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
-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模式探讨
- 2013年
-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急性创伤患者486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52例,设为对照组。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3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途中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转运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急性创伤患者院内转运常见危险因素各类管道脱落或堵塞、窒息、血压骤降或休克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院内转运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休克、窒息等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科室不满意度如沟通失效等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进后的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急性创伤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 罗艳魏薇萍
- 关键词:急性创伤患者院内转运
- 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调查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进入抢救室的15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调查问卷,将患者分为安全转运组和非安全转运组,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安全转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患者中83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出现明显改变或其他危害病情的意外情况,非安全转运率为55.33%。在影响安全转运的各因素中,颈托固定、氧气供给、静脉输液、使用约束带、机械通气及GCS昏迷评分6个因素与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在院内能否安全转运呈显著相关。结论使用颈托固定、给于恰当的氧气供给、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使用约束带、不需进行机械通气及GCS昏迷评分高的颅脑外伤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更安全。
- 罗艳魏薇萍
- 关键词:颅脑外伤院内转运安全转运
- 急性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模式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从急诊科转送至病房或检查的急性创伤患者486例。其中2008年10月~2009年10月采取传统转送方式252例,设为对照组。2009年11月~2010年11月采取改进转运方式23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间途中意外发生率、科室满意率、转运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急性创伤患者院内转运常见危险因素各类管道脱落或堵塞、窒息、血压骤降或休克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院内转运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休克、窒息等的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科室不满意度如沟通失效等出现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进后的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急性创伤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 罗艳魏薇萍
- 关键词:急性创伤院内转运回顾性分析
- 上海某三甲医院职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和决策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评估医院职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1年6月对上海市某医院的全体在职在岗的管理及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医院职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表》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职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04名医务人员中男性143名,女性161名,年龄最小20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35.87±4.21)岁,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51.97%,中高级职称占34.87%,90.13%参加过救援实践。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级别预警、法定上报时限及部门知晓率较高(93.75%、90.13%、92.11%)。医务人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总分为(28.47±4.64)分,得分率为76.95%,其中传染病爆发应急技能得分率最高(86.25%),其次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知识(80.25%),自然灾害应急技能得分率为74.9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认知得分率相对偏低(71.20%)。工作年限每增加5年(β’=0.319)、职称越高(β’=0.178)、参加救援实践(β’=0.411)、管理者(β’=0.301)的突发公共卫生应对能力得分越高(均P<0.05)。结论上海市某三甲医院职工具备较好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医务人员的应急能力水平主要受到工作年限、职称、参与救援实践的影响。
- 罗艳魏薇萍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