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恒
- 作品数:6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预制隧道法注射填充:一种安全的注射填充技术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 探讨一种能有效避免血管栓塞并发症的注射填充技术.方法 先用导引钝针在欲填充的部位穿刺出隧道和层次,观察到无明显出血后,再在形成的隧道和层次内注射自体脂肪或者填充材料.结果 本组共335例患者.自体脂肪注射171例,透明质酸注射164例.无一例发生血管栓塞.术后随访1 ~12个月,注射部位形态均获得改善,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预制隧道法注射填充技术安全可靠,可以有效避免血管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 王睿恒杨东运
- 关键词:注射技术
- 眼轮匝肌翻转法在修复下睑板前眼轮匝肌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 2015年
- 下睑板前眼轮匝肌隆起,俗称"卧蚕",被认为是美貌眼、年轻态的特征之一[1],有别于下睑袋.下睑袋是面中部老化的主要表现,其特征为下睑区皮肤、眼轮匝肌、眶隔的老化、松弛下垂及眶隔脂肪的疝出,致成袋状畸形[2-3].下睑袋修复术是临床常见手术,但也存在因不当去除眼轮匝肌造成下睑板前区眼轮匝肌过薄或部分缺损的病例.针对这种情况,临床上有以筋膜移植[4-5]、脂肪或透明质酸钠填充[6-8]等方法予以治疗.但是共同不足是下睑板前区出现静态饱满,缺少与表情相伴随的动态变化.我们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眼轮匝肌翻转法对42例下睑袋修复术后出现下睑板前区眼轮匝肌部分缺损的患者行再次手术,修整眼轮匝肌部分缺损.
- 范元涛王睿恒
- 关键词:眼轮匝肌部分缺损睑板眶隔脂肪
- 肝下阑尾炎1例报道
- 2013年
- 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d”入院。患者于2d前出现中上腹隐痛不适,此后疼痛加重并转移至有下腹,伴发热,无恶心、呕吐。查体:T38.4℃;右下腹麦氏点固定压痛、反跳痛,无腹肌紧张。WBC15.7×10^9/L, N0.91。B超检查示有下腹少量积液。以“急性阑尾炎”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取右下腹麦氏点切口,行阑尾切除术。进入腹腔后吸出淡黄色脓液约50mL,无恶臭。于右髂窝见充气扩张的小肠,表面附有淡黄色脓苔,未见回肓部及阑尾。经反复探查,手术已长达2h,遂决定向上延长腹壁切口,其间再次吸出淡黄色脓液30mL,恶臭,最终于右肝叶下缘找到回肓部及阑尾(图1),见阑尾根部有约0.5cm大穿孔,切除阑尾。病理报告: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阑尾穿孔。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患者痊愈出院。
- 王睿恒张春侠刘冲章来长
- 关键词:转移性右下腹痛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右下腹麦氏点连续硬膜外麻醉腹壁切口阑尾切除术
- 骨保护素基因G1181C多态性与绝经妇女骨密度的Meta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背景:遗传学研究显示骨保护素基因G1181C多态性与绝经妇女骨密度可能存在关系,但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异。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骨保护素基因G1181C(rs2073618)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骨保护素基因rs2073618位点G1181C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观察性研究。以标准化均数差为效应指标,并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标准化均数差。结果与结论:纳入9篇文献,测定椎骨骨密度8 799人,测定股骨颈骨密度9 365人。分析结果显示,携带G等位基因的绝经妇女椎体骨密度比携带C等位基因者低,高加索人群亚组分析显示相同结果。此外,高加索人群的亚组分析显示,携带GG基因型的绝经妇女股骨颈骨密度低于携带GC和CC基因型者。说明骨保护素基因G1181C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存在相关性,G等位基因是发生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子。
- 张浩甘璐郭彦王睿恒
- 关键词:骨质疏松绝经后骨密度等位基因
- 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与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被引量:1
- 2012年
- 背景:巨噬细胞进行抗原吞噬、分泌细胞因子以及迁移,均需囊泡转运,而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家族在囊泡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全面了解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在巨噬细胞免疫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以"snare proteins,macrophages,SNARE蛋白,巨噬细胞"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和维普数据库(2011-11),语言限定为英文或中文。经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方向与本文无关、内容重复性研究。另补充必要的对理解其作用机制有帮助的文献。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27篇文献。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家族是保证囊泡物质定向运输和准确卸载的分子基础,在巨噬细胞抗原吞噬、细胞因子分泌、以及移行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家族为切入点对巨噬细胞免疫活动进行研究是一种合理的策略。
- 王睿恒万瑛
- 关键词:巨噬细胞细胞移行
- 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的影响
- 2012年
- 背景:以角质形成细胞为基础的再上皮化过程是皮肤创面得以顺利修复的关键环节之一。有研究报道在小鼠缺血性创面中microRNA-210负向调控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阻碍创面再上皮化的进行,提示microRNA可能通过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活动,进而参与创面修复过程。目的:全面了解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活动的影响,指导创面愈合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选择,以及为异常创面修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keratinocyte,microRN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2011-05),语言限定为英文。共收集文献59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方向与本文无关、内容重复性研究,共保留12篇文章。对所保留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后,另添加文献30篇以及microRNA数据库2个。结果与结论: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能力具有调控作用,特别在缺血性创面中对再上皮化有阻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仍为体外实验,需要将现有发现向动物模型以及临床研究转化。
- 王睿恒李世荣
-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MICRORNA创面修复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