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昀

作品数:17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1篇食管
  • 8篇食管癌
  • 5篇MTDNA
  • 4篇染色
  • 4篇染色体
  • 4篇细胞
  • 4篇恶性
  • 4篇病理
  • 3篇染色体异常
  • 3篇病理学
  • 2篇多聚
  • 2篇多聚赖氨酸
  • 2篇英语
  • 2篇永生化
  • 2篇上皮
  • 2篇生化
  • 2篇食管上皮
  • 2篇肿瘤
  • 2篇母系
  • 2篇聚赖氨酸

机构

  • 17篇汕头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17篇李晓昀
  • 12篇苏敏
  • 8篇田东萍
  • 3篇张国红
  • 3篇黄海花
  • 2篇高玉霞
  • 2篇吴贤英
  • 2篇纪影畅
  • 2篇李军
  • 2篇李宇
  • 2篇杨棉华
  • 2篇李辉
  • 1篇刘敏
  • 1篇张锦堃
  • 1篇李乔山
  • 1篇付承林
  • 1篇吴名耀
  • 1篇董红梅
  • 1篇郑燕銮
  • 1篇刘淑慧

传媒

  • 3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中国肿瘤
  • 1篇癌变.畸变....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医学伦理...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5
  • 2篇2002
  • 5篇2001
  • 1篇200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病理选修课考试方式改革研究被引量:2
2000年
为了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转变 ,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材 ,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 ,尝试着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在我院 97级本科生病理选修课的考试中采用了和谐式、开放式考试方法 。
苏敏田东萍杨棉华李晓昀董红梅
关键词:病理学考试选修课开放式考试
食管癌变过程中mtDNA的D环区变异分析
2010年
目的:研究食管癌变过程中的mtDNA的D环区异常。方法:显微切割获得食管上皮从正常到恶变为癌的过程不同阶段病理标本(6例正常食管上皮、11例单纯增生上皮、11例非典型增生上皮、6例原位癌和11例浸润癌组织),以及直接肉眼取材获得的24例浸润癌组织。D环区直接测序,卡方检验比较不同阶段中D环区变异情况。结果:在食管上皮由正常恶变为癌的过程不同阶段检测到25个突变频率较高(>25%)的位点,其中16 093T→C、249缺失A突变在各阶段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分布于正常食管上皮和单纯增生上皮。146、152、199、16 129和16 217位点突变虽然在各阶段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却均是连续见于食管上皮从增生到恶变为癌的过程中的频率较高的突变。结论:在食管癌变过程中存在多个频率较高的D环区突变,初步提示可能是多个位点的突变导致了D环区的不稳定,从而促进了食管上皮的癌变。
李晓昀苏敏张国红田东萍林文婷
关键词:食管癌
食管癌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01年
食管癌的癌变机制仍不很清楚 ,值得关注的是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本文一方面介绍了可能与食管癌相关的一些已知基因的研究进展 ,包括参与致癌物代谢的相关基因 (GST、CYP、NAT2、ADH2、ALDH2 )、参与DNA损伤修复的相关基因 (MGMT)、与细胞周期调控有关的相关基因 (MTS1、cyclinD1、Rb、p5 3)和几个新的相关基因 (FzE3、FHIT、DMBT1、FEZ1) :另一方面介绍了用削减杂交或差异显示等技术筛选的食管癌候选基因片段的研究进展。寻找食管癌相关基因有助于阐明食管癌的遗传易感性和癌变机制。
李晓昀苏敏黄天华
关键词:食管癌相关基因易感性病理癌变机制
食管上皮细胞永生化及恶变中染色体异常和HPV18E6、HPV18E7表达
2002年
[目的 ]研究HPV18DNA转染的人胚食管上皮细胞永生化及其恶性转化过程中的染色体异常和HPV18E6、HPV18E7蛋白表达情况。 [方法 ]体外培养HPV18DNA转染人胚食管上皮细胞基础上所建立的有恶变倾向的永生化细胞株H5E973 (其 61代部分细胞已恶性转化 )和瘤细胞株LTPA ,制备中期染色体并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免疫组化检测它们的HPV18E6、HPV18E7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①两株细胞均以亚三倍体为主 ,且伴随传代次数增加 ,H5E973细胞众数右移。 12、14、17、2 0号染色体的增加和Y染色体的丢失常见。②两株细胞均存在复杂的染色体结构异常 ,主要涉及 1、4、5、6、7、8、9、10、13、14、19、2 1号染色体。③H5E973第 2 0、第 85代和LTPA第 74代细胞虽均有HPV18E6、HPV18E7蛋白表达 ,但以恶性转化的H5E973第 85代表达最强。 [结论 ]①食管上皮细胞由永生化向恶性转化过程中 ,染色体极其不稳定 ,表现出复杂的数目和结构异常。②食管上皮细胞由永生化向恶性转化时 ,HPV18E6。
李晓昀苏敏吴贤英郑燕銮沈忠英
关键词:染色体异常永生化恶性转化
病理学课程实习课全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2016年
汕头大学医学院适应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积极开展全英语教学实践。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和临床学科的重要课程,病理学课程的全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病理实习是病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在病理实习课的备课、授课、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全英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刘淑慧张伟山李晓昀张国红赵淑坤苏敏
关键词:全英语教学病理学实习课
广东潮汕地区16954例食管与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食管和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54 ̄2006年潮汕地区16954例食管和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临床病理资料,使用SPSS11.5软件对其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及病理类型等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6954例病例中,食管恶性肿瘤11996例(占70.8%),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4958例(占29.2%)。食管恶性肿瘤和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的男女之比分别为3.06∶1和4.63∶1。食管恶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是55.93岁,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是59.76岁。食管恶性肿瘤发病部位以食管中段(69.74%)最多见,其次为食管下段(16.91%)与食管上段(13.32%)。食管恶性肿瘤的大体类型主要为溃疡型(44.82%),其次为髓质型(37.29%)。组织学类型上,食管恶性肿瘤以鳞癌为主(95.47%),其次为腺癌(3.234%);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以腺癌为主(95.22%),其次为鳞癌(3.53%)。[结论]食管和食管胃交界处恶性肿瘤作为广东潮汕地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男女发病比例、发病年龄、大体类型和组织学类型等临床病理特点方面,潮汕地区与国内其他高发地区比较相一致。
付承林苏敏田东萍李晓昀吴名耀吴贤英李乔山郑瑞明邹慧珍
关键词:恶性肿瘤食管病理学
多聚左旋赖氨酸促进软骨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多聚左旋赖氨酸 (PL)对软骨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用含不同剂量PL( 0~ 15 μg/ml)的培养液对大鼠肢芽细胞培养 4d ,根据培养细胞中软骨集落形成情况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判断PL对软骨形成的促进作用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神经钙黏附蛋白的表达 ,探讨PL促进软骨形成的机制。结果 PL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促进培养细胞中软骨集落的形成 ,情况如下 :5 9± 13( 0 μg/ml) ;82± 14 ( 1μg/ml) ;97± 19( 3μg/ml) ;10 8± 2 4( 5 μg/ml) ;软骨细胞集落互相连接成片状 ,以至未能彼此区分 ( 10 μg/ml) ;软骨细胞集落形成减少 ,且不典型 ( 15 μg/ml)。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 :高剂量PL组 ( 5 μg/ml)中Ⅱ型胶原和神经钙黏附蛋白的表达较低剂量PL组 ( 0 μg/ml)增强。
李宇纪影畅李晓昀李军张锦堃
关键词:多聚赖氨酸软骨形成钙黏附蛋白
三种食管鳞癌细胞系的染色体异常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分析食管鳞癌(ESCC)细胞系的染色体异常,为将来寻找食管癌相关基因提供线索。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法(CGH)分析3种ESCC细胞系的染色体DNA拷贝数改变情况。结果:9q(3/3)、3q(2/3)、5q(2/3)、5p(2/3)、8q(2/3)、12p(2/3)和20q(2/3)为常见的染色体增加区。4q(2/3)和6q(2/3)是常见的染色体丢失区。结论:这些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助于寻找和定位食管癌相关基因。
李晓昀苏敏Chin SFFitzgerald RCCaldas C
关键词:食管癌染色体比较基因组杂交
潮汕食管癌高危人群母系起源和mtDNA异常研究
李晓昀
关键词:食管癌
潮汕人与广府、客家人母系遗传背景差异的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广东汉族3大民系即潮汕、广府和客家人都是内陆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本研究利用反映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mtDNA)证据分析3大民系的遗传背景差异。方法收集89份潮汕人血样和48份内陆中原河南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血样,构建每个个体的mtDNA单倍群;广府和客家人的单倍群数据来自文献。将这3大民系人群的单倍群分布情况与河南太行山人群和南方原住民族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河南太行山人主要由北方汉族主要单倍群构成,广府和客家人则以南方原住民族主要单倍群为主,潮汕人表现为北方汉族主要单倍群稍高于南方原住民族主要单倍群。基于单倍群频率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河南太行山和潮汕人聚在一起,客家和广府人则与南方原住民族群体聚在一起。结论 3大民系中,只有潮汕人的中原汉族血统更纯正,与河南太行山人群的关系最近,这可能也是其为南方沿海食管癌高危人群的原因之一;而客家和广府人则与南方原住民族在母系血统上有更多的交融。
李晓昀苏敏黄海花李辉田东萍高玉霞
关键词:客家MTDNA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