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波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6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瓦斯突出预测构造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初探
- 本文基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现状分析,指出构造煤变形变质过程中元素迁移与聚集的构造-地球化学过程是值得重视的新领域,提出了构造煤地球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流程;通过宿县矿区的实例研究,揭示了挤压构造背景下逆冲推覆构...
- 姜波李云波屈争辉李明
- 关键词:瓦斯突出
- 瓦斯突出预测构造-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初探被引量:9
- 2015年
- 基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现状分析,指出煤变形变质过程中元素迁移与聚集的构造-地球化学过程是值得重视的新领域,提出了煤变形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流程;通过宿县矿区的实例研究,揭示了挤压构造背景下逆冲推覆构造对不同类型构造煤微量元素迁移聚集的控制作用,并将微量元素分为显著分异和阶段分异2种类型;研究成果显示了构造应力作用下煤变形变质过程中存在元素迁移与聚集的地球化学作用。因此,不同应力-应变环境和构造条件下构造煤中敏感元素迁移与聚集的构造-地球化学机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并通过应力敏感元素指标体系的建立,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提供新的思路、理论与方法。
- 姜波李云波屈争辉李明
- 关键词:瓦斯突出
- 宿县矿区构造特征及其对煤层气赋存的控制被引量:7
- 2014年
- 宿县矿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开采难度较大,在研究淮北宿县矿区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构造演化对矿区构造煤发育及煤层气赋存的控制。研究表明,研究区成煤期后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等3期,尤以燕山期构造对区域内构造煤及煤层气赋存影响显著;按照构造煤形成机制将矿区构造煤分为9类3个变形系列,其中上盘宿东向斜构造煤发育程度要高于下盘的宿南向斜,且距构造发育区越近煤体变形越强。分析认为,宿县矿区煤层气分布受构造控制明显且与构造型态密切相关,以西寺坡逆冲断层为界,上盘煤层气含量高于下盘,但两盘构造及构造煤发育的差异性致使下盘煤储层渗透率高于上盘,宿南向斜区域更有利于煤层气开发。
- 李云波姜波
- 关键词:构造煤煤层气瓦斯
- 新密矿区低临界值瓦斯动力现象及机理被引量:6
- 2015年
- 本文从区域构造演化及构造特征、"三软"煤层(顶、底板和煤层均破碎的煤层及组合)分布及瓦斯特性和构造煤瓦斯内能释放等方面探讨了新密矿区低临界值瓦斯动力现象发生的机理及地质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密矿区构造演化具有多期叠加改造的性质,中、新生代拉张裂陷环境中形成的重力滑动构造对"三软"煤层的普遍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三软"煤层的形成及组合形式影响井田瓦斯赋存和构造应力环境的非均衡性;顺煤层断层、煤层流变的规模及构造煤的发育程度是低临界值瓦斯动力发生的主控因素;高应力环境下"三软"煤层中构造煤的初期内能释放是激发低临界值瓦斯动力现象发生的关键;对低临界值瓦斯动力区域的预测可以通过对煤层流变和瓦斯初期解吸能的研究来实现。
- 李云波姜波张玉贵
- 关键词:煤与瓦斯突出构造煤
- 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动力学机制
——以淮北矿区为例
- 系统采集淮北矿区典型构造煤样品,以构煤中敏感元素的迁移聚集规律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构造发育特征和构造煤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分析构造煤中矿物的分布特征,借助ICP-MS、SEM-EDX、XRF和CVAFS等先进测试方法,测定...
- 李云波
- 关键词:构造煤淮北矿区
- 构造煤中应力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动力学机制
- 系统采集淮北矿区典型构造煤样品,以构煤中敏感元素的迁移聚集规律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构造发育特征和构造煤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分析构造煤中矿物的分布特征,借助ICP-MS、SEM-EDX、XRF和CVAFS等先进测试方法,测定...
- 李云波
- 关键词:构造煤淮北矿区
- 淮北宿临矿区构造煤中硫的分布规律及赋存机制被引量:7
- 2015年
- 在对宿临矿区不同类型构造煤中硫含量精确测定和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造煤显微结构和典型矿物观测与分析,探讨构造煤中硫的迁移富集机理。研究发现:宿临矿区不同类型构造煤中的硫含量变化较大,以有机硫和硫铁矿硫为主,可将其分为递增、平稳和复杂等3种类型;垂向上与区域煤层中硫的变化一致,平面上受西寺坡逆冲断层控制,由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的迁移规律明显;构造煤中的硫酸盐矿物以石膏较为常见,以粒状、片状、碎屑状和裂隙填充状分布于在脆性变形煤中,其形态与应力-应变环境相关;黄铁矿是硫铁矿硫的主要赋存矿物,依据不同类型构造煤中黄铁矿的形态特征,划分出4个形成阶段12种类型;有机硫随构造煤破坏程度增加而散失,构造应力尤其是剪切应力在改变煤体结构的同时为有机硫的迁移提供了动力。分析认为,沉积作用控制了成岩阶段煤中硫的分布,成煤后的构造改造和变质变形则使煤中硫发生迁移,并在不同类型构造煤中产生分异。
- 李云波姜波
- 关键词:构造煤硫赋存规律动力变质
- 构造煤中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地质控制因素——以淮北海孜矿为例被引量:4
- 2014年
- 构造煤是煤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变质的产物,煤中元素在变形变质过程的迁移、聚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应力-应变环境的响应.基于安徽淮北海孜矿中不同变形序列构造煤样,利用XRF和ICP-MS方法测定了煤中49种元素的含量,结合煤的显微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构造煤中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其地质控制.结果表明,煤中矿物的分布和形态与构造煤变形程度有关,从弱脆性变形煤中的有序分布向韧性变形煤的无序结构演化.依据煤中元素分布特征,将构造煤中元素迁移模式分为稳定型、聚集型、散失型和复杂型等4类,元素迁移模式与构造煤类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构造煤的变质变形作用并未改变稀土元素(REE)的整体分布形态,但稀土元素分布随构造煤变形出现明显的动力分异现象.由此可以认为,成煤期后的构造作用、构造煤的脆性和韧性变形机制及其伴随的动热效应是影响构造煤中元素重新分配的主要因素,构造运动为元素的再次迁移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变质变形过程决控制了元素迁移的方式和途径,动热效应是煤变质作用发生的重要原因,构造应力加速了元素迁移、聚集的速率,从而使元素随煤体变形发生动力分异.
- 李云波姜波屈争辉
- 关键词:构造煤
- 淮北宿临矿区构造煤中黄铁矿赋存特征及其地质控制
- 2017年
- 摘要通过淮北宿临矿区不同类型构造煤中黄铁矿形态和分布的显微观测,结合常量及伴生元素分布特征分析,探讨了构造煤中黄铁矿的分布规律、形成机制及其地质控制作用。黄铁矿是典型的多期成因矿物,其分布受沉积环境和应力-应变环境共同作用,可划分为4个形成阶段12种类型;构造煤中的Co、Sb、Mn等元素与黄铁矿关系密切,其分布反映应力-应变环境;进一步发现构造煤中的Hg与硫化铁硫(Sp.d)呈良好相关性,随构造煤变形程度的增加呈“高-低-高”的演变趋势,受构造煤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影响;构造煤中的黄铁矿可分为同生和后生两种模式,前者受控于沉积环境和古构造条件,而后者与构造改造和构造煤变形相关。分析认为,脆性变形阶段煤体结构的物理变化及过程为黄铁矿发育提供了赋存空间和条件,而韧性变形阶段中的动力变质和力化学作用为元素的迁移、散失及富集提供了动力,从而影响了黄铁矿的形成类型和分布。
- 李云波姜波屈争辉
- 关键词:构造煤黄铁矿伴生元素赋存规律
- 构造煤瓦斯解吸初期特征实验研究被引量:87
- 2013年
- 利用自制的煤样瓦斯解吸试验装置,在恒温30℃、不同压力、不同粒度条件下,研究平顶山和鹤壁的原生结构煤和构造煤的瓦斯解吸初期速度和解吸量,分析构造煤瓦斯解吸初期的影响因素,建立构造煤瓦斯初期解吸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原生结构煤相比,构造煤瓦斯解吸初期速度更大,其初始解吸速度为1.23~4.20 mL/(g.min),是相同实验条件下原生结构煤的1.36~2.84倍,尤其在前1 min内差别较大;构造煤瓦斯解吸量是一条单调递增的幂函数曲线,0~10 min的瓦斯解吸规律具有分段性,可分为快速解吸段、缓慢解吸段和平稳解吸段,构造煤前10 min瓦斯解吸量可达1 h内解吸总量的60%。分析认为构造煤中大孔和过渡孔的发育程度决定了构造煤瓦斯初期特征;构造煤瓦斯解吸初速度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加,但是在极限粒度以下煤粒度对瓦斯初期解吸速度影响较小;瓦斯解吸初速度与吸附平衡压力呈幂指数关系;构造煤瓦斯解吸初期曲线符合文特式。
- 李云波张玉贵张子敏姜波
- 关键词:构造煤瓦斯解吸煤与瓦斯突出瓦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