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照
- 作品数:30 被引量:115H指数:8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唑来膦酸影响人鼻咽癌HNE-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体外实验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对鼻咽癌细胞系HNE-1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并探索其相关机制。方法MTT法检测体外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DNA片段化以标记凋亡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ad、Bax及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MTT显示不同浓度唑来膦酸处理组(2.5、5、10、20、40μmol/L)作用24 h,对HNE-1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P>0.05);作用48和72 h均能明显抑制HNE-1细胞增殖(P<0.05);但抑制增殖能力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未呈时效和量效关系(P>0.05)。10~40μmol/L唑来膦酸处理后,48和72 h的早期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升高(P<0.01);TUNEL法染色显示,作用72 h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5);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显示,唑来膦酸下调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Bad、Bax及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 唑来膦酸可以抑制HNE-1细胞增殖,诱导HNE-1细胞凋亡,可能与促进Bad、Bax及Caspase-9的表达并降低Bcl-2的表达有关。
- 王鸿彪林文照林穗玲李绪渊林英城林雯
- 关键词:唑来膦酸凋亡增殖
- 三阴性乳腺癌Angs/Tie-2蛋白表达的意义
- 林文照林英城王鸿彪曾德洪超群陈炯玉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点及CHOP方案治疗结果,探讨DLBCL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CHOP类方案初次化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结合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对生存率进行评估,进一步采用Cox回归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25例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1.3:1,中位年龄49岁,AnilArbor Ⅲ~Ⅳ期患者占52.0%,LDH升高占42.1%,IPI中高危组(3~5分)占22.6%。首发为浅表淋巴结肿大60.0%,结外器官受侵72.8%。中位化疗5个周期,CR38.4%,PR44.8%。中位随访28.2个月,中位生存期(MST)46.5个月,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1.9%和48.9%。单因素分析显示,≤60岁、AtinArbor Ⅰ~Ⅱ、LDH正常、体能评分好(ECOG0~1)、IPI评分低、未侵及骨髓、肝未受侵、接受放疗、无B症状以及缓解者是DLBCL的良好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高(P=0.000)、未行放疗(P=0.045)和未能缓解者(P=0.049)是DLBCL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DLBCL结外侵犯发生率高,IPI评分高、未行放疗和一线治疗未能缓解者预后不良。
- 李蔚冰林英城林雯王鸿彪林文照林穗玲
- 关键词:淋巴瘤大细胞
- 人参皂苷Rg3对人鼻咽癌HNE-1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3(ginsenoside Rg3)对人鼻咽低分化鳞癌HNE-1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处理HNE-1细胞,MTT法检测HNE-1细胞增殖活性;创伤修复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观察HNE-1细胞能否在Matrigel上形成血管网状结构及其特点;体外管道形成抑制试验检测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对HNE-1细胞管道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50、100、200μg/ml)对HNE-1、CRL-2480细胞均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趋势,无时间依赖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参皂苷Rg3(25、50、100、200μg/ml)可以显著降低HNE-1细胞迁移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浓度呈负相关(r=-0.964;P<0.001);HNE-1细胞在Matrigel上培养能形成血管网状样结构;人参皂苷Rg3能抑制HNE-1细胞体外管道形成(P<0.01),其管状结构数量与人参皂苷Rg3浓度呈负相关(r=-0.928;P<0.01)。结论人参皂苷Rg3有一定的抗HNE-1细胞增殖作用;HNE-1细胞具有血管生成拟态;人参皂苷Rg3能够抑制HNE-1细胞的迁移和体外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
- 王鸿彪林英城林雯曾德陈炯玉林文照洪超群
- 关键词:鼻咽癌血管生成拟态人参皂苷RG3
- 唑来膦酸联合紫杉醇不同序贯用药方案对人鼻咽癌HNE1细胞的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OL)联合紫杉醇(TAX)不同序贯方案对人鼻咽癌低分化鳞癌HNE1细胞系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寻找两药联合合适序贯给药方式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ZOL联合TAX不同序贯用药方案对HNE1细胞的增殖抑制,流式细胞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用药方案对HNE1细胞的凋亡影响,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测定各用药方案对HNE1细胞Bcl-2、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和Caspase9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TF法提示实验组均能抑制HNE1细胞增殖(P〈0.05);其中以ZOL序贯TAX组作用最强(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早期细胞凋亡,实验组的早期凋亡率则分别为13.89%±0.69%、11.73%±0.54%、23.97%±0.68%、10.45%±0.16%和8.59%±0.74%,与对照组(2.59%±0.2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UNEL检测细胞凋亡,实验组均能不同程度增加凋亡率(P〈0.05),ZOL序贯TAX组更为明显(P〈0.05)。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表明用药组均下调抑凋亡蛋白Bcl-2和上调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9和Caspase3表达;ZOL序贯TAX组更为明显。结论ZOL能够增强TAX对HNE1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能力,尤以ZOL序贯TAX作用最强;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Bcl-2家族,活化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 黄婉兰李绪渊王鸿彪林雯林文照林穗玲林英城
- 关键词:二膦酸盐类紫杉酚
- 雷莫司琼崩解片防治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观察比较雷莫司琼崩解片与盐酸托烷司琼治疗含顺铂或蒽环类方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5例接受含顺铂或蒽环类方案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AB、BA组。AB组第1周期静脉用盐酸托烷司琼;第2周期以雷莫司琼崩解片口服代替盐酸托烷司琼。BA组第1周期以雷莫司琼崩解片治疗;第2周期静脉用盐酸托烷司琼治疗。结果:可评价疗效的39例患者中,含雷莫司琼崩解片止呕方案和含盐酸托烷司琼止呕方案对急性恶心的有效率分别为89.7%和94.9%,迟发性恶心有效率分别为66.7%-82.1%和79.5%-89.7%。对急性呕吐的有效率分别为89.7%和92.3%,迟发性呕吐分别为87.2%-89.7%和84.6%-89.7%。两组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上意义。两组不良反应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雷莫司琼崩解片与盐酸托烷司琼在控制急性、迟发性恶心呕吐的有效率和毒副反应均相近,高效低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林文照林英城王鸿彪曾德林懿林雯杜彩文
- 关键词:雷莫司琼托烷司琼化学治疗恶心呕吐
-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Ⅱ期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研究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患者不良反应、至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OS).方法 30例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多西他赛6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1h;卡培他滨每天825 mg/m2,分2次口服,第1天至第14天;21d为1个周期,最多不超过6个周期.结果 30例患者接受中位2个周期(2~6个周期)化疗.中位随访时间15.4个月(3.0 ~ 31.5个月).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7例(23.3%),稳定13例(43.3%).中位TTP为3.0个月(95%CI 1.929 ~ 4.071),中位OS为8.3个月(95%CI 6.848 ~ 9.752).严重(3/4级)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10例,贫血5例,血小板减少3例,手足综合征4例和疲乏3例.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对一线治疗失败的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有效,不良反应可接受,可考虑作为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二线化疗方案.
- 林雯王鸿彪林穗玲林文照李绪渊林英城
- 关键词:食管肿瘤多西他赛卡培他滨
- 三阴性乳腺癌组织Angs/Tie-2和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的探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Ang-1、Ang-2和Tie-2及VEGF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MVD的关系,并分析其与TNBC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5例TNBC组织中Ang-1、Ang-2和Tie-2及VEGF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用同样方法检测45例TNBC组织中CD34的表达以评估MVD。结果:TNBC肿瘤组织中Ang-1、Ang-2和Tie-2及VEGF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1.1%(14/45)、57.8%(26/45)、44.4%(20/45)和66.7%(30/45)。Ang-2蛋白表达与Tie-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12,P=0.037),Ang-2蛋白表达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50,P=0.018)。MVD在Ang-2蛋白阳性表达组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t=-9.110,P=0.000);MVD在VEGF蛋白阳性表达组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t=-0.889,P=0.000)。Ang-1、Ang-2、和Tie-2及VEGF蛋白表达与年龄、绝经状态、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均>0.05)。TNBC术后生存时间与Ang-1、Ang-2、Tie-2或VEGF蛋白表达均无关,P>0.05。结论:Ang-2与VEGF蛋白有协同作用,促进TNBC血管形成。Ang-1、Ang-2和Tie-2及VEGF蛋白表达与TNBC临床病理因素和术后生存无相关性,均不能作为TNBC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
- 林文照林英城王鸿彪曾德洪超群魏小龙
- 关键词: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DLBCL患者,均采用CHOP类方案化疗,分析HBsAg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总生存期。结果 120例DLBCL患者中HBsAg阳性41例(34.17%),HBsAg阴性79例(65.83%);HBsAg阳性组中位年龄为43岁,阴性组为55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HBsAg阳性组化疗引起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5.90%,阴性组为25.3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中位生存期为68.50个月,3年生存率为55.20%,其中HBsAg阳性组3年生存率为44.70%,中位生存期为29.80个月;HBsAg阴性组3年生存率为61.00%,中位生存期未达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χ=1.291,P=0.265)。HBsAg阳性DLBCL患者伴与不伴肝功能损害对总生存无显著影响。结论 DLBCL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发病年龄较轻,但在中位生存期、3年生存率和化疗相关肝功能损害方面与非乙型肝炎携带者无显著差异。
- 李蔚冰林英城林雯王鸿彪林文照林穗玲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学治疗
- 转移性肾细胞癌的靶向治疗
- 2014年
- 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转移性肾细胞癌的标准治疗。近年来,肿瘤新生血管通路的众多抑制剂纷纷进入临床研究,部分靶向药物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他信号通路阻断剂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与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通路抑制剂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 王鸿彪李绪渊林文照
- 关键词:肾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