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怡青

作品数:20 被引量:19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4篇地震
  • 6篇剖面
  • 4篇盆地
  • 3篇地震反射剖面
  • 3篇深地震
  • 3篇深地震反射
  • 3篇深地震反射剖...
  • 3篇壳幔
  • 3篇基底
  • 3篇反射剖面
  • 3篇布格重力
  • 3篇布格重力异常
  • 2篇地壳
  • 2篇地壳结构
  • 2篇地壳结构特征
  • 2篇地震测深
  • 2篇地震剖面
  • 2篇多尺度
  • 2篇多尺度分解
  • 2篇银川盆地

机构

  • 20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20篇李怡青
  • 6篇王帅军
  • 6篇杨利普
  • 5篇徐顺强
  • 5篇李德庆
  • 5篇徐志萍
  • 5篇刘保金
  • 4篇姜磊
  • 4篇赵金仁
  • 3篇王夫运
  • 3篇方盛明
  • 3篇刘宝峰
  • 3篇酆少英
  • 3篇姬计法
  • 3篇宋向辉
  • 2篇谢汝一
  • 2篇海燕
  • 2篇熊伟
  • 2篇谭雅丽
  • 2篇潘素珍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内陆地震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1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时间项反演的芦山震区基底结构研究
2016年
四川省芦山县境内发生地震以后,中国地震局部署芦山地震科考,沿宜宾―芦山―金川线布设一条长400 km的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地震折射综合探测剖面,沿剖面进行了8次吨级以上人工爆破激发。根据获得的Pg波数据资料,利用时间项方法对沿线8炮Pg波走时进行反演,沿线不同区段取地壳顶部上覆介质相应的平均速度值,经反演得到了沿剖面各点深度值,给出了震区两侧下方沿剖面结晶基底起伏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东南段的盆地地区(50-250 km桩号)基底埋藏较深(地表以下约3-5 km),覆盖层较厚;进入隆起区(250-450 km桩号)结晶基底埋深逐渐减小,变化在0-3 km,沿剖面的多个位置基底埋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突然抬升或下降,基底界面变化与已知断裂位置相互对应。
邓晓果潘素珍王帅军高占永孙一男李怡青
关键词:结晶基底反演
呼和浩特—包头盆地岩石圈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被引量:25
2015年
跨呼和浩特-包头盆地(以下简称“呼包盆地”)完成的91.8km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呼包盆地的岩石圈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结果表明,本区地壳和岩石圈具有清晰的层状反射结构特征,其中,地壳厚度约45~48km,岩石圈厚度约82~87km.莫霍面在大青山之下出现约3.5km的抬升,暗示大青山的隆升不是因为地壳物质增厚所致,即大青山可能不存在“山根”.呼包盆地为南浅、北深的“箕状”断陷盆地,盆地沉积层最厚处位于大青山山前,其厚度约为7~8km.鄂尔多斯北缘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作为呼包盆地的南、北边界断裂,在剖面上均表现为由3~4条断裂组成的“Y”字形断裂构造,它们对呼包盆地的形成、地层沉积、基底变形和地震活动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剖面揭示的岩石圈深断裂位于大青山山前断裂的下方,该断裂向上进入上地壳,向下切割中-下地壳、莫霍面,进入上地幔.深断裂的存在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与能量强烈交换提供了通道,而上涌的软流层物质与岩石圈地幔发生交代和侵蚀作用导致岩石圈减薄.
酆少英刘保金姬计法何银娟谭雅丽李怡青
关键词:深地震反射剖面大青山山前断裂壳幔过渡带
利用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研究银川盆地及两侧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被引量:6
2017年
本文利用人工地震探测剖面获得的E-W向S波数据,参考P波资料,利用正演算法对该条剖面获得的Sg、Sc1、Sc2、SmS及Sn波波组信息进行了相关计算与处理,获得了沿剖面S波的地壳二维速度结构,结果显示:银川盆地及其两侧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和壳内界面分层都显示出较大的差异.银川盆地及其以西区段呈现四层地壳结构,鄂尔多斯块体内部由西向东C2界面逐渐缺失,显示三层地壳结构特征.且壳内界面及速度等值线变化相对平缓,显示出稳定的地壳结构特征.剖面中段的银川盆地沉积盖层埋深最深达到7.6 km,盆地下方Moho界面的隆起与基底的凹陷呈镜像关系,隆起最浅处深度为38.5 km左右.银川盆地西缘至阿拉善块体边缘中下地壳内出现局部低速异常,横向影响范围达到120 km左右,速度值明显比周围介质低0.15~0.28 km/s个量级,壳内界面起伏变化剧烈,与两侧块体接触及其耦合部位速度结构异常紊乱,显示出断陷活动、地壳不稳定的特征.阿拉善块体壳内速度等值线变化较为平缓,Moho界面相对其他块体显示出较深的深度.沿剖面从获得的S波二维速度结构特征可以看出各块体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深部构造环境、以及深部介质物性差异,揭示了银川盆地在周围块体相互运动、碰撞、挤压背景下的应力变形特征.
王帅军刘保金嘉世旭邓晓果宋向辉李怡青
关键词:银川盆地地震测深S波速度结构
土的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和泊松比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6年
介绍了现场测试与实验室测试土的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差别、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与剪应变关系的表达式及其地区经验成果、固结比对最大动剪切模量影响、动泊松比研究、实验误差及其对地震动的影响等方面的主要成果。提出应加强动泊松比研究,加强共振柱和动三轴试验土动力学参数统一的数学模型研究,加强土动力学参数在均等固结与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关系研究,加强土动力学参数与土的常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关系研究和土动力学参数实验误差研究。
贺为民李德庆杨杰李怡青
关键词:动剪切模量阻尼比泊松比土动力学地震安全性评价
深反射剖面揭示的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被引量:21
2015年
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前缘.关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有的认为是前山断裂——双石—大川断裂,有的认为是山前断裂——大邑断裂拟或其他隐伏断裂,发震断裂究竟是哪条断裂以及芦山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震后穿过芦山地震区完成了一条长近4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以确定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反射剖面显示浅部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在上地壳存在6条逆冲断裂,下地壳存在一条非常明显的变形转换带,在深度16km左右还存在一个滑脱层,浅部的6条断裂最终都归并到该滑脱层上.参考主余震精定位结果,芦山地震的发震断裂应该是位于双石—大川断裂和大邑断裂之间的隐伏断裂F4,F2和F3断裂受控于发震断裂而活动,形成剖面上"Y"字型余震分布现象.隐伏断裂F4属山前断裂,不是前山断裂,因此芦山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
王夫运赵成彬酆少英姬计法田晓峰魏学强李怡青李吉昌花鑫升
关键词:发震断裂隐伏断裂深地震反射剖面
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揭示芦山M_S7.0地震震区深部孕震环境被引量:24
2015年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成立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要求查明芦山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背景.为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芦山震源区布设了一条长约410km的人工地震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人工地震探测数据,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拟合构建了该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扬子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显示出迥异的速度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沉积盖层在四川盆地厚达7.8km,而进入松潘—甘孜块体沉积层最薄处只有几百米厚,几乎出露地表;在中上地壳,扬子块体平均速度比松潘—甘孜块体高0.2km·s-1,在盆地与高原耦合部位(构造转换带)以北深度大约20km左右有一厚度为8.0km的软弱层(低速层),该层内的速度为5.80km·s-1,明显低于周围介质的平均速度6.00~6.10km·s-1;构造转换带内,震相显示紊乱、不清晰、不能连续对比,由地表至上地幔顶部壳内界面不连续、速度结构异常紊乱且呈现低速异常特征;在中下地壳,沿剖面速度呈现正梯度垂向增大变化;壳内界面在扬子块体内部起伏变化不大,但在构造转换带以北呈现急速加深的趋势,特别是Moho界面起伏变化较为明显,界面深度在距离50km范围内由扬子块体的36.2km迅速变化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45.8km,形成一陡变带.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位置位于二维速度结构异常紊乱和界面起伏变化的地带,研究表明,壳内界面及速度结构差异、起伏变化的特征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关系密切。
王帅军王夫运张建狮刘宝峰张成科赵金仁段玉玲宋向辉邓晓果马策军孙一男臧怡然李怡青
关键词:构造转换带
利用布格重力资料研究华北裂陷盆地地壳结构特征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对华北地区1∶50万布格重力资料进行小波多尺度分析,得到自地表至莫霍面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地质体产生的重力异常。讨论各阶小波变换细节特性及相应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华北裂陷盆地的隆起、坳陷与重力异常的高、低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并给出了它们的下延深度。分析结果显示,华北裂陷盆地内深大断裂两侧岩石密度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帕克法反演得到华北地区莫霍界面深度在29~42km范围内,在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地区存在明显的地壳厚度变化梯级带。
徐志萍方盛明李德庆姜磊杨利普李怡青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地壳结构特征
宜川—泰安重力剖面的均衡重力异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被引量:3
2017年
宜川—泰安重力剖面穿越了太行—吕梁隆起、华北裂陷、鲁西隆起等地质构造单元,剖面及其附近地区构造活动强烈.依据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可分为太行山以西的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高程"同步型"的变化特征、太行山以东的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形高程"镜像型"的变化特征,布格异常转换带位于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东缘,反映了大地质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深部构造背景.均衡重力异常特征与新构造运动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即正异常区对应吕梁山、太行山以及鲁西等隆起地区,负异常区对应临汾、华北断陷盆地.通过对理论均衡地壳厚度与实际地壳厚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均衡重力状态异常转换带及其附近地区均对应于莫氏界面上隆、上地幔热物质向地壳侵入和运移,由于其在趋于均衡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地壳的差异运动,因此构造活动强烈而产生深大断裂,表现为地震的频繁活动,这些地区应该是地震监测以及震害防御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
秦建增方盛明罗翔飞李勇江贾宇鹏谢汝一李怡青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地震活动
山地地形对地震动放大作用的机理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从震后的调查和监测中发现,大地震会对山区地形形成的地质灾害,山地的局部位置,地震动加速度显著放大,甚至能使大型石块高速临空抛射,该文从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角度,通过分析不同入射角度和不同反射界面地震波的反射叠加情况初步解释这一放大作用产生的机理,得出结论:(1)山地地形是产生地震动放大效应的主要原因;(2)放大效应与山体坡度密切相关(3)山脉走向会影响地震动水平分量的差异。并基于此对山区地形的震害防御工作提出建议。
王旭杨清李怡青
关键词:地震波
华北中东部卫星时变重力场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华北中东部GRACE卫星时变重力数据,以2003年、2004年重力年均值为基值,计算得到2005—2014年相对于该基值的重力场累积动态变化和差分动态变化图像,并探讨该区近10年来重力场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10年间累积重力场以减小为主,2010年以后,差分重力变化呈NS向条带状展布,且重力变化增加,相邻期差分重力场出现反转。
杨利普姜磊李德庆徐志萍徐顺强李怡青熊伟康敏
关键词:时变重力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