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禤彩霞

作品数:34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5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脑梗
  • 12篇脑梗死
  • 12篇梗死
  • 8篇缺血
  • 8篇急性
  • 7篇卒中
  • 6篇血性
  • 6篇脑卒中
  • 5篇血清
  • 5篇急性脑梗死
  • 5篇反应蛋白
  • 5篇出血
  • 4篇蛋白
  • 4篇低分
  • 4篇低分子
  • 4篇低分子肝素
  • 4篇血管
  • 4篇预后
  • 4篇分子
  • 4篇肝素

机构

  • 33篇钦州市第二人...
  • 1篇北京宣武医院

作者

  • 33篇禤彩霞
  • 11篇杨开杰
  • 11篇黄载文
  • 10篇周钦
  • 10篇曹传伟
  • 10篇秦培英
  • 7篇宁世金
  • 4篇郑智婷
  • 4篇黄渊智
  • 3篇罗文意
  • 3篇陈建威
  • 3篇彭富
  • 3篇叶钦清
  • 2篇梁耀武
  • 2篇陈强棠
  • 2篇罗小丹
  • 2篇利春红
  • 2篇陆琼兰
  • 1篇吴小芳
  • 1篇何东明

传媒

  • 4篇临床合理用药
  • 3篇右江民族医学...
  • 3篇右江医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现代医学与健...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医学文选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内科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国际数字医学...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3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联疗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TIA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秦培英禤彩霞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
丁苯酞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疗效及药物经济学评价
2024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疗效及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5月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信封法分为拉莫三嗪组(n=50)与联合治疗组(n=50)。拉莫三嗪组予以拉莫三嗪片,联合治疗组在拉莫三嗪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胶囊,2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访癫痫发作频次、发作持续时间,不良反应,药物经济学。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拉莫三嗪组(98.00%vs.66.00%,χ^(2)=17.344,P<0.001)。治疗1个月后,2组血清IL-6、TNF-α、NSE水平降低,血清SOD水平升高,且联合治疗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拉莫三嗪组(P<0.01)。随访1年,联合治疗组癫痫发作频次少于拉莫三嗪组,发作持续时间短于拉莫三嗪组(P<0.01)。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与拉莫三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8.00%,P=1.000)。联合治疗组成本、成本—效果比高于拉莫三嗪组。结论丁苯酞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脑卒中后癫痫效果优于单一拉莫三嗪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安全性较高。而拉莫三嗪单一治疗费用更低,经济性更佳。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考虑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梁宝毅黄涯韩静蔡为华刘宁毅禤彩霞何东明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丁苯酞拉莫三嗪临床疗效
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含量的变化被引量:5
2011年
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病因,但两者的确切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不确定。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AD和VD患者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最近的生物化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都有脂代谢紊乱与老年期痴呆有密切关系的报道。为探讨VD和AD患者血清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含量的变化及其在VD和AD病理生理中的价值,
曹传伟禤彩霞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
血清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验组)血清CRP水平,并与75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前CRP为(48.03±12.7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43±12.21)mg/L(P<0.05),重型患者其CRP含量在接受治疗14d后明显高于轻型以及中型患者(P<0.05)。结论:血清CRP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禤彩霞曹传伟黄载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预后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查阅文献,综合论点。结果我国人群中脑卒中患者以缺血性为主,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根据不同的药理机制与脑卒中的一、二级预防有着紧密的联系,结论两者在缺血性脑卒患者中联合使用取得了比单一使用更好的疗效,本文就该种疗法的应用进行综述。
禤彩霞曹传伟黄载文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药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2012年
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策略、方法、术中风险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28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采用血管内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及术后随访。结果 28例患者中,根据病变的Mori分型选择合理术式,18例行球囊扩张术,10例行支架置入术。平均狭窄率由86%降至15%;无不良事件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28例TIA症状消失,球扩组中1例于3个月后、另1例于6个月后TCD复查提示发生再狭窄,无相关临床症状。结论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可行、有效的,同时都有难以避免的并发症。临床中应注重积累经验,综合客观评价病变血管情况,选择合理的介入治疗方法,才能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并尽可能降低治疗风险.
禤彩霞朱凤水李慎茂缪中荣焦力群凌锋王金龙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血管成形术球囊
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塞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进展型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36例行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治疗组)治疗过程中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副作用,并与36例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1.66%)明显高于对照组(61.12%),χ2=9.32,P<0.01;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塞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禤彩霞黄载文
关键词:抗凝药低分子肝素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阿托伐他汀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水平,脑循环动力学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NFDS、mRS、血液流变学水平、R、Zc、Wv、DR及C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和同期对照组(均P<0.05)。ADL、Vmean及Qmean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和同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且用药安全。
禤彩霞曹传伟杨开杰
关键词:脑卒中阿托伐他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血流动力学预后
丙戊酸钠联合卡马西平对额叶癫痫患者脑损伤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联合卡马西平对额叶癫痫患者脑损伤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78例额叶癫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9例)及参照组(39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卡马西平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丙戊酸钠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癫痫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检测治疗前后ERPP300潜伏期和波幅。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好转率为97.44%,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6.9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癫痫持续时间显著缩短,且观察组显著短于参照组,两组患者发作频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参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波幅较治疗前及参照组显著升高,潜伏期较治疗前及参照组显著缩短(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额叶癫痫能够提高病情控制效果,有效减轻对患者脑部组织损伤,且安全性良好。
刘廷智禤彩霞
关键词:卡马西平丙戊酸钠额叶癫痫脑损伤
适量华法林在预防不同年龄段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华法林在预防不同年龄段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360例,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每组180例。两组又分别随机分为常规抗凝强度华法林1组、低抗凝强度华法林2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组每日服华法林1次,华法林1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为2.2~3.0,2组INR为1.5~2.1,对照组每日给予阿司匹林100mg。各组均随访2年。全程观察各组缺血性脑卒中、出血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老年组华法林1组及2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对照组(P〈0.05),但1组出血发生率较其他两组高(P〈0.05);2中青年组华法林1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2组及对照组(P〈0.05),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组华法林1组及2组组间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1组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INR达标后1个月复查凝血功能,与治疗前比较,两个年龄组患者华法林1组及2组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抗凝强度华法林能有效减少中青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血栓事件发生,相对安全;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可能更适合应用低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血栓事件发生。
秦培英禤彩霞周钦
关键词:华法林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