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景春
- 作品数:92 被引量:137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杜甫与长安文化
- <正>长安作为都城历史在唐以前,时间长达858年之久,若连同此后的唐朝与武周,共有十四个王朝先后在长安建都,时间长达1148年~②。其中西周、秦朝、西汉和唐朝,长安作为首都,都堪为世界都市之首。其久远的历史文化,远播四海...
- 葛景春
- 文献传递
- 盛唐两大布衣山水诗人——李白与孟浩然
- <正>在盛唐诗坛上,有两位终身布衣而喜遨游山水趣味十分相投的诗人,那就是孟浩然和李白。李白与孟浩然交往虽然不多,但他们却有很深厚的交谊。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在江东吴越一带漫游,而孟浩然这时也恰好在吴越游历,二人...
- 葛景春
- 继承与超越——论李白诗风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 <正>地域文化是除了时代精神对诗人影响之外的又一重要因素。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都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的特色。如果说杜甫就是吃唐代黄河流域北方文化的乳汁长大的,那么李白则主要是为唐代长江流域南方文化所哺育成长的,他们各是唐诗北方和...
- 葛景春
- 文献传递
- 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关系研究
- 2012年
- 一个伟大诗人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现象。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人文地理环境、诗人群体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他成长的中原人文和风土的文化环境、诗歌的传统和中原作家群体的崛起,都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河南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区,古都洛阳又是唐代两都之一的东都,是唐代的两大文化中心之一,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所指的中原作家,是指占籍唐代都畿道和河南道及今河南省和周边的作家以及长期生活在河南的外地作家。在《全唐诗》2200多个诗人中,据个人统计,属中原河南籍的有350多人,约占唐代作家总数的六分之一。
- 葛景春
- 关键词:现实主义诗人《全唐诗》人文地理环境诗人群体杜甫
- 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关系研究
- <正>一个伟大诗人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现象。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人文地理环境、诗人群体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他成长的中原人文和风土的文化环境、诗歌的传统和中原作家群体的崛起...
- 葛景春
- 文献传递
- 詹锳先生与二十世纪李白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詹锳先生已去世一年了,但他的名字却与二十世纪的李白研究紧紧地联在一起。詹镆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对唐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在李白研究和《文心雕龙》研究的领域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现就先生的李白研究方面,略陈管见。
- 葛景春
- 关键词:李白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唐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名字
- 李杜与唐代南北文化交流(续)
- 2009年
- 葛景春
- 关键词:北方文化唐代经世致用思想南方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
- 也谈古籍整理的学术规范问题——与郁贤皓先生商榷被引量:1
- 1999年
- 郁贤皓先生在对詹钅英先生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一书的批评中有一些是不实之辞,指责“此书在古籍整理的方式和学术规范上有些问题”。本文针对郁文的不实之辞,实事求是地一一引证詹书,据理进行驳辩。指出詹书无论是在整理古籍的体例上或是在引用他人学术观点的范式上都是一部严格遵循古籍整理学术规范的著作。它既不存在“剽窃”和“抄袭”,据他人成果为己有的问题,也不存在有违犯《著作权法》的侵权行为。恰恰相反,詹书是以《著作权法》为准绳,本着“片善不遗”的精神,尽可能多地为李白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力求全面反映当今李白研究的新成果,方便于人的。它力求有善必录,录必注明,从不掠人之美。本文呼吁学界要有一个良好的学风,遵守学术规范,批评要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莫要个人意气用事,平白地责人以不实之辞。对那些实事求是的批评。
- 葛景春
- 关键词:学术规范学风实事求是
- 郭子仪不曾报恩
- 2001年
- 李白慧眼识郭子仪及郭子仪舍官救李白的故事,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桩佳话。在李白去世之后,流传甚广。李白去世八十二年之后,裴敬所撰的《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又尝有知鉴,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
- 葛景春
- 关键词:翰林学士将军安北都护府新唐书
- 中晚唐人对李白的评价
- <正>一、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抑李扬杜说从李白生前的盛唐时期来说,可以说是李白的天下,到处都是对李白的赞扬之声。故有的诗论家将盛唐时代列为是李白时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到了中唐时期,由于唐代的诗歌主潮——理想主义的浪漫诗...
- 葛景春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