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桂武
- 作品数:69 被引量:1,058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初议防疫-减灾综合体制
- 2004年
- 危害生命健康的自然灾害和疫病的发生,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而根本上是由地球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社会圈等诸圈层的运动、变异和相互影响造成的。自然灾害和疫病各自具有独特的属性与表象特征,然而总体来看,无论是在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上,还是在灾因、病因上,两者又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因此应以系统整体观为指导,研究自然灾害与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建立以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各种致灾因素和推动防疫减灾系统工程为基础的社会防疫-减灾综合体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防疫与减灾要协调并进。
- 高庆华刘惠敏苏桂武
- 关键词:自然灾害疫病环境保护
- 基于问卷调查的四川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分区评价被引量:17
- 2012年
- 基于前期对四川省德阳市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特点与规律的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构建了以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为核心评价参数的县市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将该评价模型应用于四川省,实现了对四川省社会民众地震灾害响应能力大小的分县市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四川省东部县市民众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比西部县市民众大,省会成都市周围的区、县(市)居民的地震灾害响应能力普遍较强,西部三个自治州民众的响应能力普遍较差,其中,成都市青羊区民众的响应能力最强,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民众的能力最弱,全省呈现出以成都市各区县(市)为中心向周围地区递减的总体趋势。
- 李曼邓砚苏桂武
- 关键词:问卷调查社会民众
- 华北地区500年来旱涝区域分异演变的研究被引量:22
- 1999年
- 本文用研究区1470~1985年的旱涝等级资料,讨论了该地区500年来旱涝区域分异变化的阶段性,恢复了各阶段的旱涝分布和旱涝区域分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旱涝区域分异的变化可分成4个区域分界格局相对多变和3个相对稳定交替出现的阶段。500年来的旱涝变化与温度变化对比发现,较寒冷期,研究区的旱涝区域分异格局较稳定、旱涝分布的东西差异显著;较温暖期,旱涝区域分异格局的变动较频繁、旱涝分布各有特点且均无明显的东西差异;在小冰期最寒冷阶段,旱涝区域分异格局的变动最频繁且区域差异性最大、旱涝分布的南北差异明显。
- 苏桂武
- 关键词:旱灾全球变化
- 中国地震灾害费率和风险管理研究
- 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是减轻地震灾害,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科学系统方法为全面合理地处置风险提供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可能解决方案,它对各种控制措施进行了综合利用,从而使我们在整体上...
- 李志强刘惠敏苏桂武
- 关键词:地震灾害地震保险
- 文献传递
- 新疆地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区域差异初探被引量:6
- 2016年
- 从新疆地区地震活动性、灾害背景及区域协同联动应急模式出发,在遵循科学性、系统优化和可操作性及区域特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县级行政单元的地震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继而建立了基于基础设施条件、基础人力物力财力、(县级)专项能力和专项经验及基础环境背景4个一类指标集的县(市)绝对地震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新疆地区4类人员问卷调查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样本支持条件下各指标的权重及结果,将其应用在新疆地区县(市)地震应急能力等级划分中。结果表明,地震应急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的产生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是相适应的,安居富民工程对提升区域地震应急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少数民族聚集区应急能力有待加强,寒旱、高海拔地区等特殊地理因素影响不可忽视。
- 刘军苏桂武孙甲宁宋立军邓砚齐文华谭明
- 关键词:指标体系
- 云南普洱地区中学生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点的初步研究--以2007宁洱6.4级地震灾害为例被引量:35
- 2009年
- 2007年云南宁洱6.4级地震发生4个月后,以该次地震不同烈度区内的4所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当地中学生在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方面的一些特点,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年级越高的学生对地震灾害知识的掌握情况越好。地震烈度越高的地区,学生目前对地震灾害知识的认知程度越高,对问卷中震时和震后表现的回答越积极、合理。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和响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只在灾时自救互救行为方面较为明显。学生的认知程度与其响应行为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即认知程度好则响应行为更加积极、合理。媒体和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当地学生认知地震灾害及学习基本减灾技能的两大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加强对该地区中学生进行针对性减灾教育的建议。
- 王若嘉苏桂武张书维龚强吴琼陈征山
- 关键词:地震灾害中学生宁洱地震
-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被引量:8
- 2011年
-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救援与重建难度的特点是:地震震中与居民点间的叠加效应和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明显,灾害严重,灾区广大,重灾区集中;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救灾难度大;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破坏严重;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生命线震害的连带影响大;城镇人口建筑密集,缺乏避难场地;民众受教育水平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防震减灾知识匮乏,影响救灾效率。利于减轻灾害影响和利于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的特点主要是:民众自有帐篷多且游牧民族习惯于帐篷生活,便于安置,并能很快适应;宗教氛围浓郁,当地僧侣和寺院在抗震救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宗教信仰在精神层面的影响将更加持久、深远。初步归纳总结了减轻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灾害的部分经验与启示。
- 齐文华苏桂武魏本勇达杰尕松拉达才旦卓玛
- 关键词:玉树MS7.1地震震害特点
- 青海玉树M_S7.1地震两个典型地点的地表破裂特征被引量:19
- 2010年
-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在甘达村西主要表现为张剪切破裂呈雁列状展布,在不连续的岩桥区分布了挤压鼓包,地表破裂带主要集中在古地震坳槽中,通过测量一个错断的围墙得到该点的位错量为1.4m;2)在果庆益荣松多,山前坡积物中展布的破裂带由斜列距约30m的次级破裂右阶斜列组成,而次级破裂则由一系列斜列距3~5m的单条破裂右阶斜列组成,单条破裂主要表现为挤压鼓包-张裂缝相间排列与裂缝带等2种破裂样式,在河谷中则表现为挤压垄脊和陷落塘,实测栅栏位错量为1.3m;3)破裂整体为左旋走滑性质,未见明显垂直错动分量,破裂样式为典型的走滑破裂特征,地表破裂带沿先存断错地貌分布,反映晚第四纪活动的甘孜-玉树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该断裂大震活动具有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
- 孙鑫喆徐锡伟陈立春谭锡斌苏桂武王继李智敏张晓清
- 关键词:地表破裂
- 自然灾害风险的分析要素被引量:91
- 2003年
- 灾害风险是由风险源、风险载体和人类社会的防减灾措施等 3方面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不能确切把握且不愿接受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的灾害系统状态。因此 ,用系统学理念来研究灾害风险就需要从灾害风险的成因性要素、影响性要素、描述性要素和评判性要素 4个方面入手逐步地加以系统分析。文章认为 ,风险源及其危险性、风险载体及其脆弱性和人类社会的防减灾措施及其防减灾有效度等 3类要素是灾害风险的成因性要素 ,这些要素首先决定了灾害风险是否存在 ,然后影响灾害风险的类型、特点和大小 ;风险载体的“价值”属性、讨论问题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等 3类要素是灾害风险的影响性要素 ,这些要素虽然不是决定灾害风险是否存在的必要条件 ,但却对灾害风险的形式、特点和大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 ,从发生学角度 ,在理论上对灾害风险的完整描述应是以上述这 6类要素为变量的某种 6维多变量函数 ;但在具体工作中 ,一般用类型、特点和大小等来刻画灾害风险即可满足实际的风险管理需要。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灾害风险的评判性要素—灾害风险的评判标准 ,认为灾害风险的评判标准是正确评价风险和制定对策以便合理调控风险的基本参照。
- 苏桂武高庆华
-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风险分析
- 基于SVG的灾害信息系统研究被引量:6
- 2003年
- 灾害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的组合进行因特网上的发布和综合研究已经成为灾害研究的一种趋势。SVG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因特网矢量图形标准 ,对降低灾害研究信息发布的成本、减低网络压力、提高信息交换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文中以一个灾害发布网站为实例对其实用性和未来前景进行了探讨 ,在实践上发现 ,当前的浏览器由于还没有实现对SVG技术的内置支持 ,对使用的方便性有一些影响 ,但对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降低webGIS的制作难度 ,提供更加集成化的网站等有诸多优点。基于SVG结构的自然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我们以往的灾害信息系统负载过重、数据交换困难、系统更新慢、系统的使用者多为专业人员等诸多缺点 ,使我们可以在全国甚至更大范围内宣传减灾、救灾 ,实施灾害管理 ,是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 李志强聂高众苏桂武
- 关键词:灾害信息系统SVG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