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管
  • 7篇脑血
  • 6篇脑血管
  • 6篇出血
  • 5篇血管痉挛
  • 5篇症状
  • 5篇症状性
  • 5篇症状性脑血管...
  • 5篇蛛网膜
  • 5篇蛛网膜下
  • 5篇蛛网膜下腔
  • 5篇蛛网膜下腔出...
  • 5篇网膜
  • 5篇下腔出血
  • 5篇膜下
  • 5篇脑血管痉挛
  • 5篇痉挛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机构

  • 17篇濮阳市人民医...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河南中医药大...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李照凯
  • 6篇郭雅聪
  • 5篇郭月叶
  • 4篇尹琳
  • 3篇姜长斌
  • 3篇闫斌
  • 2篇郭金涛
  • 2篇鲍海平
  • 2篇黄守印
  • 2篇刘乐喜
  • 2篇刘波
  • 2篇郝静
  • 2篇郭九竹
  • 2篇张永杰
  • 2篇张燕平
  • 2篇张芳
  • 2篇王志红
  • 2篇刘远洪
  • 2篇周俊英
  • 2篇郑曙光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神经...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7
  • 2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观察被引量:3
2005年
郭月叶李照凯郭雅聪黄守印郝静赵素军
关键词:SGB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血液循环颅内血管交感神经
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进行Hcy、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测定。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两组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将脑梗死组分为两个亚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两组浓度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hs—CRP升高具有一致性。结论Hcy、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炎症反应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Hcv、hs—CRP之间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闫斌郭金涛刘乐喜郭雅聪刘远洪李照凯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SCVS)是指具有脑缺血或脑梗死临床症状的血管痉挛,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成为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
尹琳李照凯姜长斌白灿明王洪津马春野辛世萌
文献传递
脑梗死后足下垂肌电生物反馈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对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按摩组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组,每组30例。按摩组给予按摩和其他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余治疗同按摩组。2组均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胫前肌表面肌电(sEMG)信号采集、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肌力测定。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电生物反馈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对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李照凯张燕平
关键词:脑梗死肌电生物反馈按摩足下垂
改良Fisher分级在症状性脑血管痉挛中的预警作用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改良Fisher分级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预警作用。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1年6月—2007年6月住院的2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资料,对其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改良Fisher分级等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38.4%,多因素分析,改良Fisher分级[OR2.985(CI2.048~4.352)]和年龄[OR1.027(CI1.002~1.053)]进入回归方程。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病率高,改良Fisher分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能很好地预警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李照凯姜长斌尹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症状性脑血管痉孪(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SCVS)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寻找与SCVS相关的危险因素,将具有重要l临床意义。方法总结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11例SAH患者临床资料,分别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等17项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1例SAH患者中,共出现SCVS患者81例;单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发热情况和脑室内积血7项指标2组间有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27,95%CI 1.002~1.053,P〈0.05)和改良Fisher分级(OR=2.985,95%CI2.048~4.352,P〈0.05)进入方程。结论SCVS占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38.4%。蛛网膜下腔出血后SCVS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和改良Fisher分级是SCVS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照凯姜长斌尹琳鲍海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性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症状性脑血管痉孪(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SCVS)又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defteit,DIND),是指具...
李照凯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文献传递
Tolosa-Hunt综合征6例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探讨Tolosa-Hun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的起病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效果,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6例Tolosa—Hunt综合征患者以动眼神经损害为主,激素治疗头痛症状在48~72h内迅速缓解,眼肌麻痹症状恢复较慢,2例10d左右缓解,3例随访2个月缓解,1例随访4个月好转,6个月时仍有轻度复视。结论Tolosa—Hunt综合征老年人多发,急性起病.头痛伴眼肌麻痹,激素治疗敏感,头痛症状缓解快,眼肌麻痹恢复慢,预后良好,头颅影像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李照凯郭雅聪郭月叶
关键词:非特异性炎症类固醇激素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流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70例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星状神经节阻滞干预组各30例,对梗死侧星状神经节进行阻滞,10 d 1疗程,并于治疗前后测量颈内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结果:干预组治疗后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血栓形成,能改善其血供及预后。
李照凯郭月叶黄守印郭雅聪郝静闫斌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星状神经节脑血管循环
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与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治疗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丁苯酞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后ADL与NI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4/50),观察组为6.00%(3/5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应用丁苯酞,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左军杰周俊英李照凯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丁苯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