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波
-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水泥基压电传感器动态称重系统研究
-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流量迅速上升,超载现象日益普遍和严重。超载现象降低了路面的使用效率,对路面造成了严重的损坏,严重的扰乱了交通秩序,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大量流失,严重的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动态称重系统(w...
- 朱剑波
- 关键词:超载动态称重
- 文献传递
- 并列布置超高层建筑间的风压干扰效应被引量:19
- 2012年
- 在边界层风洞中使用同步测压技术详细研究了双并列和三并列超高层建筑在不同间距下建筑各个立面风压的分布特征并用干扰因子IF(定义为建筑受扰后的风压值和相应单体情况的风压值之比)来描述施扰建筑的干扰影响。结果显示:双并列建筑相临立面的平均风压和峰值风压最大干扰因子(IFmax)具有高度的线性相关性,且IFmax随建筑间距而单调衰减。总的说来,两个施扰建筑的干扰效应高于单个施扰建筑的干扰效应,由回归分析得到的反映双并列和三并列建筑侧立面IFmax随并列间距比变化的经验关系式具有较高可信度。对于背风面,两个施扰建筑的干扰产生的放大效应明显大于单个施扰建筑,单个和两个施扰建筑可使受扰建筑背风面平均风压系数分别升高16%和36%、并使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总压差系数分别增加5%和13%。
- 谢壮宁朱剑波
- 关键词:高层建筑风压系数风洞试验
- 群体高层建筑的平均风压分布特征被引量:18
- 2011年
- 在风洞中采用同步测压技术研究了超高层建筑在受到周边建筑干扰后的风压变化,分析了不同宽度比Br和高度比Hr的两个高层建筑在不同相对布置下的相互干扰对风压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施扰建筑位于横风向间距为2倍的受扰建筑迎风宽度的迎风区域内时,其对结构立面平均风压基本呈现遮挡效应,且一般情况下,Br和Hr越大,遮挡效应越明显;但当施扰建筑和受扰建筑串列间距较小且Hr<1时,产生的三维绕流现象可使迎风面局部平均风压升高25%,侧面局部风压升高56%;并列布置时的峡谷效应是导致受扰建筑风压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在并列布置中观测到的最大干扰因子为2.6且随间距的增大而减少,当间距超过受扰建筑宽度的8倍时峡谷效应才趋于消失.由实验结果回归得到的并列布置时的侧立面最大平均风压干扰因子随并列间距比变化的关系式精确度可达99%.
- 谢壮宁朱剑波
- 关键词:高层建筑平均风压风洞试验
- 群体高层建筑的峰值风压分布特征被引量:14
- 2012年
- 基于同步测压技术,研究了不同宽度比和不同高度比(记为Br和Hr,分别表示施扰和受扰建筑的宽度与高度之比)的2个高层建筑在串列、斜列和并列布置时峰值风压干扰效应。结果表明:邻近施扰建筑的侧面峰值风压主要呈现放大效应,且宽度比越大(Br≤1时),高度比越大,放大效应越明显,立面最高负风压系数绝对值可升高30%。迎风面放大效应区则主要集中在施扰建筑位于横风向间距为3b(b为受扰建筑的迎风宽度)的迎风区域内,立面最高正风压系数可升高40%。当串列间距较小且高度比小于1(Hr=0.8)时产生的三维绕流现象可使得受扰建筑侧面局部风压升高61%,迎风面边缘局部风压升高24%。并列布置时产生的峡谷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试验测得最大干扰因子可达2.13且随并列间距的增大而减少,当并列间距超过9b时峡谷效应才渐趋消失。由试验结果回归得到的并列布置时的侧立面最大峰值风压干扰因子随并列间距变化的关系式具有较高可信度。
- 朱剑波谢壮宁
- 关键词:高层建筑风洞试验
- 群体超高层建筑的风压分布特征
- 现代城市建筑高度和密集度的增加使得高层建筑的干扰效应变得更加复杂。已有对干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荷载和响应的静力干扰效应和动力干扰效应上,实际上高层建筑在强风中最易破坏的是围护结构(特别是玻璃幕墙),且尽管一些在结构设计...
- 朱剑波
- 关键词:高层建筑平均风压风洞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