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翠云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铜陵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繁殖
  • 2篇养殖
  • 2篇生物学
  • 2篇人工繁殖
  • 2篇长江
  • 1篇底栖无脊椎动...
  • 1篇驯化
  • 1篇驯化养殖
  • 1篇营养丰富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市场售价
  • 1篇染色
  • 1篇染色体
  • 1篇染色体核型
  • 1篇染色体核型分...
  • 1篇人工催产
  • 1篇人工养殖
  • 1篇资源保护
  • 1篇自然资源
  • 1篇无脊椎动物

机构

  • 5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方翠云
  • 4篇祖国掌
  • 4篇孟妍
  • 2篇荣朝振
  • 2篇胡建华

传媒

  • 1篇中国水产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1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紫薄鳅人工繁殖初步试验
2010年
2009年6月,对长江紫薄鳅进行催产试验,选择LHEH-A2、HCG和DOM5种激素配成LHEH-A2+HCG+DOM、DOM+LHRH—A2、DOM+HCG和HCG+LHRH—A2等4种混合催产剂,两批共催产298组。结果:两组合计,自然产卵组数占24.16%,人工受精组数占4.05%,未产数占71.81%。试验表明:两批催产试验产卵率平均为50%,孵化率29%;配伍的前5种混合催产剂催产效果较好。
唐燕高徐大宝王运能洪斌方翠云孟妍胡建华荣朝振祖国掌
关键词:驯化养殖激素人工催产孵化率
长江铜陵段紫薄鳅发育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紫薄鳅(Leptobotiataeniops)是我国特有的薄鳅属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体。2008年6月~2010年6月年在长江铜陵段共收集野生紫薄鳅279尾。用常规生物学方法,对其形态学特征、年龄结构、...
方翠云
关键词:繁殖力发育生物学
文献传递
长江铜陵段紫薄鳅个体生物学与资源保护被引量:2
2011年
按常规生物学方法,对长江铜陵段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的形态特征、体长与体重关系、肥满度、食性、繁殖等个体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所取样本体长范围为6.81~12.40cm,体重范围为7.00~36.24g;体长与体重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W=0.0348L2.7480(r=0.9090);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以体长8.00~10.00cm组的肥满度为高,雄性的Fulton肥满度随体长的逐渐增加而降低。性成熟年龄在1+~2+龄,4~7月份产卵繁殖,卵为半漂浮性。种群性比为1:1.4,V期绝对怀卵量平均为2602粒,相对怀卵量平均为127粒/g,成熟卵的卵径达(1.47±0.10)mm。年龄分为3个组,其中2+龄个体占63.79%。
方翠云孟妍祖国掌唐燕高徐大宝洪斌
关键词:长江生物学
紫薄鳅的人工繁殖初步试验被引量:9
2010年
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aps(Sauvage)属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体,属底栖性鱼类,喜生活在流水环境中,食物为底栖无脊椎动物。长江安徽铜陵江段可在当年11月到翌年6月捕捞到数量不多的紫薄鳅。由于紫薄鳅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售价较高,其自然资源更加明显趋于减少现象。为了探索紫薄鳅人工养殖的可行性,
唐燕高徐大宝王运能洪斌方翠云孟妍胡建华荣朝振祖国掌
关键词:人工繁殖底栖无脊椎动物营养丰富市场售价自然资源人工养殖
紫薄鳅染色体核型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为研究分析长江铜陵地区紫薄鳅染色体的数目及核型,以紫薄鳅头肾为材料,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和秋水仙素体内直接注射培养,空气干燥法制片制备紫薄鳅染色体标本,对紫薄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核型分析的结果表明:紫薄鳅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50,核型公式为:2n=6m+10sm+8st+26t,臂数为66。研究结果丰富了紫薄鳅细胞遗传学参数,为紫薄鳅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孟妍方翠云祖国掌唐燕高徐大宝洪斌
关键词:染色体核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