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焘
- 作品数:19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美术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 对艺术评论的期望
- 2001年
- 不少人以为,当下的美术批评,缺乏严肃的批评家的守望,似乎谁都可以挤进来,在那儿”卡拉OK”一把。由于缺乏学理的支撑,加上批评的新闻炒作倾向加剧,于是,美术批评只剩下热闹,众声喧哗中的批评家不时转换着角色,一会儿是“筹展人”,一会儿是“学术主持人”,转身又成了“艺术总监”。他们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充当着“裁判”,在那儿意气风发地“指点”创作。或许太多的喧嚣,反而使画家觉得“五音令人耳聋”,画家甚至发出“理论该为画家减负了”的感叹。虽然画家把自己的负担都归为“批评惹的祸”有失公允。但对批评来说,让画家对批评皱眉,显然不是批评的目的。对于美术批评,画家看来意见不少,于是,我们想听听画家真实的想法。请一些画家拿起笔来做一回批评家,批评一下“美术批评”。但不少画家对于我们的提议,先是盛赞“点子很好“,然后又婉言说自己不长于写文章。其实,不少画家担心的是自己去批评那些长于文字的批评家,弄不好是自讨苦吃,何况,自己与批评家还要打交道呢。想说的话还是随着口水咽回到肚子里比较安全,“祸从口出”嘛。但还好有些画家接了这个“烫手山芋”,不然,这个选题就有点尴尬了。虽然刊登在这里的画家文章大多是婉转地点到为止,但其中一些见地还是耐人寻味的。当然,奢望这温柔的“一击?
- 童中焘
- 关键词:美术批评艺术评论中国画艺术创造
- 我看中国画被引量:2
- 2011年
- 中国画融情理、物理于画理,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
“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一中华民族的文明认知,也是人类终极的人文关怀。保持和发扬此一精神,与时消长,应是我们的责任。时处多元情境,一个中国画画家,
- 童中焘
- 关键词:中国画中华民族人文关怀道中庸画理画家
- 清静淡远 神游天真——《顾坤伯中国画集》序
- 2016年
- 山水画到了晚清.甜熟柔靡,空虚无具。及20世纪,画学复兴,名家辈出.黄宾虹卓然大家,骎骎入于大家者数人,鲜为人知的顾坤伯先生是决不能逃焉者的。
- 童中焘
- 关键词:画学
- 理解文化的高妙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专访童中焘
- 2021年
- 中国画学是一个完满的体系,其主要是关于绘画的学问,包括绘画作品和技法、美学思想、画史画论等,同时也是一种看待艺术、理解生活和世界的方式,关涉着中国人的心灵塑造和精神追求。童中焘先生多年来从事山水画创作,在中国画论和美学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同时在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开拓上具有重要影响。《美术观察》杂志特约童先生与我们畅谈中国绘画及中国画学的相关问题,他基于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理论探索,不仅为我们带来关于中国画学方面的真切感受和理解,也对中国绘画及国画教育的现代发展历程进行了回溯。
- 王犁童中焘
- 关键词:中国画学国画创作笔法墨法
- 论中国画的基点与高度 兼谈中西绘画的若干区别
- 1996年
- 中西绘画,自有文字后,有同有异,而基本上属于两个系统。它们的差异,也反映在各自的艺术概念中。西方的一些概念,经过翻译(包括日文转译),一样的汉字,涵义常有很大的不同。例如“质感”这个词,现在不少谈中国画的文章,常有“表现出某种质感”这样赞美性说法。“质感”是西画的概念,指对对象的表现力度,内容是指质地——物质属性的。中国文化讲“质”。
- 童中焘
- 关键词:中西绘画中国画家艺术概念西方绘画师造化
- 童中焘作品
- 2019年
- 清布颜图说,山水不出笔墨情景。情景者境界。境能夺人,而笔能夺境;画无境界,不可以畅观者之怀;笔墨庸弱,则不足供高雅之赏鉴。山水以'笔境兼奇'为上。我追求'笔境兼夺',而乏于才、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孔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惟不断努力,无愧于己而也已。——童中焘.
- 童中焘
- 关键词:情景境界山水笔墨图说
- 潘天寿艺术的高度
- 2017年
-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寿者,又号朽居士、懒道人、雷婆头峰寿者等。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教授。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等。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丛谈》《听天阁诗存》等。
- 童中焘
- 关键词:中国绘画史上海美专用墨
- 潘天寿艺术的高度
- 2017年
- 在近现代中国画发展的历史上,潘天寿先生以“强其骨”“一味霸悍”的雄强气概,独辟蹊径,刚健为宗,立奇达和,以“不入时”的抗争,铸就了一种使人惊动的大力和大和谐,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 童中焘
- 关键词:艺术成就现代中国画
- 中国书画用笔四要辨析被引量:1
- 2008年
- “一画”,作为中国书画的基础笔法,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价值。由之形成的点画的好丑高下,前人论之已详,而从欣赏、评析的角度去看,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力、重、厚、变。
- 童中焘
- 关键词:中国书画用笔审美价值民族传统笔法点画
- 纪念画家黄君璧先生被引量:1
- 1998年
- 黄君璧先生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立艺专”的兼职教授,我作为中国美院中国画系的一名教师、一个后学,参加黄君璧百年诞辰纪念活动,是十分荣幸和高兴的事。 黄君璧是一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他的成就,论者言之详焉。我拜读黄君璧的画作,仔细看他的画集和有关著作——主要是山水画和他的一生经历,认为有两点是很突出的:
- 童中焘
- 关键词:画家艺术教育中和之美刘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