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梦婕

作品数:14 被引量:393H指数:11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氮肥
  • 6篇水稻
  • 4篇生产力
  • 4篇粳稻
  • 4篇产力
  • 3篇高产
  • 3篇超级稻
  • 3篇超级粳稻
  • 2篇氮肥水平
  • 2篇氮素
  • 2篇水稻品种
  • 2篇粳稻产量
  • 2篇机插
  • 2篇肥水
  • 2篇高产高效
  • 2篇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氮利用
  • 1篇氮利用效率

机构

  • 14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江苏省作物栽...

作者

  • 14篇葛梦婕
  • 13篇张洪程
  • 13篇戴其根
  • 12篇许轲
  • 12篇魏海燕
  • 12篇霍中洋
  • 6篇杨雄
  • 6篇马群
  • 4篇郭保卫
  • 4篇王亚江
  • 4篇李敏
  • 3篇朱聪聪
  • 3篇高辉
  • 3篇陈京都
  • 3篇颜希亭
  • 2篇常勇
  • 2篇胡雅杰
  • 2篇李国业
  • 2篇董啸波
  • 2篇龚金龙

传媒

  • 8篇作物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9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优势及形成特征被引量:25
2015年
以长江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种类型(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水稻品种中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水平(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比较研究其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产量构成、关键生育阶段天数、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结果表明:(1)杂交籼稻获得最高生产力对应的施氮量为225.0~262.5 kg hm–2,常规粳稻为300.0 kg hm–2,杂交粳稻和籼粳杂交稻为262.5~300.0 kg hm–2。(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以籼粳杂交稻最高,达12.2(12.0~12.3) t hm–2,较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出6.6%、9.8%和19.6%(两年平均值)。群体颖花量和每穗粒数均以籼粳杂交稻最高,但其每穗粒数年度间波动较大。穗数和结实率以常规粳稻最高。(3)播种至抽穗期天数以杂交粳稻最长,抽穗至成熟期天数则以籼粳杂交稻最长,达60 d左右。全生育期天数呈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两年中日产量以籼粳杂交稻最高。(4)籼粳杂交稻在抽穗、抽穗后20 d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均显著高于另外3种类型品种,且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最高。此外,籼粳杂交稻在拔节至抽穗期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势显著高于另外3种类型品种。较多的每穗粒数、较长的灌浆期天数以及较高的日产量、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期)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是籼粳杂交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原因和基础。
孟天瑶许俊伟邵子彬葛梦婕张洪程魏海燕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郭保卫荆培培
关键词:籼粳杂交稻
机插超级粳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对氮肥的响应被引量:53
2014年
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5个超级粳稻品种为材料,设置0、150、187.5、225、262.5、300、337.5 kg·hm-2等7种施氮水平,研究氮肥用量对超级粳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并比较机插条件下各超级粳稻最高产施氮量与经济最佳施氮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超级粳稻产量均先增加后下降,5个超级稻品种均在300kg·hm-2施氮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达10.33~10.60 t·hm-2.产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较高的群体颖花量,在300 kg·hm-2施氮条件下,各超级粳稻品种的群体颖花量均达到最大值.随氮肥用量的增加,5个超级粳稻品种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均增加,337.5 kg·hm-2氮肥处理比不施氮处理分别高3.3%~4.2%、2.9%~6.0%、4.4%~33.7%和23.8%~44.3%;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均下降,337.5 kg·hm-2氮肥处理比不施氮处理分别低12.4%~389%、10.3%~28.5%和20.3%~29.7%;垩白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垩白率的变化因品种不同略有差异.随氮肥用量的增加,5个超级粳稻品种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下降,而籽粒吸氮量显著增加.根据水稻产量与氮肥用量的效应方程,5个超级稻的理论最高产量为9.99 t·hm-2,对应的施氮量为299 kg·hm-2;如果考虑氮肥的投入成本,则经济最佳施氮量为275.68 kg·hm-2,对应的产量为9.97 t·hm-2.因此,对于现有的超级水稻生产,可根据高产、优质、高效和低投入等不同目标分类进行氮肥的综合管理.
魏海燕王亚江孟天瑶葛梦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关键词:机插超级粳稻氮肥利用率
不同时期施硅对超级稻产量和硅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0
2012年
【目的】明确硅肥施用最佳时期并揭示超级稻硅素高效吸收、利用机理。【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粳型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号和淮稻9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时期施硅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硅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硅素吸收、利用效率相关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施硅显著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生育期硅素积累量、硅素阶段积累量、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肥偏生产力,降低硅素稻谷生产效率,不仅增加了硅素供应量,还能改善土壤的供硅能力,提高土壤有效硅水平,促进水稻对硅素的吸收。随着硅肥施用时期的推迟,产量、穗数、每穗粒数、硅素吸收总量、百公斤籽粒吸硅量、硅素吸收利用率、硅素农学利用率和硅肥偏生产力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硅素稻谷生产效率则先降后升,穗数于有效分蘖期追硅表现最高,其它均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追硅达到最高(低)水平;结实率和千粒重则随着施硅时期的推迟而不断增加,其中抽穗期追硅千粒重达到显著水平;而硅素生理利用率对施硅时期的响应不明显。水稻在各个生育阶段的硅素积累比例,移栽-幼穗分化期为20.69%—29.02%,幼穗分化-抽穗期为47.46%—59.65%,抽穗-成熟期为17.99%—25.52%,幼穗分化-抽穗期>移栽-幼穗分化期>抽穗-成熟期,差异极显著。硅素阶段吸收速率表现的趋势与之一致。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与硅素吸收呈现良好的协同增长性,产量与硅素吸收总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施硅提高幼穗分化-抽穗期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是大穗增产的生理基础。【结论】提高硅素阶段吸收速率和硅素阶段积累量,尤其是幼穗分化-抽穗期,能有效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
龚金龙胡雅杰龙厚元常勇葛梦婕高辉刘艳阳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李德剑沙安勤周有炎罗学超
关键词:超级稻
不同氮利用效率基因型水稻茎秆特性比较被引量:33
2012年
选用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具有代表性的6个粳稻品种,在各基因型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茎秆力学特性、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及其与氮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较之低产类型品种,高产类型品种茎秆基部N1节间变短、N6节间变长,株高有所增加;茎粗、茎壁厚、茎鞘干重均极显著增加;茎鞘的K、Si含量极显著增加,N含量显著降低。由于茎秆物理性状的改善及化学成分的差异导致茎秆综合抗折力明显提高,倒伏指数降低。(2)同为高生产力类型品种,因氮效率的差异茎秆形态生理特征表现不同。较之高产氮中效类型,高产氮高效类型水稻品种茎秆N4、N5节间变长;茎秆粗度略有降低,但茎壁厚增加,表现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加强;茎鞘的K含量无明显变化,但Si含量显著降低,N含量也呈降低趋势。对于高产品种,适当增加N4、N5节间长度以改善叶片配置,适当降低茎粗而提高壁厚和充实度以保证茎秆抗折力和输导能力,适当降低茎鞘Si含量以促进氮素的转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氮肥利用率。
李敏张洪程杨雄葛梦婕马群魏海燕戴其根霍中洋许轲
关键词:水稻高产高效茎秆
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抛栽稻成本低,易操作,高产稳产潜力大,深入研究抛栽稻对我国水稻生产的轻简化栽培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及生态生理特征。稻麦两熟制下,以常规粳稻南粳44和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以洗根手插为对照,从摆栽、点抛和撒抛3种抛栽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的茎蘖动态、LAI、光合势、物质生产等方面的特性,并从株型特征、后期根系活力、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等方面探讨抛栽稻高产形成的生态生理基础。结果表明,甬优8号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的2年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洗根手插)高21.9%、18.3%和13.2%,南粳44分别较对照高18.3%、14.1%和9.87%,两品种产量均为摆栽>点抛>撒抛>洗根手插,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抛栽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但总颖花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较高。抛栽稻较对照,高峰苗数多,成穗率高或与其相当,最终有效穗数足,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高,群体质量较对照更稳健。抛栽稻高产稳产的生态生理基础为:秧苗移栽大田后分蘖早,分蘖叶位多,分蘖性强,分蘖质量高、数量足;抽穗期株高适中,茎鞘粗壮,叶系配置好,通风透光强,物质积累量高,库源协调,产量潜力更高;后期根系发达,叶片衰老慢,光合生产能力强,群体茎鞘物质输出与运转协调,籽粒充实度高。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精确摆栽和点抛生长优势显著高于撒抛,更易于实现高产稳产。
张军张洪程郭保卫葛梦婕周兴涛朱聪聪董啸波陈京都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
关键词:抛栽稻
南方粳型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形成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6
2012年
在大田机插条件下,以南方稻区5个粳型超级稻(南粳44、宁粳1号、宁粳3号、扬粳4038、武粳15)为材料,同生育期常规粳稻武运粳7号为对照,在其他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和337.5kg.hm-2),从中得出各品种在这7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并将其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对5个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构成、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株型以及倒伏性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为10.51(10.30~10.68)t.hm-2,极显著高于对照(9.77~9.82t.hm-2),增产幅度达5.2%~8.7%。与对照相比,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群体穗数多,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42442.11~44873.23×104.hm-2),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机插后早发快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苗数略高于预期穗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到拔节期茎蘖增长平缓,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适中,为预期穗数的1.4~1.5倍,此后群体平缓下降,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高(66.9%~70.4%);其群体叶面积动态与茎蘖动态基本一致,最大叶面积指数出现在孕穗期,为7.72~7.97,此后平缓下降,成熟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3.30~3.74);干物重积累方面,移栽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较对照高,有效分蘖临界叶龄到拔节期较对照低,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为10.80~11.08t.hm-2,抽穗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6.78~7.22t.hm-2,成熟期总干物重17.58~18.29t.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根冠比和根系干重均高于对照,随着生育期的推移,超级稻优势更为明显,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抽穗到蜡熟期平均伤流量3.53~3.74g.m-2.h-1)。超级稻群体形成特征:高秧苗素质促进低位分蘖发生,精确群体起点稳定提高穗数;生育中期干物质积累高,叶面积大,株型直挺,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
龚金龙胡雅杰葛梦婕龙厚元常勇马群杨雄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
关键词:粳型超级稻
不同地力水平下超级稻高产高效适宜施氮量及其机理的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在江苏淮北稻区,稻麦两熟制条件下,选取有代表性的超级稻品种徐稻3号(中熟中粳)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麦茬田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上不同施氮量对超级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地力水平上超级稻高产高效的机理。结果表明:1)同一施氮水平下,高地力土壤上水稻产量显著高于中地力,中地力显著高于低地力,两年3种地力水平上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最适施氮量分别为259.9和261.7 kg/hm^2、290.1和290.8kg/hm^2、346.8和344.1 kg/hm^2;2)氮肥表观利用率与施氮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两年的最高氮肥表观利用率对应的施氮量分别为高地力274.1和263.0 kg/hm^2、中地力295.4和291.3 kg/hm^2、低地力332.6和337.7 kg/hm^2,不同地力水平及施氮量条件下,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及氮素生理利用率差异显著,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地力水平之间表现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趋势;3)不同地力水平上通过调节施氮量可以获得较高总颖花量,产量构成因素能够协调发展,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不同地力水平上随施氮量增加,水稻群体氮素积累量呈上升趋势,氮素转移率与贡献率降低,而抽穗到成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上各项指标均表现出高地力〉中地力〉低地力的水平。通过对不同地力条件下施氮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关系的研究,认为不同地力土壤实现氮肥高产高效目标,高地力土壤应适时控氮肥,以调整产量构成因素协同发展同时提高氮素利用率;中、低地力应加强培肥地力并增施氮肥,增大群体总颖花量及植株的氮素累积量;该地区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麦茬田上氮肥高产高效对应的合理施氮量分别为264.7(259.9~274.1)kg/hm^2、290.8(290.1~295.4)kg/hm^2、344.1(332.6~346.8)kg/hm^2。
张军董啸波葛梦婕张洪程郭保卫陈京都姚义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
关键词:超级稻地力水平施氮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
水稻高产氮高效型品种的根系形态生理特征被引量:48
2012年
选用低产氮低效型、高产氮中效型和高产氮高效型具有代表性的6个粳稻品种,在各自最适氮素水平下,研究了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较之低产类型品种,高产类型品种在根干重、根体积、根系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系伤流强度等方面在各个生育时期均存在着明显的优势,说明生产力的提高伴随着根系形态特征的改善和生理活性的加强。同为高生产力类型品种,因氮利用率的差异根系形态生理特征表现不同。较之高产氮中效类型,高产氮高效型水稻的群体根干重、群体根体积、群体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均有所降低,而单茎根干重、单茎根体积、单茎根系伤流强度、活跃吸收表面积比及根系α-NA氧化量却有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表明适当控制高生产力水稻的群体生长量,促进群体和个体协调发展,着力提高抽穗后单茎根系质量,将是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协调统一的可靠途径。
李敏张洪程杨雄葛梦婕马群魏海燕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曹利强吴浩
关键词:水稻高产高效根系形态根系生理
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被引量:6
2014年
大田条件下以超级粳稻南粳44和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2种氮肥水平(N10:150kghm-2,N20:300kghm-2)和3种遮光处理(L1:不遮光,L2:抽穗前遮光20d,L3:抽穗后遮光20d),研究光、氮及其互作对超级粳稻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氮肥水平下产量呈现LI〉L3〉L2。其中,L2使植株在拔节至抽穗阶段及抽穗期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下降,主要由于L2显著降低了抽穗前期的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干重,导致根系吸收养分能力下降,最终产量显著低于L1,达30.58%~35.26%。L3使植株在抽穗至成熟阶段及成熟期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下降,主要由于L3显著降低了抽穗后期的根系Ⅱ.NA氧化量及根干重。尽管在抽穗后随着植株根系逐渐衰老及机能下降,L3对根系、养分吸收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要小于L2,但最终产量依然显著低于L1,达10.91%~18.47%。L2和L3条件下,随着氮肥水平增加,植株根系α-NA氧化量及根干重显著增加,导致拔节至成熟期各阶段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增加,最终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由此可见氮肥施用能部分弥补弱光逆境对超级粳稻氮、磷、钾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王亚江魏海燕颜希亭葛梦婕孟天瑶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费新茹
关键词:超级粳稻氮肥养分吸收
水稻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增长规律被引量:60
2012年
在提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概念的前提下,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品种间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差异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株型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基础地力产量为6thm-2的沙壤土上,50个早熟晚粳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对应的施氮量主要集中在225~300kghm-2,各品种的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因种而异,变动在7.42~11.02thm-2,差异显著。(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与群体颖花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5),生产力处于顶层与高层水平品种的颖花量极显著高于中层、低层品种,而颖花量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每穗粒数的极显著增加。(3)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随高效叶面积与单穗重增加而增长,顶层和高层水平品种的基本株型性状均显著优于中层和低层水平品种,主要表现为株高105~110cm,基部节间粗0.65cm左右,高效叶面积大(高效LAI大于5),穗型较大。(4)品种间理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随对应施氮量增加而增长,但相同对应施氮量下,品种生产力亦有一定差异。(5)筛选出6个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10.5thm-2)与氮肥农学利用率均较高且协调统一的品种。
张洪程马群杨雄李敏葛梦婕李国业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刘艳阳
关键词:水稻生产力氮肥水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