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文俊

作品数:9 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计量学院计量测试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细颗粒
  • 6篇超细颗粒
  • 5篇数浓度
  • 4篇粒径
  • 4篇粒径分布
  • 4篇颗粒物
  • 3篇细颗粒物
  • 3篇超细颗粒物
  • 2篇排放因子
  • 2篇谱特征
  • 2篇迁移
  • 2篇迁移率
  • 2篇煤燃烧
  • 2篇超细微粒
  • 1篇油烟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排放特征
  • 1篇汽车
  • 1篇汽车排放
  • 1篇燃煤

机构

  • 9篇中国计量学院
  • 1篇杭州职业技术...

作者

  • 9篇孙在
  • 9篇杨文俊
  • 6篇谢小芳
  • 6篇陈秋方
  • 5篇蔡志良
  • 2篇付志民
  • 1篇林建忠
  • 1篇陆叶强
  • 1篇汪晗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
  • 3篇中国计量学院...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煤燃烧超细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数浓度排放特征试验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对煤燃烧排放的超细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进行测量研究,并对单位质量煤粉燃烧产生的超细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煤燃烧超细颗粒物数浓度粒径谱呈对数双峰分布,颗粒几何平均粒径(the geometry mean diameter,GMD)约为23.1 nm.在燃烧阶段,煤燃烧超细颗粒物数浓度随时间呈指数增长,各模态颗粒物数浓度与煤粉量呈线性相关关系,单位质量煤粉燃烧产生的核模态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为(1.50±0.64)×1010个·mg-1,爱根核模态颗粒为(1.18±0.56)×1010个·mg-1,积聚模态颗粒物为(0.19±0.06)×1010个·mg-1,总颗粒物为(2.87±1.09)×1010个·mg-1.在扩散过程中,颗粒粒径随时间呈线性增长,粒径增长速率与煤粉量呈线性相关关系.单位质量煤粉燃烧排放的颗粒粒径平均增长速率为7.5 nm·h-1·mg-1.
孙在谢小芳杨文俊陈秋方蔡志良
关键词:煤燃烧超细颗粒物数浓度排放因子
杭州市春季大气超细颗粒物粒径谱分布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2012年3~5月,采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mobilityparticlesizer,FMPS)对杭州市大气超细颗粒物数浓度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核模态(5.6~20nm)、爱根核模态(20~100nm)、积聚模态(100—560nm)以及总颗粒物(5.6—560nm)日均数浓度值分别为0.84×10-4、1.08×10-4、0.47×10-4和2.38×10-4cm-3.晴天天气下,爱根核模态颗粒物浓度较高,且可观测到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颗粒在早上10:00~11:00开始增加,3~4h后结束,这说明太阳照射强度促进了新粒子形成.在工作日与周末,人为活动因素使各模态颗粒物浓度分布有明显差异.结合天气因素分析可知,风速和风向也直接影响颗粒物浓度;颗粒物浓度与能见度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地区大气能见度的高低受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的颗粒影响较小,与积聚模态颗粒物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谢小芳孙在杨文俊
关键词:数浓度超细颗粒物粒径分布
街道峡谷内细微颗粒物扩散特性的DPM数值模拟被引量:10
2011年
应用离散相模型(DPM)对城市中典型的街道峡谷内细微颗粒污染物浓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湍流模型选择标准k-ε双方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城市风场作用于街谷内导致涡旋流动,进而影响颗粒物的扩散分布.背风侧壁面颗粒物的浓度场呈现明显的"爬墙效应".不同几何结构影响颗粒物的浓度场,递增型街谷模型更有利于颗粒污染物的扩散.
付志民孙在杨文俊谢小芳
关键词:街道峡谷数值模拟细微颗粒物
汽车排放超细微粒数浓度及粒径谱特征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采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结合汽车尾气分析仪对3辆不同型号汽车排放超细颗粒数浓度进行测量,分析了空载情况不同转速下排气管附近超细颗粒数浓度及粒径谱特征.结果表明,在怠速800 r·min-1情况下,汽车排放的颗粒数浓度最低,随着空载转速的增加颗粒数浓度呈增高趋势.尾气颗粒以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为主,峰值粒径集中在10 nm和50 nm.汽车加速过程排放颗粒数浓度有明显的急剧升高过程,在车速稳定后颗粒物浓度趋于稳定.在排气管尾部轴向距离0.4 m范围内颗粒稀释后数浓度衰减迅速,在0.4~1 m范围稀释不明显,均大于背景浓度.空载情况下随发动机转速增加,汽车排放尾气CO、HC和NO浓度呈减少趋势,与颗粒物数浓度排放趋势相反.
陆叶强陈秋方孙在蔡志良杨文俊
关键词:汽车超细颗粒数浓度粒径分布
超细颗粒通过建筑狭缝的传输特性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室外颗粒物通过建筑狭缝进入室内的渗透传输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测量两个实验舱的颗粒数量浓度从而得到颗粒穿透率,控制不同的狭缝尺寸及压差研究其对渗透过程的影响.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趋势基本吻合.实验与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当缝高为1mm,小粒径颗粒穿透率较小,其主导影响因素为布朗扩散运动,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加,穿透率呈增加趋势.缝长越长,压差越小,颗粒穿透率就越小.模拟计算结果显示,缝高越小,颗粒穿透率就越小,其缝高占主导影响因素.当缝高为1mm,粒径大于30nm的颗粒其穿透率接近于1,而当缝高减小到0.25mm时,粒径在300nm附近颗粒穿透率达到最高0.93,随粒径继续增加,颗粒穿透率呈减小趋势,重力沉降开始占主导因素.当缝高变化时,不同粒径颗粒沉降到壁面的主导因素随之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较低浓度一定范围内,颗粒数浓度对穿透率的影响较小.室内外颗粒数浓度I/0比值范围为0.69~0.73,相关系数牙为0.99,其线性相关性显著.狭缝直通道颗粒穿透率明显大于有拐角的通道.
孙在陈秋方蔡志良杨文俊汪晗
关键词:超细颗粒穿透率
厨房油烟超细颗粒排放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3091)对烧菜时产生的超细油烟颗粒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食用油加热阶段产生的颗粒物数量浓度成对数单峰分布,峰值在60-70nm之间。放入菜后测量得到颗粒物数浓度成对数双峰分布,其中青菜产生的颗粒物浓度最高,并且其平均粒径和几何标准差最大,分别为83.84nm和2.62nm;鱼丸产生的颗粒物中位径和几何平均粒径最大,分别为80.6nm和57.98nm,汽车尾气的各个参数普遍比较小。通过对炒、煎和炸三种炒菜方式的测量,得出炸产生的颗粒物浓度最高,炒次之,煎最低,在炒菜过程中翻滚对颗粒物的产生影响最大。
蔡志良孙在陈秋方杨文俊
关键词:厨房油烟超细颗粒
煤燃烧超细微粒粒径谱演变及排放因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对燃煤超细微粒的排放特性进行研究,利用自行搭建的气溶胶实验平台,使用快速粒径谱仪FMPS对燃煤超细颗粒(5.6~560 nm)数量粒径谱进行了测量,同时利用颗粒物动态演变模型,通过最优化算法,得到颗粒沉积损失率和排放率随粒径的分布,并计算了燃煤颗粒的排放因子.结果表明,在颗粒生成的初始阶段,燃煤颗粒数量粒径谱是多分散的复杂谱,初始粒径谱主要由10 nm、30~40 nm及100~200 nm这3个模态组成,其中,10 nm模态颗粒数浓度较高,100~200 nm模态颗粒粒径谱呈对数正态分布,数量中位径CMD均值为16 nm.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数量浓度呈指数规律衰减,CMD先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排放因子的计算结果显示,在室温条件下,燃煤颗粒的排放因子达到(5.54×1012±2.18×1012)个·g-1.
孙在杨文俊谢小芳陈秋方蔡志良
关键词:燃煤超细微粒数浓度排放因子
杭州市大气超细颗粒数浓度谱季节性特征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对杭州市大气超细颗粒进行监测,并对杭州市2011~2012年大气超细颗粒物的数浓度、粒径分布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气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超细颗粒数浓度呈对数双峰分布,季节变化特征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12月值最高,为3.56×104cm-3,10月最低,为2.51×104cm-3.CMD(count medium diameter)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冬>秋>夏,4月最高,为53.51 nm;6月最低,为16.68 nm.气象因素对超细颗粒数浓度有一定影响.
谢小芳孙在付志民杨文俊林建忠
关键词:数浓度超细颗粒物粒径分布
香烟和蚊香超细微粒粒径谱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使用FMPS(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对香烟和蚊香燃烧产生的超细微粒数量粒径谱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香烟烟雾ETS(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和蚊香烟雾在10~500nm范围内呈对数正态单峰分布,香烟颗粒平均粒径(CMD)为118.7nm,蚊香颗粒CMD为80.3nm,两者数量粒径谱有类似的演变规律,但是总浓度衰减率有较大不同,香烟颗粒平均衰减率为0.066 1,蚊香颗粒平均衰减率为0.054 4.衰减率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香烟颗粒各粒径段上颗粒的衰减率均大于蚊香颗粒.同时,在衰减的60min内香烟和蚊香颗粒CMD分别增大了近30%和25%.
杨文俊孙在谢小芳陈秋方
关键词:蚊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