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亦旭
- 作品数:13 被引量:97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针刺对Ⅳ型变态反应豚鼠模型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研究针刺对Ⅳ型变态反应豚鼠模型T辅助-1型/T辅助-2型(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应用二硝基氯苯(DNCB)外用激发豚鼠Ⅳ型变态反应模型.进行针刺治疗,观察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浓度变化。结果: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空白组、针刺组均较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空白组较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也较低,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γ-干扰素(IFN-γ)、IL-10水平空白组、针刺组均较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IL- 10的水平空白组最低,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FN-γ/IL-10的值、CGRP浓度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模型组的CGRP浓度显著低于造模前,在经过针刺治疗后浓度显著升高。结论:针刺对Ⅳ型变态反应豚鼠模型有显著的抗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 谢长才许能贵杜亦旭罗燕孙健
- 关键词:针刺疗法TH1/TH2细胞因子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皮层缺血灶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7
- 2009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层缺血灶周围区不同时间段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变化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电针治疗脑缺血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9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1h、1d、3d、7d和21d5个时间段小组,每小组6只。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取"百会""大椎"穴,留针30min,每天治疗1次。分别于治疗1h、1d、3d、7d和21d后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段各组大鼠脑皮层缺血灶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活性反应的变化。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肿胀、增多,电针组的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程度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和电针组GFAP的平均荧光强度在1h时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3、7、21d时,模型组和电针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尤其是在7d时表达最强;而电针组在各时段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电针可减轻缺血引起的星形胶质细胞结构性损伤,下调胶质细胞内GFAP的过度表达。电针改善脑缺血的作用可能与其干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有关。
- 罗燕许能贵易玮杜亦旭
- 关键词:脑缺血电针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智能模拟技术的研究
- 该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软件部分以及临床部分.软件部分针对[坐骨神经痛]医理设计及系统设计尤其医理设计方面进行研究,对理论结构体系、医理设计方法及步骤、系统设计的主要策略等方面进行叙述.临床设计部分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坐...
- 杜亦旭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坐骨神经痛椎间盘脱出软件设计针灸疗法
- 针刺对大鼠实验性胰岛素抵抗的调整作用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观察针刺对大鼠实验性胰岛素抵抗的调整作用以及饮食因素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针刺1组、针刺2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方法复制胰岛素抵抗模型;造模成功后,空白对照组继续以普通饲料喂养;模型1组继续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饲养;模型2组改为普通饲料喂养;针刺1组继续以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2周,同时给予针刺治疗,1次/d;针刺2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2周,同时给予针刺治疗,1次/d。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空腹血糖(FPG)、血浆胰岛素(IN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清C肽(C-P)及胰岛素/C肽(INS/C-P)的变化。【结果】模型1组大鼠的FPG、INS、C-P和INS/C-P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而ISI则降低(均P<0.01);模型2组、针刺1组和针刺2组大鼠的FPG、INS、C-P和INS/C-P均下降,而ISI则上升(与模型组比较,均P<0.01);其中针刺2组INS下降和ISI升高的效应较模型2组和针刺1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逆转效应,合理饮食可以促进这种效应。
- 孙健许能贵易玮杜亦旭
- 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突触数密度、面密度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8年
-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后突触重建的干预作用。【方法】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1 h、1 d、3 d、1周、3周5个时间段进行观察,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百会、大椎穴治疗。每个时间段后分别取材,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区大脑皮层突触的结构、数密度、面密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电针对其影响。【结果】缺血模型组于1 h、1d、3 d时数密度、面密度显著性下降(P<0.001,与同时段假手术组比较),3周时数密度有所升高但仍与假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数密度、面密度于1d时较缺血模型组显著性升高(P<0.01),3d、1周后进一步升高(P<0.001),与假手术组相仿。【结论】电针从早期即可抑制脑缺血后的突触数量、面积的减少,并在恢复过程中促进其尽快地修复。这为电针在不同时间段促进突触重建和脑缺血恢复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 杜亦旭许能贵易玮黄国新蔡通黄真炎吴玲霓
- 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突触界面参数的影响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后突触界面参数的影响。方法:45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1小时组、1天组、3天组、1周组、3周组5个时间段小组。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观察缺血区大脑皮层突触后膜致密物质(PSD)厚度、间隙宽度、界面曲率的变化。结果:PSD厚度缺血组各时间段小组均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电针组各时间段小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电针组各时间段小组,与缺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突触间隙宽度缺血组1小时组、1天组、3天组下降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而1周组、3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突触间隙宽度电针组l小时组下降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1天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周组、3周组反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电针组3天组、1周组、3周组与缺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突触的界面曲率缺血组1小时组、电针组1小时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缺血组1天组、3天组、1周组、3周组均下降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电针组1天组、3天组、1周组、3周组也有下降,但1周组、3周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已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以阻止突触结构的进一步损坏,而在不同的时间段促进突触结构参数的恢复。
- 杜亦旭许能贵易玮孙健蔡通黄真炎吴玲霓
- 关键词:脑缺血突触疾病模型
- 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星形胶质细胞CX43和GLT-1的影响
-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干预作用的机制.
方法:9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1 h、1 d、3 d、1周、3周5个时间段进行观察,采用电凝闭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
- 许能贵杜亦旭黄国新罗燕
- 关键词: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
- 文献传递
- 脑缺血后突触重建与星形胶质细胞相关性及针刺干预作用研究
- 杜亦旭
- 关键词:针刺脑缺血突触可塑性星形胶质细胞
- 文献传递
- 耳针配合加碘盐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疗效分析
- 2005年
- 目的:探讨耳针配合加碘盐治疗青少年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地甲肿)的疗效.方法:选择居住在碘缺乏地区 5 年以上、年龄12~17岁、经触诊法证实为甲状腺肿大Ⅰ度以上的患者75例为观察对象.75例随机分为耳针配合加碘盐治疗组和单纯食用加碘盐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耳针治疗,采用毫针针刺,7 d 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尿碘的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63.64%,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80 7, 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尿碘降低(P<0.05). 结论:缺碘地区在加碘盐食用量相对恒定的情况下,应用耳针治疗地甲肿:可促进已肿大的甲状腺缩小或消退;提高机体对碘的吸收、储存;可促使失调的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弥补单纯食用加碘盐治疗地甲肿的不足.
- 姚小红刘智艳杜亦旭
- 关键词:甲状腺肿大尿碘耳针
-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时间段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灶周围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及星形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脑缺血疾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90只Wistar大鼠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又分为1h、1天、3天、7天和21天5个时间段小组,每小组6只大鼠,采用热凝闭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电针组取“百会”、“大椎”穴,选用疏密波,5~10次/s,电压2—3V,留针30min。每天1次,分别治疗1h、1天、3天、7天和21天后取材。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段各组大鼠脑缺血灶周围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电镜下可见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后肿胀、增多,电针组的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程度较模型组减轻。模型组和电针组GFAP表达在1h时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1天、3天、7天及21天时,模型组和电针组GFAP表达都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尤其是在7天时表达最强,而电针组GFAP表达在各时段均明显低于模型纽(P〈0.05,P〈0.01)。结论: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出现反应性增生活化,电针可减轻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抑制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过度表达,电针治疗脑缺血的机制可能与其干预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有关。
- 罗燕许能贵易玮訾勇杜亦旭
- 关键词:脑缺血电针星形胶质细胞GF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