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皓

作品数:13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 3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耶稣
  • 4篇耶稣会
  • 4篇气象
  • 4篇基督
  • 4篇基督教
  • 4篇汉学
  • 4篇传教
  • 3篇气象学
  • 3篇明清
  • 3篇基督教传教士
  • 3篇汉学界
  • 2篇耶稣会士
  • 2篇士人
  • 2篇书目
  • 2篇通报
  • 2篇明清之际
  • 2篇教士
  • 2篇汉学研究
  • 2篇《通报》
  • 2篇RECORD...

机构

  • 12篇上海大学

作者

  • 12篇王皓
  • 1篇王皓
  • 1篇陶飞亚

传媒

  • 2篇基督宗教研究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美与时代(美...
  • 1篇思想与文化
  • 1篇国际汉学
  • 1篇全球史评论
  • 1篇海洋史研究
  • 1篇暨南史学
  • 1篇近代中国
  • 1篇海峡人文学刊
  • 1篇2012多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明清之际西洋气象学对中国传统气象观念的冲击刍议
2020年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将亚里士多德学说体系中的气象知识传入中国。作为学术传教的一部分,耶稣会士此举是为了取代中国传统的气象知识与气象观念,从而达到传播信仰的目的。但是总得来说,这些西洋气象知识在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大,传统社会的气象观依然如故。从官方到民间在遇到水旱灾害等情况时的应对举措基本还是传统的求晴祈雨,这反映了中国社会气象观念现代转型的漫长性。
王皓
关键词:耶稣会士气象学祈雨
试论十九世纪后期欧洲汉学界的结构与特征被引量:4
2020年
十九世纪欧洲学院派汉学的发展既借鉴了传教士汉学的传统资源,又顺应了欧洲主流学术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理性化思潮。十九世纪末,以沙畹为代表的以语史学方法研治汉学的近代范式逐渐形成。此时"汉学"和"中国研究"大体是同义词,大概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二者的区分开始逐渐明晰。对十九世纪欧洲汉学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研究场域的中心是在巴黎,这是由于巴黎学派不仅自身实力强大,同时还承担高水平汉学刊物《通报》的编辑,可以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汉学研究成果。中国的"侨居地汉学"构成了场域的边缘。然而中心和边缘之间互相倚赖,前者需要后者所提供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后者则服从前者的话语主导权并寻求前者的学术认可。场域中不同身份的汉学家之间有着密切的人际交往,并且有力地带动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十九世纪欧洲汉学发展的重要形态。
王皓
新耶稣会与法国主流汉学界的互动探析被引量:1
2019年
法国学院派汉学兴起于19世纪初,并在此后逐渐确立了其在欧洲汉学界的领导地位。19世纪末,以《通报》(T’oung pao)的创办为标志,由欧洲学院派汉学家所主导的汉学研究正式形成。在这一框架下,欧洲学院派汉学家和在华西人汉学群体构成了两端,二者分居中心和边缘的地位,并且有着密切互动。19世纪再次来华的新耶稣会虽然失去了旧耶稣会在汉学研究中的领导角色,但仍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基础研究依然深为欧洲主流汉学界所看重。
王皓
关键词:法国汉学《通报》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对中国处境的透视--以《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书目为中心的探讨(1928-1941)
以1928-1941年的《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书评为基本史料,探讨传教士所阅读的论述中国的书籍.以笔者之见,传教士对中国的透视具有如下一些特征:视角多维,视野全面;批判细致而深入;见解有...
王皓
关键词:史料价值
徐家汇观象台与中国社会气象观念的转型——以《申报》为中心(1875—1935)
2020年
现代气象学被引入中国与基督教传教士有密切关联。晚清时期,新教传教士通过著述的形式将现代气象学的学理介绍给中国社会,天主教耶稣会士则建立了徐家汇观象台,从应用层面向中国社会展示了现代气象学的实际功用。本文以《申报》为窗口,检视徐家汇观象台对中国社会气象观念变迁的实际冲击效果,并且分析在气象观念转型过程中牵涉到的诸多复杂因素,包括科学与宗教、知识与习俗、理性与信仰之间的交错和竞争。这种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种具体的、源自西方的现代科学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曲折,以及中国社会观念转型的艰巨和漫长。
王皓
关键词:中国社会气象学《申报》
晚清出洋士人对外国气象台的观察和认知
2023年
1914年,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出版了马德赉(Joseph de Moidrey,1858-1936)编著的《气学通诠》(Manuelélémentaire de météorologie),此书是震旦学院的课本之一。马德赉在这本教材的序言中称:中国至今日风气普开。彼都人士,大抵响慕西学。
王皓
关键词:气学JOSEPH
明清之际士人阶层对西洋气象学的容受刍议
2020年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将亚里士多德学说体系中的气象学传入中国.作为学术传教的一部分,耶稣会士此举是为了取代中国传统的气象观,从而达到传播信仰的目的.当时,有少数中国士人以"格义"的方式将这些西洋气象知识援引到传统的中国学说之中,实现了西学中化.康雍乾时期,随着反教形势的发展,与西教密不可分的西学也受到牵连,士人对西学知识的吸收基本受制于"西学中源"的框架.这种类型的言说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甚至更晚.深入分析有清一代士人阶层对西洋气象知识的容纳、接受、改造乃至批驳,可以反映中西文化在长时段和结构性方面的一些深层次差异,以及在西学冲击下中国知识转型的艰巨和复杂.
王皓
关键词:耶稣会士士人气象学西学中源
明清天主教汉语文献中所署地名小议——从“金台”说起
2023年
在数量众多的明清汉语天主教文献中,涉及地名的出版信息大致包括两类,一是校订者或者付梓者的籍贯,二是刊刻地点。大部分在中国天主教史上较为知名的人物,判断其署地的难度相对不大。然而,一些现象值得留意。有些人物的籍贯署地有多种名称,实则都是同一地方。有些人物的署地与常识相悖,不能依据常识简单断定。有些不同文献的刊刻署地一致,实则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还有些署地,依据已有的信息,似乎难以遽断其具体为何地。对这些地名的判断,应充分利用不同语种、不同来源的相关文献进行互证。深入探讨这种丰富多彩的署地现象,或许可以为理解明清天主教史提供一种细微的认识角度。
王皓
关键词:汉语文献地名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的汉学素养探析——以《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书目为中心的探讨(1928-1941)
2013年
在笔者考察的时期(1928~1941)内,西方的汉学研究正经历着从传教士研究向学院化研究的转向。从范围上来看,传教士所阅读的汉学著作涉及历史、考古、人类学、文学、建筑、戏曲等多个学科。从书评的内容来说,传教士对于这些著作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他们较高的汉学素养应该得到肯定。但和各个研究方向的专家相比,仍相形见绌,而这种特点也是传教士的职业身份所致。
王皓
关键词:基督教传教士汉学研究书目职业身份学院化
传教士话语中的辛亥革命——依据《教务杂志》的考察(1900—1916)
2019年
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在中国生活着数以千计的基督教传教士。他们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的历史事变。虽然他们是外国人,但是由于身在现场,中国社会的变动也常常会影响到他们的安危和命运。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对中国政治特别是社会动荡较为敏感,因而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关注。那么,传教士群体是如何认识这次革命运动的?他们对革命的来龙去脉,对革命中清廷、袁世凯与孙中山的政治博弈及其结果是如何评论的?对革命后的政治走向又有什么样的看法?
陶飞亚王皓
关键词:孙中山基督教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