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鹏 作品数:35 被引量:391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水利工程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建筑科学 更多>>
中国1960—2019年体感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其风险分析 2024年 体感温度(Apparent Temperature,AP)描述了人体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文中基于我国1960—2019年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数据,估算并分析了4个典型气候区(湿润区、过渡区、干旱区和青藏高原)AP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高温风险。结果发现:(1)在空间分布上,AP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平均AP值由湿润区(约为17.0℃)逐渐向干旱区(约为7.0℃)和青藏高原区(约为0.6℃)递减;(2)全国AP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4个典型气候区的上升速率分别为0.29℃/(10 a)、0.27℃/(10 a)、0.15℃/(10 a)和0.13℃/(10 a);(3)气温变化对AP的贡献率最高,约为92.4%,其次是风速及相对湿度,约为5.6%和2.0%;(4)典型气候区的高温风险天数变化呈现空间异质性,湿润区和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陈婷婷 余文君 李艳忠 白鹏 星寅聪 黄曼捷 邵伟关键词:归因分析 风险分析 维护良性水循环的城镇化LID模式: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初步探讨 被引量:149 2016年 海绵城市是低影响开发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重要举措。论文从良性水循环理念的角度,针对城市防洪排涝、面源污染控制以及雨洪资源化利用等三大核心问题,以城市雨洪模拟技术和LID优化技术方法为重点,探讨了支撑海绵城市实施的关键技术方法,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雨洪模型;并以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常德市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研究得出:现状常德城区径流系数在0.33~0.81之间,平均值为0.64;按确保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采用渗、滞和蓄等多种LID消纳各地块径流,城区90%的地块均能达到控制目标,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总面积分别为496.75、1 338.15和613.21 hm2,占各地块面积的3.9%~31.4%之间。污染负荷SS削减率在45.0%~47.7%之间,平均削减率为46.1%。常德城区通过实施LID措施,雨洪径流和污染负荷的输出量将显著降低,基本能够达到控制目标。研究为常德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方法和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刘昌明 张永勇 王中根 王月玲 白鹏关键词:防洪排涝 面源污染 雨洪利用 陕北坡地产流产沙特性及径流模拟 2011年 利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陕北坡地产流产沙的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雨强下,裸地径流总量是草地的1.15倍,是PAM地的1.46倍,是秸秆覆盖的2.64倍。裸地产沙总量是草地的1.3倍,是PAM地的1.5倍,是秸秆覆盖的44.4倍,秸秆覆盖的蓄水保沙效果最为显著;同一下垫面的累积产沙量与累积径流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5以上;根据短历时Philip公式建立的修正降雨产流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其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修正的Philip模型可反映裸地、草地、PAM地的降雨产流特征,计算值与实测值误差在10%以内,满足精度要求,但对于秸秆覆盖地其适用性不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将土壤吸湿率S参数推求方法推广应用于草地以及PAM地,得到的土壤有效传导度与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关系为:草地K=0.90 KS,PAM地K=0.98 KS。该研究成果对于拟定不同黄土坡地的保水保肥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王娟 史文娟 王全九 白鹏 宋孝玉关键词:产流 产沙 下垫面 新安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特征与归因分析 被引量:15 2019年 开展变化环境下新安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归因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湿润区水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利用实测径流、气象资料和遥感植被指数(NDVI)数据,基于布迪克假设框架的弹性系数法,分析了新安江上游降水、潜在蒸散发(ET0)和植被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实测径流序列转折点发生在1999年左右。2000-2015年径流深较1983-1999年下降了281 mm,相对变化率为20.8%,且21世纪初期径流下降尤为显著。(2)2000-2015年下垫面参数n较1983-1999年增加了52.5%,植被变化对径流影响显著增强。径流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且对降水敏感性超过潜在蒸散发。(3)气候变化是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其次为植被变化。气候变化和植被变化分别导致径流深下降了145.37 mm和140.96 mm,贡献率分别为50.77%和49.23%。NDVI在2000年后增加显著(P<0.001),植被变化的水文效应超过了降水和潜在蒸散发,未来长期的植被生态水文效应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黄蓉 张建梅 林依雪 卜添荟 王鑫 王鑫 李艳忠 马燮铫 于志国 白鹏关键词:径流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汾河流域径流减少因素的定量解析 被引量:3 2022年 分析汾河流域1981—2015年气候、植被和人类取用水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年降水和净辐射分别呈不显著(p>0.05)增加和减少趋势,叶面积指数显著(p<0.05)增加,人为取用水量波动增加,实测年径流显著(p<0.05)减少。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和因素去趋势方法定量解析降水、净辐射、温度、叶面积指数以及取用水对汾河年径流减少的贡献。结果表明,取用水的增加是导致汾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温度、叶面积指数和净辐射的变化。在上述4个因素无趋势情景下,实测年平均径流将分别增加27.4%、14.4%,13.7%和2.1%。降水增加缓解了年径流的减少。在年降水无趋势的情景下,实测年平均径流将减少5.3%。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汾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 白鹏 刘小莽关键词:气候变化 径流 归因 中国东南部人口中暑风险暴露度空间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2023年 极端高温事件的频发引发了一系列与热相关的疾病,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其中中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本文利用1990—2019年逐日最高气温、平均湿度和7期人口空间分布网格数据集,分析中国东南部近30年人口中暑风险暴露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量化气候和人口因素对中暑风险暴露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近30年,潜在中暑日数和人口中暑风险暴露度在绝大部分区域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潜在中暑日数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西部和北部、河南中部、江苏中南部等地区;人口中暑风险暴露度显著增加主要分布在上海、浙江北部、安徽中部和广东南部。②气候因素是决定研究区人口中暑风险暴露度变化的主导因素,且贡献呈增加趋势,其次是人口因素,但呈不断减弱趋势。以1990—1999年为基准期,气候因素的贡献从2000—2009年的78.5%,增加到2010—2019年的87.4%,而人口因素在对应时期从7.49%下降到5.23%,气候和人口的复合因素影响最小。③气候因素对人口中暑风险暴露度的贡献在不同子区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华东和华中分别由2000—2009的83.6%和73.9%,增加到2010—2019的92.4%和96.4%;而华南地区则由70.6%下降至61.8%。本研究揭示了中国东南部地区的人口中暑风险暴露度时空演变规律,阐明了不同时期和区域驱动暴露度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将为本区域极端高温事件的识别,以及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黄曼捷 李艳忠 白鹏 于志国 余文君 陈婷婷关键词:高温热浪 归因分析 中国东南部 陕北黄土坡地枣园降雨入渗产流试验与模拟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对陕北榆林黄土坡地枣园的降雨入渗、产流进行试验与模拟研究,为陕北坡地枣园雨水的高效利用提供指导。【方法】在陕北枣园径流小区,利用人工降雨试验,开展不同降雨强度(0.8,1.0,1.3mm/min)和不同初始土壤含水率(0.08,0.15,0.24cm3/cm3)条件下的降雨、入渗产流试验,运用Richards入渗方程结合水量平衡方程对人工降雨的入渗、产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土壤含水率相同条件下,降雨强度越大产流时刻越早,入渗达到稳定的时间越短,累积入渗量和径流量越大;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土壤初始含水率越大,产流越快,平均入渗率越小,趋于稳定入渗的时间越短,累积产流量也越大。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累积入渗量相对误差小于3%,平方根误差小于0.3mm;累积径流量平均误差≤12.5%,平方根误差小于0.4mm。模拟产流起始时刻普遍滞后于实测产流时刻,滞后时间最少为0.8min,最多为2.55min,其原因与坡面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性及降雨的不均匀性有关。【结论】采用Richards入渗方程并结合水量平衡方程模拟黄土坡地径流小区的降雨入渗、产流过程,结果合理可靠,且比较符合实际,但产流起始时间的模拟还需进一步探索。 宋孝玉 白鹏 王娟 史文娟 王全九关键词:黄土坡地 人工降雨 西藏稀缺资料地区洪峰流量推求 被引量:10 2013年 洪峰流量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依据,对水利工程的投资规模和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西藏地区主要水文测站实测洪峰流量(Instantaneous Peak Flow,简称:IPF)资料稀缺,而按水位计算整编的日径流资料(Mean Daily Flow,简称:MDF)相对较多。通过构建实测资料时段的洪峰流量与对应日平均流量间的函数关系,基于长序列的日径流资料估算洪峰流量,延长洪峰流量序列,为设计洪水提供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地区主要水文测站IPF~MDF函数关系稳定,利用这种函数关系由实测MDF推求的IPF误差均在10%以内,且延长后的IPF序列频率分析计算结果更加合理;(2)对于实测MDF序列缺乏的测站,可以通过气象资料驱动HIMS系统水文模块(Hydro 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rm)拓展MDF序列,在此基础上推求IPF序列。基于HIMS系统水文模块对西藏三条典型河流(年楚河、拉萨河和尼洋河)的日径流序列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日径流整体过程与高流量值的模拟效果均良好。进而利用模型延长的MDF序列以及构建的IPF~MDF函数关系拓展了西藏三条典型河流2000年-2010年间的IPF序列。 刘昌明 白鹏 巩同梁 王中根 刘小莽关键词:洪峰流量 植被恢复工程对黄河中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2 2016年 剧烈的人类活动可快速地改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格局,并对地表参量和水文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论文以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Grain for Green Project,GGP)的重点区黄河中游为例,利用5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了区域LUCC的过程与趋势,并探讨了GGP对下垫面地表参量及水文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GGP并未显著地改变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但改变了各土地类型的转换速度和平衡状态。GGP实施前各类型间相互转换频繁,处于动态平衡态势,而GGP实施后以土地类型单向转换为主,处于不平衡态势,以耕地单向转为林草地为主。2)不同子流域间LUCC存在差异。GGP前汾河流域变化速度较其他区域快,呈准平衡状态;工程实施后的前期,河龙区间与渭河流域的净变化率以及总变化率较快,而后期差异不显著,呈不平衡状态。3)GGP显著地改变了下垫面地表参量和水文要素。GGP的实施使得NDVI、LAI和发射率显著增加,而反照率显著下降,以河龙区间尤为显著;径流系数显著下降,而蒸散发系数显著增加,尤以河龙区间表现显著。 李艳忠 刘昌明 刘小莽 梁康 白鹏 冯异星关键词:黄河中游 水文要素 陕北黄土沟壑区降雨入渗产流产沙模型与应用 在陕北黄土坡地枣园人工降雨产流产沙试验基础上,结合Philip入渗模型、坡面运动波模型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建立基于雨强、径流深、坡长、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的次降雨产流产沙模拟模型,并通过人工降雨产流产沙试验验证模型.结... 宋孝玉 白鹏 王娟 史文娟 王全九关键词:水土流失 产流产沙 糙率系数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