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林
- 作品数:38 被引量:105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寻找公共德育与学科德育相结合的大学德育新路径——以艺术类大学生德育为例被引量:7
- 2010年
- 高等教育大众化给大学生德育带来巨大挑战,艺术类大学生德育形势更加严峻。艺术类大学生德育面临三种挑战:德育说教和道德需求相脱离、纯经济价值观和普世性道德观相冲突、低俗艺术所含负面价值观和人文主义道德理想相违背。公共德育不足以迎接挑战,现行艺术教育也不足以迎接挑战,只有公共德育和艺术专业德育相结合,才有可能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效果。
- 朱景林
- 关键词:德育艺术
- 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拓展训练相结合的思考被引量:2
- 2009年
- 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教育,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悟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认识,对受训学生有很强的说服力,适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丰富的形式和寓教于乐的功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拓展训练具有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客观条件,易于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推广。
- 朱景林钱琼操维琦
- 关键词:思想教育大学生
- 《陶瓷造型》精品课程建设与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造型》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现正进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对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所在,对完善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朱景林钱琼
- 关键词:精品课程陶瓷造型
- 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问题分析与基本路径被引量:1
- 2015年
- 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理论研究的方式基本相同,实践应用研究又多为经验性表述,这些问题影响其研究的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深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发展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需要,应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从广义文化层面发掘,才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理论上应紧跟时代需要,实践上应整合社会力量,形成管理合力,这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 朱景林
-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
- “和同”思想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被引量:2
- 2015年
- "和同"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多样性统一的认识。"和"是矛盾的统一,"同"是否认矛盾的存在,强调绝对的同一。陶瓷本身是"和实生物"的结晶,景德镇陶瓷文化受中国古代"和同"思想的影响,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艺术、域外文化以及"官民竞市"的政治文化交互融合,实现了"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统一,"和同"思想奠定了景德镇窑火千年不断,成就了其世界瓷业中心的地位。
- 朱景林
- 关键词:陶瓷文化和实生物
- 绩效管理在中学教师评价中的应用:基于景德镇第二中学绩效管理个案研究
- 本文对绩效管理在中学教师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在认真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在分析绩效、绩效管理诸概念的基础上,把绩效管理理论与中学教师评价进行了全面的比较,认识到当前中学教师评价的不足与...
- 朱景林
- 关键词:中学教师教师评价教育管理
- 文献传递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三个着力点研究被引量:13
- 2015年
-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普遍要求与大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把握好三个着力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活是培育的"立足点","关键点"是要使大学生实现自觉认知、自觉改造和自觉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惩戒教育的"支撑",才能更好地规范践行。
- 朱景林
-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 夸美纽斯自然适应性原则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1
- 2006年
-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自然适应性原则是世界近代教育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探讨这一原则的基础、含义对当今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朱景林
- 关键词:哲学基础
- 网络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被引量:1
- 2010年
- 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课题。本文围绕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及途径创新等问题,以期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 朱景林
-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
- 关于建立我国教师防灾培训的思考被引量:1
- 2009年
-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由于防灾教育缺乏、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灾害后果严重。应通过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灾害培训工作的重视,加强培训工作的领导;要整合现有的防灾教育资源,建立防灾教育培训基地;在师范类高等院校开设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教育课程;课程设置注意学科渗透,相互促进;增强教师处置突发灾害的技能,在保护好教师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保护学生。
- 朱景林余莉操维琦
- 关键词:教师灾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