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珺 作品数:10 被引量:151 H指数:7 供职机构: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历史地理 文化科学 生物学 天文地球 更多>>
泥河湾盆地二道梁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1 2016年 泥河湾盆地拥有较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其中多处遗存包含楔形石核、锥形石核技术,其文化内涵在细石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7月,考古队员在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北缘发现了二道梁遗址,随即进行发掘,揭露面积31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及骨制品等文化遗物2000余件。遗址埋藏于桑干河右岸第三级基座阶地上部,上覆黄土状堆积,文化层厚约0.2m,属水动力较弱的河流堆积。石制品原料多为采自附近阶地的砾石层或桑干河及洞沟河漫滩上的燧石;打片技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石核和石片全部使用锤击法,间接打片技术主要表现在船形石核的制备和细石叶的剥取上;石器类型包括雕刻器、刮削器及琢背刀。石器组合特征显示该遗址文化面貌属于典型的细石器工业。骨化石^(14)C测年结果为18085±235 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二道梁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首次发现的以船形石核作为主要技术类型、且以此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遗存,对研究泥河湾盆地乃至中国北方细石器工业不同技术类型、及所蕴含的人类扩散与技术交流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李罡 任雪岩 李珺关键词:泥河湾盆地 旧石器时代晚期 河北阳原县姜家梁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 被引量:62 2001年 In 1995, the Hebe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carried out the first excavation at the Jiangjialiang site. The work covered l, 600 sq m and resulted in the discovery of nine house-foundations and 78 tombs. The house-foundations are square semi-subterraneans arranged in four rows numbered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tomb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rectangular earth shafts and earth caves. The funeral objects are mainly grouped in pen basin and dou stemmed vessel combinations.Most of the dead lie singly in an extended supine position. The house-foundations are largely intruded by tombs. ^14C-dating of the foundation F1 shows a date of 6850 ± 80 BP (uncalibrated). The tombs go back to the late Yangshao culture, closing to the Xueshan I period. 李珺 谢飞 周云关键词:新石器时代 遗址 岑家湾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及地点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21 1993年 岑家湾地点的再次发掘,采用水平发掘方法,获得较丰富的实物资料和有关对地点性质,人类行为、埋藏类型和环境进行判定的信息。发掘所揭露出的石制品和动物遗骨可分为密集分布区与零星分布区,其中,密集分布区域可能是当时人类进行生产与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岑家湾地点可能是泥河湾层中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属于原地埋藏类型的唯一代表。 谢飞 李珺关键词:旧石器时代 文化遗物 籍箕滩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 被引量:34 1993年 籍箕滩细石器遗址是198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泥河湾盆地进行旧石器专题调查时发现的,当年做了小规模试掘,确认这是一处保存较好,文化遗物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遗址。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探讨泥河湾盆地及其相邻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考古文化面貌以及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问题。 谢飞 李珺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 细石器文化 文化遗物 考古文化 剥片 文化性质 益堵泉旧石器调查简报 被引量:3 1990年 一、地点概况 益堵泉旧石器地点(野外地点编号H84001)位于阳原县金家庄乡益堵泉村东500米处的泉水旁,地点南距桑干河约4.5公里,东南距著名的泥河湾村约3公里,地理座标东经114°40′,北纬40°17′(图1)。石制品发现于桑干河支流第二级阶地底部含水的砂砾层中。 阳原盆地东部泥河湾村附近的桑干河西岸,是盆地内旧石器文化的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在桑干河南岸的大田洼台地边缘的泥河湾层、桑干河第三级阶地和马兰黄土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旧石器文化,而桑干河北岸发现的石制品则多见于第三级阶地堆积。益堵泉地点是迄今为止在该分布区发现的最北部的旧石器遗存,也是该区找到的时代最晚的小石器文化,文化遗物埋藏于桑干河支流第二级阶地的底砾层内,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较晚阶段。 益堵泉和九女池一带的地势较为平缓, 谢飞 李珺关键词: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文化 文化遗物 南庄头遗址早期陶器烧成温度研究 被引量:10 2010年 采用热膨胀仪高温和低温测试方法,结合模拟试验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华北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所出早期陶片的烧成温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为平地堆烧工艺提出较为科学的证据。模拟实验表明,所采用的热膨胀仪能适应低温法测温实验;用热膨胀高温法测出早期陶片中有一块样品原始烧成温度略高于900℃,其余5块样品皆低于900℃;通过热膨胀低温法较为准确地测出这五块样品原始烧成温度是分别介于550~650℃、650-750℃、750~900℃三个范围,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从物相成分的角度证明了测温结果的可靠性。样品总体原始烧成温度呈一种较低温、不均匀分布的情况,与民族学调查的平地堆烧工艺有共同之处,这表明当时南庄头先民的制陶工艺还在平地堆烧阶段。 周理坤 王涛 李珺 任雪岩 王昌燧关键词:早期陶器 烧成温度 姜家梁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类学类型 本文通过分析姜家梁新石器时代居民的遗址和头骨的测量学,研究了姜家梁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人类学类型。结果表明:姜家梁人群在中国人中演化进程的相对坐标点应该属于先秦时代的古华北类型。 Zhu Hong 朱泓 Li Fajun 李法军 Li Jun 李珺关键词: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考古断代误区 被引量:4 2010年 含旧石器遗址的地层剖面,构造属非等速堆积,利用地层的平均沉积速率推算遗址的年龄存在科学误区。"黄土—古土壤序列"反映的是地层堆积和间断的交替过程,是黄土形成的地质现象,旧石器遗址利用其序列断代必须考虑地貌单元的时空变化。 李珺 郭俊卿 胡平关键词:旧石器考古 测年方法 河北昌黎渟泗涧细石器地点 被引量:10 1992年 淳泗涧细石器地点发现于1990年,91年10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昌黎县文物保管所对该地点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试掘。试掘面积25平方米,共发现400多件石制品,没有发现动物化石。 一、地理位置与地层 该地点位于昌黎县城东北2公里处,距其东南的淳泗涧村约0.5公里,地理坐标;E119°10′N39°44′,海拔65米。该地点背靠燕山余脉亮甲山,南为平原,京山铁路在地点南部穿过。其东南约14公里处即为渤海(图一)。 淳泗涧南为饮马河,东北为东沙河,两河向东注入渤海。地点附近的山前地带为饮马河的支流,支流两岸有两级阶地发育。二级阶地紧靠山脚。 李珺 王恩林 颜乐耕关键词:动物化石 石制品 京山铁路 古代淀粉遗存反映的新石器中期华北平原北部旱作农业发展状况——以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为例 被引量:7 2018年 中国北方是以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两种作物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地,60多处考古遗址发现的粟类植物大植物遗存或微体植物遗存显示,新石器时代中期华北平原北部粟作农业研究相对单薄。文章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华北平原北部新石器中期姜家梁遗址房址(7706±77 cal.a B.P.)出土的3件磨盘和3件磨棒表层残留物进行了淀粉粒分析,共提取到128颗来自粟类植物、小麦族(the tribe Triticeae)及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综合利用现代及模拟实验中粟类植物淀粉粒的鉴定标准,6件器物表层残留物中的粟类淀粉粒至少有9.6%具有野生特征(褶皱表面和粗糙边缘);粟淀粉粒(粒径 ≥ 16.8 μm)的比例为52.8%。对比周边开展过类似研究的新石器早期河北南庄头(11500~11000 cal.a B.P.)、北京东胡林(11150~9450 cal.a B.P.)和转年(〉10000 cal.a B.P.)遗址、新石器中期西辽河地区敖汉营子东和敖汉营子西遗址(8200~7400 a B.P.)、河北磁山遗址(约8000~7000 a B.P.)出土磨盘和磨棒表层残留物中粟类淀粉粒,发现:1)从南庄头遗址到姜家梁遗址具备野生特征粟类植物淀粉粒比例逐渐下降,显示粟类植物不断被驯化;2)姜家梁房址内粟淀粉粒仅比敖汉营子东和敖汉营子西遗址低,比例最低者为转年遗址,该现象可能与粟类淀粉粒样品数量、鉴定指标以及不同时间和地域古人类选择利用植物种类差异等因素相关。本研究为深入了解姜家梁遗址及华北平原北部地区植物利用情况及粟类植物的驯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马志坤 郇秀佳 马永超 李珺 杨晓燕关键词:农业起源 旱作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