发展蓝图 ,大大加速了中国现代国家整体架构的成型 ;文化上 ,它既大力求变、求新 ,而又强调“融和” ,坚执其“和而又同”
- 徐波沈卫侯勇
- 关键词:辛亥革命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政治文化
- 持久抗战与联合白军:张闻天对后期红军策略发展的两大贡献被引量:2
- 2003年
- 在从内战到抗战战略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红军逐渐形成了持久抗战和联合白军等重要的理论策略,时为中共总负责人的张闻天对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共领袖集团中,张闻天首先于1935年12月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明确论断,并对持久战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1936年9月他发表的《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是较早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持久抗战理论的专文,早于彭德怀、周恩来的同类文章,也早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此同时,还在中央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的1935年10—11月,张闻天即提出,中共要将国内战争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就要加强白军工作。当时,张闻天正确地将联合张学良东北军、杨虎城西北军作为白军工作的重点,积极推动西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及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局面的形成;在张闻天的直接领导下,对其他各实力派的联合工作也迅速展开,为民族抗战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
- 徐波王开珍
- 我国统一战线当今所面临着的新责任与新发展
- 2001年
- 二十余年来 ,统一战线在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在此基础上 ,当今统一战线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责任 :(1 )推进我国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权力制约机制为核心的政治生活现代化进程 ;(2 )推进我国的侨务工作、海外统战及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宏大事业 ;(3 )推进我国发展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明的巨大步伐。可以预期 ,在此一过程中 ,其自身亦将获得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 徐波沈卫
- 关键词: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精神文明社会生产力
- 孙中山建国理论与中国国家现代化
- 2007年
- 孙中山建设现代中国的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个重要部分是关于怎样救中国的理论——三民主义,其目标是要通过对西方先进国家的学习,使中国从一个落后低下的简单社会和中世纪国家变成一个兴旺强大的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这一理论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关于怎样建设中国的系统理论,在一系列论著中,孙中山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三方面,为现代中国的建设规划了基本的蓝图和轨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从1911—1937年,中国现代国家架构基本成型,国家实力提升、现代化步伐加速。
- 徐波
- 关键词:孙中山建国理论
- 张闻天与中共抗日持久战策略的制订与实施
- 2003年
- 在红军从内战到抗战战略转变的过程中 ,时为中共最高负责人的张闻天率先提出和深入研究阐述了持久抗战理论 ,并带领中共领导集体积极谋划持久战策略的组织和实施。这一系列工作推动了转变的最终完成 ,实现了红军的巨大发展 。
- 徐波沈卫
- 试论晚年陈独秀对社会主义“政制”的研究与思考被引量:4
- 2003年
- 晚年陈独秀对问题的思考不再以既定的理论和公式作依据 ,而愈益注重“根据历史现在之事变发展”。在对苏俄“政制”进行痛切反思的同时 ,他重新审视当代世界各类“政制”以及自己过去的民主观、社会主义观 ,并以此为基点 ,对社会主义“政制”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和新的设定。
- 徐波沈卫
- 关键词:晚年陈独秀民主观
- 抗日战争与文化嬗变——抗战时期陈独秀关于中国文化路径的思考被引量:1
- 2005年
- 抗日战争时期,在对苏俄、德意、英美和世界各国近代文明进行冷静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陈独秀对于中国文化更新的路径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他提出,改造和提升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更新的根本目标;社会嬗变与精神自省,是文化更新的两大条件;主动汲取西方现代文明,则是文化更新的基本路径。在“中学”与“西学”两大文化思潮激烈斗争之际,陈独秀无所避忌地举擎“欧化”旗帜,对那种借口“国情”、“中国特点”,实则是拒绝现代民主制和市场法则、害怕自由主义思潮进入的政治势力以及狭隘的文化自是、排他心态予以坚决抨击。陈独秀对中国文化发展路径的这一新思考,实为数十年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先声,值得今人反思与回味。
- 徐波余乐庆
- 关键词: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