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电镜
  • 3篇电镜观察
  • 3篇扫描电镜观察
  • 2篇扫描电镜
  • 1篇丹参
  • 1篇电解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改变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幽门螺
  • 1篇幽门螺旋菌
  • 1篇再灌注
  • 1篇皂甙
  • 1篇粘膜
  • 1篇枕部
  • 1篇致伤物
  • 1篇人胚
  • 1篇人胚胎
  • 1篇乳头
  • 1篇上皮

机构

  • 1篇生物化学教研...

作者

  • 6篇朱淑媛
  • 1篇张秋桂
  • 1篇李春
  • 1篇应建华
  • 1篇朱炳阳
  • 1篇熊平
  • 1篇曾明新
  • 1篇曾锋
  • 1篇徐惠芳
  • 1篇范高峰
  • 1篇李斌元
  • 1篇盛昆岚
  • 1篇刘振湘
  • 1篇陈兰林
  • 1篇廖端芳
  • 1篇张琍
  • 1篇陈书舜
  • 1篇张德菊
  • 1篇余麟
  • 1篇罗志刚

传媒

  • 4篇衡阳医学院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刑事技术

年份

  • 1篇1999
  • 1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8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兔与牛舌粘膜的扫描电镜观察
1993年
利用扫描电镜对兔与牛舌粘膜丝状乳头的形态和上皮细胞表面微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兔、牛舌乳头形态、大小有显著差异。兔丝状乳头基部上皮细胞表面微嵴较近顶部清楚。牛丝状乳头从基部至近顶部细胞表面微嵴清楚,微嵴较兔的粗,微嵴与微嵴之间有横桥连接。
朱淑媛曾锋龙文
关键词:丝状乳头舌粘膜扫描电镜
幽门螺旋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关系
1991年
本文对325例因上消化道症状行内镜检查的患者的胃粘膜组织进行幽门螺旋菌(HP)捡查。其 HP 总检出率为70.2%,尿素酶试验、直接涂片、改良 Warthin—starry染色、细菌培养检出率分别为69.9%、52%、75.1%63.1%HP 在 CSG、CAG、Gu、Du、GCa 及 N 中的活检率分别为70.1%、70.6、63%、87%、23.1%7.1%。结果表明以改良W—S 银染检出率最高,直接涂片检出率最低,直接涂片法与其它三种方法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HP 在 CSG、CAG、Gu、Du 中检出率较 GCa、N 组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GCa 组与 N 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05)。说明 HP 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密切关系,与胃癌关系不大。
徐惠芳曾明新张琍朱淑媛
关键词:幽门螺旋菌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
丹参、川芎、SOD防治再灌注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1994年
本文报道丹参(SM)、川芎嗪(TM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防治肾缺血再灌注自由基对肾脏损伤的实验研究.实验分预防及治疗二部分,分别阻断肾血流60分钟及120分钟再灌注30分钟,前者在阻断前8分钟静脉给药,后者再灌注前8分钟静脉给药.结果表明肾缺血再灌注产生大量脂质过氧化物(LPO),SOD活性明显降低,肾超微结构及肾功能严重受损.而上述药物能清除LPO,增加SOD活力,保护肾功能,具有防治再灌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
李解芳罗志刚刘振湘陈兰林何科明张秋桂陈书舜李春朱淑媛李斌元范高峰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丹参川芎超氧化物歧化酶
一种筛选抗自由基药物的简便方法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用电解克氏液产生自由基(FR)损伤血管内皮的方法,观察了FR清除剂CAT、SOD和DMSO对FR损伤内皮的保护作用,同时对绞股蓝总皂甙(GPs)进行了初筛。结果显示电解克氏液使ACh诱导内皮细胞依赖性松驰因子(EDRF)释放减少,舒张比值明显降低(P<0.01),FR清除剂和GPs对FR的损伤均有明显保护作用(P<0.01)。该方法简便实用,适宜于抗FR药物的筛选和药物保护内皮释放EDRF的研究。
肖观莲廖端芳余麟朱炳阳张德菊朱淑媛应建华
关键词:电解自由基内皮损伤绞股蓝总皂甙
用扫描电镜观察烫发剂对人头发毛小皮的损伤
1986年
本文报道各种烫发剂对人头发毛小皮均有损伤,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四种损伤形态。
熊平朱淑媛
关键词:扫描电镜形态学改变泡型后枕部致伤物
人胚胎食管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了解人胚胎食管上皮的组织发生。方法电镜和光镜观察。结果7周(55d)的食管上皮为复层柱状,有2~3层细胞。表层柱状细胞有稀疏的微绒毛,少数具有纤毛。12~17周时由3~6层细胞组成,表面多为柱状纤毛细胞,柱状的无纤毛细胞开始变矮。21~29周时上皮增至4~10层,表面的纤毛柱状细胞与立方细胞或梭形的无纤毛细胞在形态上的区别更为明显,它们皆分片分布。26周以后纤毛细胞逐渐减少。新生儿时上皮大多数为典型的复层鳞状,最厚处达15层细胞,少量柱状纤毛细胞“岛”分散于无纤毛细胞之间。结论3~6月胎儿食管上皮中,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占大多数。在食管肌层发育完善以前,纤毛可能有助于胎儿吞咽羊水。
盛昆岚朱淑媛刘月顺
关键词:食管上皮纤毛细胞人胚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