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道
- 作品数:24 被引量:299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华东地区根结线虫的调查被引量:40
- 2001年
- 通过对华东地区 6个省 10 4个样本根结线虫区系调查 ,应用会阴花纹技术和酯酶同工酶技术将 65种植物上的根结线虫鉴定为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是华东地区的优势种群 ,3种线虫所占比例分别为 88%、4 %和 8%。同时增补了该地区 2 6种根结线虫寄主国内新记录。
- 汪来发杨宝君李传道
- 关键词: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
- 湿地松针叶中的松脂含量及其单萜、倍半萜的组成与抗褐斑病的关系被引量:7
- 1995年
- 研究分析了湿地松20个抗病无性系和14个易感株针叶中的松脂含量,结果表明抗病湿地松针叶中的松脂含量为7.17%,明显比易感株含量5.46%高。顶冠针叶的松脂含量与侧枝针叶的含量基本相近。对9个抗病无性系和4个易感株针叶挥发油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研究表明,湿地松针叶中的单萜和倍半萜的种类较多,不同无性系(或单株)间高含量单萜和倍半萜种类较稳定,某些低含单萜组分与抗病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抗病无性系针叶中都缺乏在感病针叶中普遍存在的异龙脑和香草醇。
- 叶建仁尚征贤李传道
- 关键词:湿地松松针褐斑病松脂抗病性
- 种子传播松针褐斑病菌的研究
- 口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抽样检验没有发现种子带菌,也未发现其中夹杂有针叶碎片,1978—1985年期间进口的湿地松和火炬松种子净度均在98.5—99.7℅之间,人工喷雾接种可使刚出土的幼苗感病,但将病针叶随种子一起播入土壤不...
- 叶建仁李传道
- 关键词:褐斑病湿地松火炬松种子传带真菌松针褐斑病
- 寄生真菌对根结线虫的致病力评价被引量:17
- 1999年
- 用南方根结线虫卵作接种试验,证明从根结线虫成虫及卵上分离76个菌株中大部分菌株有寄生能力,种间及株间寄生率差异明显,表明这种方法是检验寄生真菌寄生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通过测定,76个菌株中有10个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的寄生率超过50%,种间及菌株间对卵的寄生能力存在很大差异;Paecilomyceslilacinus,Verticiliumchlamydosporium及V.lamelicola对Meloidogyneincognita,M.arenaria和M.javanica卵的寄生能力进行比较,在3种线虫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说明这3种真菌对这3种根结线虫有进行防治的可能性。首次研究了寄生真菌培养滤液对根结线虫的作用,发现大多数寄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对幼虫有毒害作用。28个菌株中24个的培养滤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幼虫有很高的毒性作用,在4h内56%~100%幼虫不活动;P.lilacinus菌株54培养滤液对幼虫作用的时间不同,效果也有很大差异,作用4h,幼虫不活动率为100%,作用48h,幼虫死亡率为100%。在盆栽试验中,证明某些真菌对无菌土栽培的番茄上南方根结线虫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P.lilacinus?
- 汪来发杨宝君李传道
- 关键词:根结线虫生物防治寄生真菌致病力
- 湿地松抗褐斑病无性系种子园营建技术研究被引量:21
- 1991年
- 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是湿地松(Pinus elliottii)、火炬松(P.taeda)和黑松(P.tunbergii)的重要病害,防治比较困难。从1982年开始采用对比法在重病林分中选择湿地松抗病优树122株,嫁接繁殖建立抗病湿地松采穗圃2.7ha,并用自然感染法和人工接种法对繁殖成的122个优树无性系进行抗病性测定和筛选,其中约有1/2的无性系表现具极高的抗病性。利用筛选出的抗病无性系建成湿地松无性系抗病种子园4ha。
- 叶建仁韩正敏李传道周材恭陈贵胡春源徐光辉周国华闵顺宝甘淑平
- 关键词:湿地松松针褐斑病种子园
- 杨生褐盘二孢菌两个专化型的进一步研究被引量:2
- 1997年
- 收集杨生褐盘二孢菌(Marsoninabrunnea)两个专化型菌株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专化型菌株在分生孢子形态和大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培养性状和致病性等方面存在有明显不同。单芽管专化型(M.brunneaf.sp.monogermtubi)菌落生长速度较快,在PDA培养基上产生酱红色孢子堆,人工接种对毛白杨致病性强,对Ⅰ-45杨、加杨、青杨和小叶杨偶有致病。多芽管专化型(M.brunneaf.sp.multigermtubi)菌落生长速度较前者慢,在PDA培养基上产生黄绿色孢子堆,人工接种对Ⅰ-45杨和加杨致病性强,对毛白杨、青杨和小叶杨致病性较弱。两专化型之内菌株可发生菌丝融合;两专化型之间的菌株菌丝不能融合。
- 韩正敏李传道黄敏仁
- 关键词:专化型菌株菌丝融合
- 江西奉新湿地松幼林松针褐斑病动态被引量:3
- 1991年
- 1986~1989年在江西省奉新县湿地松人工幼林中的观察表明,松针褐斑病于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展较快,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病情也有一定增长。植苗造林后3~4年内病株率和感病指数逐步上升,第5年后病株逐渐恢复健康。在幼林中病害自发病中心迅速扩散,但不造成明显损失。
- 李传道叶建仁韩正敏郑平徐光辉闵顺宝李小英
- 关键词:湿地松松针褐斑病
- 用RAPD研究我国杨生褐盘二孢菌的群体分化被引量:13
- 1998年
- 杨生褐盘二孢菌(Marssoninabrunnea)是引起我国杨树黑斑病的最主要病原。病原菌的形态学和致病性分析已经证明这个种有分化现象。本研究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收集了42个杨生褐盘二孢菌菌株,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研究了它们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根据80%的相似性把42个菌株分成3个组(A、B和AB组)。A组中包含有4个分离自毛白杨的菌株;B组中含37个自青杨派和黑杨派分离的菌株;AB组中仅含有1个分离自响叶杨的菌株。推断AB组菌株可能是A组菌株向B组菌株进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 韩正敏尹佟明黄敏仁李传道
- 关键词:杨树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
- 栗疫菌弱毒菌系被引量:6
- 1989年
- 本文介绍了果疫菌弱毒菌系的发现过程、弱毒性的概念和本质、弱毒因素的传递以及弱毒因素在自然界盼保持和扩散,对于了解国际上栗疫菌弱毒菌系的研究现状、指导我国的栗疫病研究以及利用弱毒菌系进行生物防治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李传道
- 关键词:板栗疫病疫菌生物防治
- 用组织培养方法鉴别植物的抗病性被引量:1
- 1989年
- 植物组织培养为研究植物病害的病程和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资料表明,在不长的历史中,已取得多方面的积极结果。本文对在组织培养特别是愈伤组织培养上表达植物抗病性的方法和影响抗病性表达的诸因素,如组织培养类型、培养基成份、组织培养继代数、愈伤组织质地和大小、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光照等作了概括的叙述。
- 张立钦李传道
- 关键词:植物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