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健
- 作品数:66 被引量:21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深低温停循环下幼猪脑皮质HIF-1与NGB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幼猪脑皮质缺氧诱导因子1(HIF-1)与神经珠蛋白(NGB)的表达变化。方法:五指山猪共15头随机分成体外循环组(CPB组)、深低温停循环组(DHCA组)与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顺行脑灌注组(SACP组)。建立体外循环后,DHCA组降温至18℃后停循环40 min,SACP组停循环后经无名动脉顺行脑灌注40 min。复灌180 min后取脑皮质组织行HE染色镜检,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HIF-1α、NGB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与DHCA组相比SACP组脑组织损伤显著减轻。复灌180min后DHCA组及SACP组脑皮质中HIF-1α的蛋白及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CPB组(P<0.05),同时SACP组动物脑组织HIF-1α的蛋白及mRNA水平显著高于DHCA组(P<0.05)。复灌180 min后DHCA组及SACP组脑皮质中NGB的蛋白及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CPB组(P<0.05),同时SACP组动物脑组织NGB的蛋白及mRNA水平显著高于DHCA组(P<0.05)。结论:HIF-1与NGB的表达上调参与了脑组织对DHCA脑损伤的反应机制,并可能是SACP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梁孟亚唐志贤陈光献荣健戴刚吴钟凯
- 关键词: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顺行脑灌注缺氧诱导因子1
- B超引导定位和体表定位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对比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对比分析B超引导定位和体表定位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方法将60例需行颈内静脉置管的婴幼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应用体表定位法行中心静脉置管,B组用B超引导定位行中心静脉置管。结果与A组相比,B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15.3±6.7s vs 33.6±8.2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7%vs 83%)、置管成功率(97%vs 87%)均高于A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穿入动脉低于A组(3%vs 1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超引导定位可提高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荣健叶升吴静波
- 关键词:B超静脉穿刺婴幼儿
- 微创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配合
- 声明 本次讨论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微创心脏手术方式多样 讨论 1)微创心脏手术中如何保障充分的静脉引流?选择大小合适的静脉插管 多处静脉插管 静脉插管到心脏或靠近心脏的大静脉内 辅助静脉引流技术 不同手术的插管 动脉插管...
- 张涛邢家林荣健肖娟周成斌
- 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膜钙转运通道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肌在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细胞膜钙转运通道蛋白的mRNA变化对钙超载的作用。方法 1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IR组和对照组。IR组通过结扎(缺血20 min)后松解(再灌注60 min)前降支造成心肌IR,对照组则免除结扎松解前降支。应用生理记录仪连续监测两组大鼠缺血开始前及再灌注60 min后心率、平均动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缺血前及再灌注60 min后两组大鼠血钙及肌钙蛋白T(cTnT)的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再灌注60 min后两组大鼠左心室缺血区和右心室心肌细胞膜钙转运通道蛋白即心肌细胞膜钠钙交换器1(NCX1),L型钙通道(LVDCC)α-1C和胞膜钙转运ATP酶1(PMCA1 )mRNA的表达。结果两组大鼠缺血前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再灌注60 min后,而两组间缺血前和再灌注60 min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血浆Ca2+浓度在缺血前与再灌注60 min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间点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前IR组与对照组血浆cTnT浓度水平相近,缺血60 min后IR组血浆cTnT浓度较对照组升高[(4.29±2.22) μg/L比(1.62±0.60)μg/L,P=0.031];两组血浆cTnT浓度在缺血前与再灌注60 min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CX1,LVDCCα-1C和PMCA1的mRNA表达在再灌注60 min后同心室两组间和同组内左右心室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CX1:对照组左心室为50±4,右心室为47±9;IR组左心室为55±6,右心室为53±11;LVDCCα-1C:对照组左心室为33±7,右心室为30±7;IR组左心室为28±3,右心室为37±5;PMCA1,对照组左心室为70±10,右心室为53±11;IR组左心室为66±12,右心室为78±8;均P>0.05)。结论 大鼠在体心肌缺血20 min再灌注60 min后,NCX1、LVDCCα-1C和PMCA1的mRNA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改变,提示钙超载并非由细胞膜钙转运通道
- 黄邵洪荣健刘子由刘海吴钟凯
-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心肌细胞膜信使
- 体视学定量法评估氧控制性再灌注对犬体外循环肺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 2011年
- 利用体视学定量法,评估氧控制性再灌注对体外循环肺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的保护作用。14只健康犬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n=7)和氧控制性再灌注组(OCR,n=7)。IR组全程FiO2 80%;OCR组在主动脉开放即刻调整FiO2至40%,随后每5 min依次上调10%,最后达80%,其余时段均维持FiO2 80%。在开胸后即刻(T1)、主动脉开放25 min(T2)、主动脉开放90 min(T3),留取肺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每张切片随机取10个视野,用Image-Pro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试肺泡间隔中性粒细胞(PMN)计数、肺泡间隔面积密度(PASAD)、肺泡腔体积密度和肺实质红细胞体积密度,检测肺组织湿干重比(W/D)。两组肺组织各参数在T1差异无显著性(P>0.05),OCR组肺泡间隔中性粒细胞计数、肺泡间隔面积密度和红细胞体积密度在T2和T3时点较IR组降低(P<0.05),OCR组肺泡腔体积密度在T2和T3时点较IR组明显增大(P<0.05)。OCR组肺组织湿干重比(W/D)在T2和T3时点较IR组明显降低(P<0.05)。采用体视学定量法,提示氧控制性再灌注对体外循环肺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荣健叶升梁孟亚刘海陈光献黄伟明吴钟凯
- 关键词:体视学肺保护
- FOLFOX对比paclitaxel/LV5Fu2治疗晚期胃癌的研究
- 2008年
- 目的回顾性比较FOLFOX以及paclitaxel/LV5Fu2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RR)、毒副作用、肿瘤进展时间(TTP)及总生存期(OS),寻找晚期胃癌全身化疗的更佳方案。方法选择1999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32例IV期胃癌患者入组。分为A、B两组,两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资料差异无显著性。A组60例患者使用FOLFOX方案:奥沙利铂85~100 mg/m2,静脉滴注2 h;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注2 h,氟尿嘧啶400 mg/m2,静脉推注10 min;氟尿嘧啶2.6 g/m2,静脉灌注48 h;每2周重复1次,每2次为1个疗程。B组72例患者使用紫杉醇75mg/m2,静脉滴注3 h,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用量和用法同A组。结果132例患者共化疗544周期,均可评价疗效和毒性反应。A组有效率(RR)35.0%,完全缓解率1.67%;B组有效率为41.7%,完全缓解率5.56%。两组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5.0%:41.7%,P>0.05)。A组和B组TTP分别为6.13±1.26月(95%CI,3.65~8.61)和5.92±0.49月(95%CI,4.97~6.87)。A组和B组OS分别为10.67±1.55月(95%CI,7.63~13.71)和10.8±3.07月(95%CI,4.78~16.82)。两组TTP、O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学毒性绝大多数为Ⅰ、Ⅱ度。Ⅲ、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例(8.33%)和8例(11.11%);Ⅲ、IV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例(1.67%)和2例(2.78%);两组血液学毒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血液学毒性多数为Ⅰ、Ⅱ度,主要有恶心、呕吐、口腔炎、腹泻、脱发。A组和B组患者的Ⅰ、Ⅱ度脱发分别为15例(25.00%)和42例(58.33%)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Ⅰ、Ⅱ度周围神经毒性分别为26例(43.33%)和4例(5.55%);Ⅰ、Ⅱ度周围神经毒性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晚期胃癌患者使用PLF或FOLFOX方案均具有一定的疗效,毒副反应相似,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叶升荣健林桐榆肖健黄莹翟林柱
- 关键词:联合化疗FOLFOX方案生存期
- 全麻下妇科开腹围手术期低温及易感因素初探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 探索全麻下妇科开腹手术中患者的体温变化及低温易感因素 ,给麻醉医师提供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方法 5 0例择期开腹行子宫切除术或宫颈癌根治术患者 (ASA分级Ⅰ Ⅲ级 ) ,随机分为保温 (W )组和非保温(NW)组。持续监测鼻咽温度。统计低温发生率及年龄、体表面积、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输注液体总量与温度的关系。结果 年龄、体表面积与围术期温度相关。NW组患者低温发生率为 36 % (9/ 2 5 ) ,其中浅低温发生率为 2 8% (7/ 2 5 ) ,中低温发生率为 8% (2 / 2 5 )。两组失血量、静脉输液量、手术时间与体温变化无明显关联。结论 全麻开腹行妇科手术应全程进行体温监测 ,并且应用充气温控制毯维持正常体温。对于老年患者和体表面积较小患者尤应注意温度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 荣健叶升黄文起窦云凌
- 关键词:全麻围手术期易感因素
- 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外泌体诱导肿瘤特异性调节T细胞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能否捕获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泌体并转化为成熟DC,诱导生成肿瘤特异性调节T细胞,及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作用。方法提纯NSCLC肿瘤标本中的外泌体并验证其有EGFR成分,通过外泌体诱导DC转化为免疫耐受型,观察后者诱导生成的调节T细胞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影响。结果 NSCLC样本中的EGFR阳性率为80%,而对照肺组织仅为2%。与外泌体共培养7 d后,DC呈现IDO表达高于对照组(80.8%±3.2%vs 65.6%±6.4%,P<0.05)。IDO+DC诱导生成调节T细胞亦明显超过对照组(24.1%±5.2%vs 4.2%±2.3%,P<0.01),进而明显抑制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5.4%±0.2%vs 86.7%±9.3%,P<0.01)。结论肿瘤细胞的EGFR能够通过外泌体形式排出细胞外,EGFR+外泌体能够诱导免疫耐受IDO+DC产生,进而诱导调节T细胞生成,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有强大抑制作用。
- 黄邵洪覃杰李昀安军张军航荣健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泌体树突状细胞调节T细胞凋亡
-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前后HMGB_1、CK、CK-MB、LDH、LD_1、AST水平变化的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前后患者血清HMGB1、CK、CK-MB、LDH、LD1、AST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7例体外循环患者手术前后血清HMGB1表达水平,采用临床常规方法检测血清中CK、CKMB、LDH、LD1、AST水平。对体外循环手术前后血清HMGB1表达水平与CK、CK-MB、LDH、LD1、AST的水平进行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手术患者HMGB1、CK、CK-MB、LDH、LD1、AST水平在手术后0.5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均高于手术前(P<0.05);HMGB1、CK、CK-MB、LD1、AST水平在手术后24小时达高峰,LDH水平高峰出现于手术后48小时,其他各指标渐渐下降。体外循环手术阻断时间延长,则HMGB1、CK、CK-MB、LDH、LD1、AST水平升高。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血清中HMGB1表达水平与CK、CK-MB、LDH、AST指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患者血清HMGB1、CK、CK-MB、LDH、LD1、AST水平升高,HMGB1参与了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 马庆荣章海波颜艳飞李智佳李少萍陈凯荣健
-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肌酶
- 体外循环小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fos的表达及对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c-fos蛋白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作为心肌损伤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五指山小型香猪共8头,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n=3)与体外循环组(C组,n=5)。建立小型香猪体外循环动物模型后,假手术组只插管不转机,C组主动脉阻断60 min,复灌180 min,处死动物取材,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TUNNEL法检测心肌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AI),Western blotting检测c-fos在心肌中的表达。结果 C组心肌线粒体评分明显差于S组(2.4±0.45 vs.4.2±0.62,P<0.05)。C组AI明显高于S组(13.11±1.22 vs.1.67±0.19,P<0.05)。C组心肌c-fos表达含量较S组明显上升(7.16±1.11 vs.1.00±0.14,P<0.0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c-fos含量与线粒体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9,P<0.01)。结论 c-fos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作为心肌损伤的预测指标。
- 唐志贤陈光献梁孟亚刘海荣健陈祯戴刚姚尖平吴钟凯
- 关键词:体外循环心肌再灌注损伤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