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慧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纳米
  • 2篇纳米材料
  • 2篇结合能
  • 2篇合金
  • 1篇电催化
  • 1篇杨氏模量
  • 1篇阳极
  • 1篇阳极氧化
  • 1篇阳极氧化铝
  • 1篇阳极氧化铝模...
  • 1篇氧化铝模板
  • 1篇有序度
  • 1篇树脂砂
  • 1篇铜基
  • 1篇铜基合金
  • 1篇团簇
  • 1篇热力学
  • 1篇析出相
  • 1篇力学性能
  • 1篇量子

机构

  • 7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太原科技大学
  • 1篇太原钢铁集团...
  • 1篇山西太钢不锈...

作者

  • 7篇李慧
  • 1篇林万明
  • 1篇方旭东
  • 1篇黄平
  • 1篇侯利锋
  • 1篇李婧
  • 1篇梁建
  • 1篇李双寿
  • 1篇徐芳泓
  • 1篇范晋平
  • 1篇赵平
  • 1篇卫英慧
  • 1篇杜华云
  • 1篇汤彬
  • 1篇赵君芙
  • 1篇闫晓丽
  • 1篇周旭

传媒

  • 3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铸造技术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燃料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CuZr纳米颗粒对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催化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CO_(2)电催化还原加氢合成甲醇是减缓CO_(2)温室效应和燃料再生的重要方式之一。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对CuZr纳米颗粒上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对反应物、中间物和产物在颗粒表面上的吸附能,及在反应路径“RWGS+CO-hydro”上每一步反应过程的能垒和反应能进行计算,结果表明Zr原子是所有吸附过程和反应过程的活性位点,而且CuZr纳米粒子催化活性是颗粒尺度与Zr原子在颗粒表面的掺杂位点的共同作用结果。并且在吸附能的影响上,尺度的作用大于Zr掺杂位点,而在所有反应过程中的能垒,尤其是速率限制步的能垒上,Zr原子的掺杂位点影响大于颗粒尺度。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CO_(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
李慧范晋平申艳阳
关键词:电催化掺杂
低发气量PCM工艺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无模铸型制造(PCM)技术是将3D打印技术和传统树脂砂造型工艺相结合的先进成型制造技术,其通过铸型层片数据模型完成铸型的选择性填充过程。本文研究了不同比例酒精加入量的树脂和烘烤工艺对型砂抗拉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30%酒精加入量的树脂,在100℃下烘烤20 s的工艺可得到低发气量、较好强度的型砂质量。
李慧汤彬林万明周旭赵平李双寿
关键词:3D打印树脂砂抗拉强度
硅量子点结合能的尺寸和形状效应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硅量子点的尺寸和形状对其结合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的方法,计算了不同尺寸、形状的硅量子点结合能。【结果】随着体系内原子数的增多,硅量子点结合能基本上呈现增大的趋势,这与纳米材料结合能的尺寸效应一致。然而,这种尺寸效应也会受到形状的影响。引入形状因子λ,研究发现在等尺寸的情况下,四面体形状(TH)的硅量子点结合能总是小于中心四面体对称(TC)的硅量子点,二者的结合能也都小于八面体形状(OT)的硅量子点。在一些硅量子点上出现原子数小的硅量子点其结合能反而大于原子数大的硅量子点,其原因是因为原子数小的硅量子点具有较大的形状因子。另外,硅量子点体系中氢硅比(氢原子与硅原子的比值),即n(H)/n(Si),能够同时反映硅量子点的尺寸、形状参数,硅量子点结合能与氢硅比的线性关系进一步证明了硅量子点的尺寸、形状效应。
栾相森闫晓丽李慧
关键词:硅纳米晶体结合能尺寸效应
阳极氧化铝模板的制备及其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应用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概括了传统阳极氧化铝(AAO)模板及几种新型AAO模板的制备工艺,并总结了AAO模板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应用进展。
李婧梁建赵君芙黄平李慧
关键词:阳极氧化铝模板阳极氧化有序度纳米材料
典型奥氏体耐热钢的析出行为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概述了TP347H、NF709、S25、Super304H和HR3C五种奥氏体不锈钢的使用温度范围、主要用途,比较了该五种奥氏体不锈钢所含的合金元素含量、析出相种类和力学性能。总结了关键合金元素、析出相位置、尺寸、形貌等对奥氏体不锈钢性能的影响规律,比较了它们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李慧方旭东徐芳泓杜华云侯利锋侯利锋
关键词:奥氏体不锈钢析出相合金元素力学性能
Cu_(13)、Cu_(12)Zr和Cu_(12)Zn团簇上CO_(2)还原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本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u_(13)、Cu_(12)Zn和Cu_(12)Zr团簇的CO_(2)还原反应的吸附和活化能力,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Cu_(13)团簇,Cu_(12)Zr增强了对反应物和中间体的吸附能力,而Cu_(12)Zn团簇降低了对反应物和中间体的吸附能力。计算了Cu_(13)、Cu_(12)Zr和Cu_(12)Zn团簇上CO_(2)还原为CO的能垒为分别为0.65、0.35和0.58 eV,CO_(2)加氢生成HCOO的能垒为0.87、0.77和0.49 eV,而CO_(2)加氢生成COOH的能垒为1.67、1.89和0.99 eV。Zn和Zr元素的掺杂提高了铜团簇的CO_(2)催化还原能力,其中,表现为Cu_(12)Zr团簇有利于CO_(2)解离生成CO,Cu_(12)Zn团簇有利于CO_(2)加氢生成HCOO。
李杰李慧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铜基合金
纳米材料杨氏模量的尺度依赖性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纳米材料杨氏模量与其对应的大块材料的杨氏模量完全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然而纳米材料杨氏模量随尺度的变化却是多样且复杂的。一些金属纳米材料杨氏模量随着尺度减小而增大,并高于块体杨氏模量值;而一些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杨氏模量却随尺度的减小而降低,且低于块体杨氏模量值。这种相反的变化趋势的原因却并不清楚。【方法】基于纳米热力学理论,以纳米材料结合能为基础,从原子势函数与材料杨氏模量的内在关系出发,引入反映材料原子键本质的参数,详细推导了纳米材料杨氏模量定量解析过程,阐述了金属、非金属等纳米材料杨氏模量值和其随尺度的变化规律;揭示了纳米材料表面模量、内部模量对体系杨氏模量的贡献,并利用材料参数阐明纳米材料杨氏模量与尺度、原子键的物理关系。【结果】所构建的理论解析模型对零维纳米颗粒、一维纳米线和二维纳米薄膜的杨氏模量都进行了成功的预测。
李慧
关键词:纳米材料杨氏模量热力学结合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