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秀桐

作品数:12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省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调强
  • 6篇旋转调强
  • 6篇剂量学
  • 6篇放疗
  • 3篇适形
  • 3篇肿瘤
  • 2篇乳腺
  • 2篇同步加量
  • 2篇疗法
  • 2篇剂量学比较
  • 2篇放射疗法
  • 1篇调强放疗
  • 1篇调强放射
  • 1篇调强放射治疗
  • 1篇调强计划
  • 1篇多叶准直器
  • 1篇咽肿瘤
  • 1篇照射
  • 1篇治疗肝癌
  • 1篇乳腺癌

机构

  • 11篇山东省肿瘤医...
  • 1篇济南大学
  • 1篇莱芜市人民医...
  • 1篇山东省医学科...
  • 1篇安丘市人民医...

作者

  • 12篇林秀桐
  • 11篇尹勇
  • 10篇刘同海
  • 10篇孙涛
  • 6篇陈进琥
  • 4篇马长升
  • 3篇朱健
  • 2篇卢洁
  • 1篇李建彬
  • 1篇王冬青
  • 1篇徐敏
  • 1篇张桂芳
  • 1篇祝爱峰
  • 1篇范廷勇
  • 1篇白瞳
  • 1篇王传栋
  • 1篇刘波
  • 1篇董晓玲
  • 1篇黄付静
  • 1篇张桂芳

传媒

  • 5篇中华放射医学...
  • 2篇中华放射肿瘤...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2
  • 5篇2010
  • 2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先验知识的宫颈癌调强计划自动优化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通过比较宫颈癌经验引导调强(knowledge-base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K-IMRT)与常规调强(conventional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C-IMRT)在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剂量学差异,探讨基于先验知识的宫颈癌调强计划自动优化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山东省肿瘤医院2014-05-01-2014-09-01宫颈癌术后患者10例,进行CT模拟定位、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勾画,用Eclipse 13.0治疗计划系统基于同一CT图像进行K-IMRT和C-IMRT调强计划设计。在95%体积的PTV达到处方剂量的条件下,比较两种调强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分析靶区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适形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OAR受照剂量和计划时间。结果 K-IMRT计划与C-IMRT计划在靶区受照剂量、HI和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V30、左股骨头V40、右股骨头V20、V30和D50K-IMRT计划明显优于C-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V20、V30和D50,直肠V20、V30和V50及左右股骨头受照剂量均值都低于C-IMRT计划。计划时间K-IMRT明显缩短。结论宫颈癌术后基于先验知识的调强计划自动优化结果可以达到与C-IMRT计划相似的靶区剂量分布,能够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受量,在计划优化应用中是可行的。
黄付静马长升祝爱峰朱健林秀桐尹勇
关键词:宫颈癌
三维适形、逆向调强及旋转调强放疗技术对部分乳腺外照射的剂量学比较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3D-CRT)、逆向调强(IMRT)及旋转调强(V—MAT)3种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择定位影像资料完整的12例保乳术后行EB—PBI患者,每例患者分别设计3D—CRT、IMRT、V—MAT3种治疗计划,比较3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及所需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结果3D-CRT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最差,V—MAT计划的处方剂量靶区覆盖率及靶区剂量均匀性最差。3D-CRT计划中患侧肺K、V10和平均剂量低,而患侧肺‰高;计划间患侧肺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MAT计划中15、20和25Gy剂量包绕的同侧正常乳腺体积少;对于心脏以、平均剂量及最大剂量、对侧肺平均剂量、甲状腺平均和最大剂量.IMRT〉V-MAT〉3DCRT,计划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4~-2.09,P〈0.05)。3D.CRT、IMRT和V—MAT计划所需MU值分别为417.6±34.4、772.8±54.4和631.0±109.0,计划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3、-2.76、-2.93,P〈0.05);V—MAT计划施照时间短。结论对于部分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旋转调强计划在降低患侧靶区外正常乳腺组织受照射剂量和减少治疗时间方面优势比较明显。
孙涛李建彬徐敏刘同海林秀桐张桂芳
关键词:剂量学
射野角度优化在颅脑多发转移瘤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在颅脑多发转移瘤中,不同射野角度对逆向调强放疗计划剂量的影响及射野角度优化的可行性.方法 单纯随机取样法选取11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采用射野角度优化逆向调强计划(BAO组),并与射野角度均分逆向调强计划(BAF组)进行比较,统计分析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靶区剂量分布及机器跳数,分析不同射野角度引起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与BAF组相比,BAO组中左、右眼晶状体最大受照剂量降低了45%、37%(t=-5.707、-4.438,P<0.05);左、右眼球平均受照剂量分别降低了42.6%、44.5%(t=-4.380、-5.638,P<0.05);右侧眼球的最大剂量平均降低32.5%(t=-2.518,P<0.05);右侧视神经的最大剂量降低了23%(t=-3.105,P<0.05);正常脑组织平均受量降低了3%(t=-3.437,P<0.05).两组逆向调强计划的靶区剂量、适形度和均匀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度优化逆向调强计划降低了脑干、视交叉的最大受照剂量和机器跳数,但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野角度优化后的逆向调强计划,可保持与射野角度均分的逆向调强计划相当的靶区剂量,同时降低了部分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对于多发脑转移瘤,射野角度优化的逆向调强计划是可行且有益的.
孙涛林秀桐唐晖尹勇刘同海张桂芳朱健
关键词:调强放疗剂量学
多叶准直器漏散射线在脑部放射治疗中对晶体及眼球受照剂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多叶准直器(MLC)漏散射线在脑转移瘤患者的放射治疗中对晶体及眼球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针对10例脑转移瘤行全脑放疗的患者分别设计两种全脑放疗计划(plan1,plan2)。两种计划的机架角度相同,准直器角度分别为0°(plan1)和45°(plan2)。在处方剂量相同并保证处方剂量线包绕整个脑组织的前提下,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及晶体与眼球的受照剂量。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对每个分析指标做配对t检验,判断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计划均满足临床要求,三维剂量分布基本一致。plan1与plan2相比,10例患者的左侧晶体的最大受照剂量平均分别为3.609和2.604 Gy(t=8.299,P<0.05),右侧晶体的最大受照剂量平均分别为3.522和2.428 Gy(t=7.567,P<0.05),左侧眼球的平均受照剂量平均分别为9.737和8.221 Gy(t=3.244,P<0.05),右侧眼球的平均受照剂量平均分别为8.390和7.148 Gy(t=3.232,P<0.05)。结论:在全脑放疗中,叶片漏散射线对晶体及眼球的受照剂量影响很大,旋转MLC可减少叶片漏散射线,显著降低晶体及眼球的受照剂量。
林秀桐孙涛尹勇刘同海陈进琥
旋转调强技术在脉络膜转移瘤放疗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三维适形(3D-CRT),逆向调强(IMRT)和旋转调强(RapidArc)计划对双眼脉络膜转移瘤的剂量学差别。方法:针对1例双眼脉络膜转移瘤的患者,分别设计三维适形(3D-CRT),逆向调强(IMRT)和旋转...
孙涛尹勇林秀桐刘同海尹勇
旋转调强与固定野调强治疗肝癌的剂量学比较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比较旋转调强(RapidArc)与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在肝癌治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10例肝癌患者的CT数据,分别设计IMRT计划与单弧(RA1)和双弧(RA2)计划,比较设计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量、正常组织受量、机器跳数以及治疗时间.结果 RA1和RA2计划靶区剂量的最大值都低于IMRT(Z=-2.090、-2.666,P<0.05),计划90%的处方剂量的适形指数低于IMRT(Z=-2.805、-2.809,P<0.05);危及器官胃与小肠的V40也比IMRT计划低.但IMRT左肾平均剂量低于RapidArc计划组(Z=-1.988、-2.191,P<0.05);正常组织的V5、V10和V15 IMRT计划低于RapidArc计划组,V20、V25和V30 IMRT计划高于RapidArc计划组.RapidArc计划机器跳数是IMRT计划的40%和46%,治疗时间是IMRT计划30%和40%.结论 两种技术设计的计划剂量分布均能满足临床要求,并且剂量分布基本一致.RapidArc计划的适形指数优于IMRT,危及器官剂量也比IMRT计划略有降低,正常组织的低剂量区RapidArc计划组与IMRT相比有先高后低的趋势,并且机器跳数少,治疗时间短.
马长升尹勇刘同海陈进琥孙涛林秀桐
关键词:旋转调强肝癌剂量学
旋转调强与固定野逆向调强放疗在颅脑多发转移瘤中的剂量学比较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 比较旋转调强(RapidArc)与固定野调强(IMRT)放疗在颅脑多发转移瘤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针对10例多发脑转移瘤患者分别设计3种放疗计划:固定野逆向调强(IMRT),RapidArc单弧旋转调强(RA1),双弧旋转调强(RA2).在保证计划均满足临床要求前提下,分别比较3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及靶区外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机器跳数以及治疗时间,探讨其剂量学差异.结果 3种计划均满足临床要求,在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方面,RA2计划优于IMRT(Z=-2.803、-2.094,P<0.05)和RA1(Z=-2.448、-2.191,P<0.05),RA1计划与IMRT计划差别不大.RA1、RA2计划中的双侧晶体、双侧眼球、脑干的最大剂量均显著低于IMRT(Z=-2.803~-2.191,P<0.05).RA2计划评估的双侧视神经最大剂量均显著低于IMRT(Z=-2.293、-2.701,P<0.05).RA1、RA2计划中的机器跳数相对于IMRT平均分别减少了43%和24%,缩短了治疗时间.结论 单弧和双弧旋转调强计划均可达到或优于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能更好地降低部分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同时可以显著降低机器跳数和治疗实施时间.
林秀桐孙涛王传栋尹勇刘同海陈进琥
关键词:旋转调强剂量学
鼻咽癌旋转调强与固定野调强同步加量计划比较研究被引量:27
2010年
目的 比较旋转调强技术与常规固定野调强技术在鼻咽癌计划中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10例同步加量放疗鼻咽癌患者,通过瓦里安Eclipse 8.6计划系统分别制定旋转调强放疗(IMAT)计划和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计划,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两种计划的靶区(PTV、PTV1、PTV2)及危及器官剂量参数、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T).结果 IMAT和IMRT计划的PTV、PTV1、PTV2适形指数均不同,分别为0.71和0.75(Z=-2.32,P<0.05)、0.54和0.59(Z=-2.56,P<0.05)、0.71和0.78(Z=-2.52,P<0.05);均匀指数均相似,分别为10.5和11.2(Z=-0.84,P>0.05)、13.1和17.1(Z=-1.68,P>0.05)、14.1和13.3(Z=-1.01,P>0.05).IMAT和IMRT计划的脑干平均剂量相似,分别为(3512.8±406.2)cGy和(3384.3±361.3)cGy(Z=-1.82,P>0.05),最大剂量也相似,分别为(5528.1±192.9)cGy和(5727.5±356.3)cGy(Z=-1.12,P>0.05);脊髓最大剂量不同,分别为(4186.1±8 8.7)cGy和(4390.2±74.9)cGy(Z=-2.38,P<0.05).两种计划中双侧腮腺平均剂量、腮腺33%体积受照剂量(D33)、D50、D60均相似(P值均>0.05),正常组织[定义为全身(body)减去PTV,即B-P]受照500 cGy体积占总B-P体积百分比(V5)、V10均也相似(P值均>0.05),但V15、V20、V25、V30、V35、V40、V45、V50均不同(P值均<0.05).两种计划的MU不同,MUIMRT=1308±213,MUIMAT=606±96(Z=-2.52,P<0.05).结论 IMAT计划靶区剂量覆盖与IMRT计划相当,适形度好于IMRT计划;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相当,B-P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可减少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
刘同海尹勇陈进琥马长升范廷勇孙涛林秀桐
关键词:剂量学
颈段食管癌固定野调强与旋转调强放疗计划比较研究被引量:29
2010年
目的 通过比较颈段食管癌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与旋转调强放疗(IMAT)计划,分析IMRT与IMAT在剂量学与实际应用方面特点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10例在本院进行IMRT的颈段食管癌患者,针对相同CT图像与靶区制定单弧(IMAT1)、双弧(IMAT2)IMAT计划.使用Eclipse(R) ver 8.6计划系统,6 MV X线.模拟处方剂量为60 Gy分30次,计划要求97%计划靶体积(PTV)(V98)达98%处方剂量,超过110%处方剂量PTV(V110)〈15%.脊髓最大剂量≤45 Gy.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统计PTV相关剂量参数、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肺及心脏剂量体积参数,以及加速器总机器跳数、总治疗时间.用SPSS 13.0软件对3个组计划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算法进行组内分析.结果 3个组PTV的D98、V98及CI,肺的V5、V10、V30、V40、V50及平均肺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TV的D2、V110及HI,肺V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机器跳数比较,IMRT组(1174.8 MU)比IMAT1(709.7 MU)、IMAT2(803.8 MU)组分别减少了39.6%、31.6%(F=39.25,P=0.000).总治疗时间比较,IMRT组(14.9 min)比IMAT1(1.9 min)、IMAT2(2.66 min)组分别减少了87.2%、82.1%(F=45.14,P=0.000).结论 IMAT可以达到与IMRT相似的剂量学要求,IMAT2计划优于IMAT1.IMAT具有较少总MU、总治疗时间优势,并减少了治疗中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及患者不适感.
陈进琥尹勇刘同海董晓玲王冬青孙涛马长升林秀桐
关键词:放射疗法放射疗法旋转调强剂量学
IMRT、VMAT和混合调强技术在颅脑多发转移瘤同步加量放疗中的剂量学研究
林秀桐尹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